跳转到正文内容

媒体称华夏基金内斗落幕 范勇宏王亚伟淡出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11日 20:39  中国经营报微博

  夏欣

  华夏人事巨变起底

  编者按/渐失话语权的基金业已许久不曾如此喧闹过。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宏的双双离职,令基金业掀起万丈海啸。本报1959期曾独家报道范王离职消息,范王携手离开背后,华夏基金到底发生了什么?后范王时代的华夏基金,又该何去何从?

  15年前,在筹备华夏基金(微博)之初,范勇宏恐怕没有想到,自己将以这种方式谢幕。

  5月8日,范勇宏辞去总经理一职,让华夏基金高管层与股东之间的矛盾冲突达到高潮。同一天,三位在华夏任职时间长达11年的独立董事——王连洲(微博)、龙涛、涂建全部离职。目前范勇宏只保留其副董事长身份。

  “这或许是双方为了平稳过渡达成的某种妥协。从一线退下来之后,范勇宏终将逐渐淡出华夏基金。”知情人士透露。

  高管层话语权缺失

  5月11日,华夏基金发布公告显示,在5月8日成立的9人新董事会班子里,仅范勇宏一人来自华夏基金,王东明、徐刚、葛小波均来自中信证券,3名独董也是由中信证券力荐的。

  这一悬殊比例,可见当下以范勇宏为首的华夏基金高管团队在公司整体经营决策上的弱势地位。

  范勇宏的管理才能与领导能力在行业众口一词。今年3月,范勇宏蝉联美国《机构投资者》杂志中文网站评选的“大中华区2011年度金融行业最佳高管奖”——最佳高管钻石奖。评奖委员会表示:在范勇宏总经理的带领下,华夏基金发展势头迅猛,连续五年蝉联中国基金管理行业第一名。

  从对公司的掌控权看,这让大股东中信证券多少有些危机感。一个例子可以证明华夏基金的强势:在行业内历次股权转让后,基金公司无一例外地要更名,只有华夏基金是特例。

  本应“强强联手”的华夏基金与中信证券的“婚姻”似乎从一开始就不协调。

  “如果当时华夏基金分散了股权,范王二人今天可能就不会走。” 华夏基金内部人士透露,在中信证券受让100%股权之前,因为明显违反了“一参一控”的政策,华夏基金当时的独立董事会本不想签字,同意中信再继续增加控股比例,但股东方承诺,几个月之内就会有新股东进驻,且有监管层的违规担保,独董只好同意。事后长达两年时间内,中信证券仍持有100%的股权,即使2011年卖出了51%的股权,仍以49%占比一股独大。

  上述人士认为,在以人为本的基金公司,应该更多地尊重管理团队的话语权。“现在的实际情况却是本末倒置,有些管理团队几乎没有话语权,反以股东资本为基础,而不是以投资者资本为基础设置基金管理架构,这与大股东一股独大不无关系。”上述人士认为,没有股东之间的制衡,严重影响华夏基金独立自主经营,独立决策。

  显然,丰厚的收益让中信舍不得割爱。从中信证券公开的财务信息可以算出一笔账:中信证券购买华夏基金其他股东股权先后投入9亿多元,中信证券从华夏基金拿走的现金分红高达40亿元,出卖51%的股权一次性进账83.44亿元,手中还持有华夏基金49%的股权。“按市价粗略估算,中信证券三年至少赚了180亿~200亿元。”年报显示:2011年,中信证券净利润125.6亿元。

  王亚伟在日前接受采访时大度地表示:“我个人对于股权激励没有太多的诉求。” 而作为企业管理者,范勇宏却不得不认真考虑这一问题。范勇宏希望借股权转让机会,为公司投研核心团队力争一部分的股权作为长期激励手段。然而,这一让渡诉求却因价格问题与大股东达不成共识而中途夭折。“(股权)收购还要看按什么价格转让,如果以市场价格买,恐怕真出不起这个钱。”前述内部人士说。

  2011年,五家公司每家以16亿元的均价受让10%的股权。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范勇宏的这一计划也是希望增加高管团队在董事会的话语权。”

  曾组建华夏基金,力荐范勇宏出任总经理一职的原华夏证券副总、天相投顾董事长林义相(微博)愤然对此现象表示不满:有些人或机构掌握着并不属于他们的资本,行使资本的权力,但他们的利益与理论上的股东以及职业经理人都是不同的,并且他们始终占据上风。

  股东要利润,高管承压

  2011年新股东进入之后,华夏基金高管团队在决策权、人事权、财务权上渐受制肘,日常经营活动被极大束缚。

  首先上缴的是财权。按照股东现在的要求,每个月、每个季度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向股东上报财务报告。

  其次,在公司人事任命权上也受制于人。前两年,华夏基金有意提名刘文动、吴志军为副总经理,却遭到大股东的反对,直至2011年9月,上述二位的任职才勉强通过。

  另据记者了解,从股权转让方条件的设定、到候选人的遴选,乃至转让全过程,中信证券没有与华夏基金管理团队沟通过意见,相关事项也是很晚才告知对方。“这等于是强加于人。如果股东真的是从企业长远发展打算,从管理团队协调合作的角度考虑,本不该如此。”一位知情人士分析。

  对于五家以16亿元高额对价入股的新股东来说,以最快速度收回成本,是当务之急。新股东进入后的下达的指令之一是降薪、缩减经营性费用,这一要求令范勇宏压力倍增。

  “虽说作为财务投资者,股东有利润要求也在情理之中。但这也多少反映出股东与具有独立法人主体的经营管理层的不和谐”。前述内部人士说。

  据悉,有的新进股东对华夏基金利润的下降非常不满,无法接受其资产规模缩水,业绩下绩的现实。

  2011年,因市场行情不好,华夏基金的实际利润将连续第四年利润下滑,创下新低。2008、2009、2010年华夏基金的净利润分别为12.24亿元、11.08亿元、10.06亿元,2011年更少。而且,由于中信证券长期不转让股权,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华夏基金不能发行新基金。损失了很多良好的投资机会。

  有股东表示,花16亿收购10%股权,还不如另起炉灶,新设立一家基金管理公司来得便宜。目前,基金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只有1亿元。

  在媒体恳谈会上,王亚伟坦言,“关注度过高压力过大是离职的主因”。其实,范勇宏的离开才是其出走的更深层次原因。

  “如果范不走,即使再难,王亚伟一定会坚持下去。”华夏基金内部人士透露,“对于长期激励机制一事,范总一直在努力推动,盼望政策有改变,等到新股东进入后,认为希望不大了。”

  范王二人的渊源始于华夏证券北京东四营业部,其时,范是东四营业部老总,王亚伟是研究部经理。1998年,范勇宏筹备华夏基金,带走了一批得力干将,王亚伟是其中之一。在监管层多次对王亚伟所谓“内幕交易”检查中,范勇宏对王亚伟都给予了充分的信任。

  即便是被外界神话的王亚伟,仍首推范勇宏是华夏基金的灵魂人物。 “对于范总对我的发现和培养,我也是怀有非常深的感激之情,我从范总那学到了很多。”

  身为基金经理的王亚伟也算了一笔账:如果按照连续业绩算的话,投资者在初期投入一块钱,并且把分红进行再投资的话,14年后就变成了28块钱。然而,如果合并计算的话,华夏基金成立14年来为历任股东创造的复合回报率高达两百多倍。

  然而,王亚伟、范勇宏的价值得到的却是股东的“忽视”与缺少“尊重”。华夏基金发布王亚伟离职公告的同一天,中信证券也公告称,愿意在合法合规基础上,与王亚伟就双方下一步合作的可能性及形式进行探讨。“这时候才表态有啥用啊,早干嘛了?”华夏基金内部人士猜测,“(合作)也就是种姿态吧。”

  “王亚伟和范勇宏辞职,意味着行业龙头都留不住人才,说明基(微博)金体制与机制设计出现重大瑕疵。”证券法研究专家王连洲认为,“体制不改,留人也难。”

    中国经营报微博:http://weibo.com/chinabusinessjournal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