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夏证券东四营业部,到华夏基金(微博),范勇宏都做到了行业第一,成为行业传奇人物。但他一直保持低调,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几乎从不谈及个人经历。关于他,我们了解得并不多。
上周,证券时报记者专程赴京。从他在华夏东四营业部的搭档陈利、赵笑云(微博),到华夏基金不愿透露姓名的内部员工以及离开华夏的老员工,我们通过各种途径采访了多位知情人士。我们走近范勇宏:
●他出身草根。他靠自己的能力得到认同。
●他是中长跑健将。他总是力争第一。
●他有远见。他知人善用。
●他非常严谨。他比秘书还细致。
●他从不掩饰对优秀人才的热爱。他让下属变得很勤奋。
2009年,范勇宏随华夏海归西行前往甘肃参加母亲水窑工程捐助,9月19日至瓜州。
塞外秋思
秋风塞外吹,白云万里飞。
芳草飘零落,鸿雁东南归。
大漠映落日,残墙伴戈壁。
古来征战地,生死伤别离。
千年兴亡事,都在荒漠里!
——范勇宏
大幕开启:东四营业部
证券时报记者 杨波
作为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宏的故事要从东四营业部讲起。
一年做到全国老大
1993年4月,华夏证券发现他的第一家营业部北京东四营业部深陷危机:注册资本金仅1000万元的营业部,客户保证金亏空就达591万元,营业部的资金周转异常困难。
当年8月,加入华夏证券不到一年的范勇宏临危受命,出任东四营业部总经理。从此,他开始了自己的峥嵘岁月。
初到营业部,他建章立制,迅速堵漏,千方百计四处筹资,稳定员工队伍,稳住客户。
营业部刚刚度过危机,他就立志赶超当时全国最大营业部——万国证券上海黄浦营业部。营业部副总经理陈利等人受命前往上海实地考察,“我们扮作大户,进入黄浦营业部,主要是看他们的管理。”回到北京后,陈利提交了厚厚的一份汇报材料。范勇宏提出“南有黄浦、北有东四”,要求营业部全体员工以万国黄浦营业部为目标,去摹仿去学习。
学习的同时,范勇宏的东四营业部在创新。1993年,在A股低迷之际狠抓法人股交易,东四营业部开通了全国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STAQ)和NET系统,成为全国第一家开通四个市场交易的营业部。当年,东四营业部成为唯一的在异地开发的国债期货席位,也是第一家把现货国债作为一个部门的营业部。
1994年上半年,北京发行4只股票,东四营业部成了2只股票的代销点,陈利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营业部门口是人山人海,30多天里,我只回了四趟家。”东四营业部客户也迅速从600多名发展到上万名,成为北方地区最大的一级半市场。
这一年,东四营业部开始成为全国最大的营业部。
“他的眼光要比我们长远”
范勇宏马上开始抓两件事:一是提出“追求卓越,崇尚完美”,大搞营业部文化建设;二是员工队伍建设。
“在用人方面,我想找一些岁数大的稳当一点的人,但范总不同意,要高学历的年轻人,要从大学生里去找。”陈利说。
陈利称,范勇宏很注重客户利益,“他总是说,我们的盈利必须放在客户盈利的基础上。他认为要留住客户,首先要为客户做好投资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
范勇宏亲自动手,在1994年写了一本名为《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小册子,系统介绍NET系统。“印了1000多本,发给营业部的客户。”陈利说,“那要算最早一批的证券类书籍了,客户都夸他文笔好。”
东四营业部还在全国率先开办夜市,从下午5点到晚上9点,普及证券基础知识。营业部夜市持续近两个月,吸引了很多客户,西边石景山、房山、大兴,北边的昌平、顺义,都跑来开户。
范勇宏也非常注重员工的培训。
东四营业部与财政部财科所合作举办了两届研究生班,先后有87名员工参加。每名员工学费要8000多元,在当时还是非常大的数字。最后,有6名员工通过考试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后来成为基金一哥的王亚伟就是其中一员。
东四营业部成立了华夏之星股市研究中心,出了一本期刊,范勇宏取名为《荷露》,其立意显然出自“小荷才露尖尖角”。
“在范勇宏手下工作,人会变得很勤奋。”当时负责华夏之星研究中心的赵笑云说。他在华夏证券北京东四营业部与范勇宏同事3年,他说,范勇宏很体恤下属,他有种特别的力量,能让每个人都感觉受到重视,还有无限潜能可以挖。
赵笑云对范勇宏的第一印象就是细心周到,那是1994年,刚从海南到北京闯荡,还没有开口,范勇宏就为他排好了食宿,不动声色的关怀让赵笑云心中很是感激。第二个印象就是范勇宏的问题特别多,有时正在看盘,范勇宏随手拉把椅子坐在旁边,冷不丁就会抛出几个问题。
赵笑云说,当时他们每天都加班到晚上9点、10点,将当天的策略报告用传真发给客户,有时已经回家了,突然想到某个方面需要补充,会马上和同事讨论,大家都把8小时之外的工作电话视为正常。
“对有能力的人,范勇宏从来不掩饰欣赏之情。”赵笑云说,而且当时有位优秀的老员工跳槽去了上市公司,范勇宏还经常和他保持联系,让他在公司呆得不顺心就回营业部来。
华夏基金的摇篮
至此,范勇宏时期的东四营业部步入传奇阶段。从1994年开始,东四营业部开始稳居全国第一,在任不到5年,为国家带来1.2亿元的税收,为华夏证券带来4亿多元的利润,为股东带来568%的年均资本回报率。他所创的利润不仅弥补了营业部的亏空,即使放到证券公司的利润排行榜中,也排在前15名以内。
范勇宏时期的东四营业部也为证券市场输送了一大批人才,担任证券公司副总以上职务的就不下10人,仅在北京,从东四营业部走出去的营业部经理就不下20人。
东四营业部为范勇宏的新征程打下了基础。华夏基金10多人的筹备组,大多是他在东四营业部的旧部。据公开资料,华夏基金成立之初,在总经理范勇宏之下,金旭、李操纲任副总经理,王亚伟、江晖、滕天鸣和张后奇(微博)四人任总经理助理。除了金旭和江晖之外,其他人均出自华夏证券渊源,其中李操纲、滕天鸣、王亚伟和张后奇均来自华夏东四。
高潮:华夏基金15年
证券时报记者 杨波
东四营业部如日中天之际,范勇宏离开了。1997年11月,他受命筹建华夏基金,结果一干就是15个年头。
“华夏能做好,是天道酬勤”
从东四营业部到华夏基金,范勇宏带来的不仅是这些得力干将,还有他一直倡导的勤奋争先的作风。
筹备组设在北京万寿路的寿松饭店,面积500平方米。范勇宏和筹备组的10多位成员边装修边学习基金知识。1998年3月11日,中国证监会批复同意筹建华夏基金管理公司。1998年4月9日,注册资本7000万元的华夏基金管理公司悄然成立。没有鲜花,没有掌声,甚至连一个简单的仪式都没有。因为就在同一天,中国证监会批复同意华夏基金发行公司第一只基金——基金兴华,范勇宏和他的同事又投入到紧张的基金发行工作中去了。三周后,基金兴华成立。
一位老员工回忆说,范勇宏对自己要求高,对员工要求也很高,“大家都特别累特别辛苦,华夏基金能做好,应该说是天道酬勤。”
这位老员工说,华夏基金创办的前两年,范勇宏基本每个周末都在办公室加班,三大报、证券市场周刊都会仔细看,还随身带着英语口语练习的小册子。公司员工都知道,上班,往往范勇宏来得最早,7点半多一点就来了;下班,滕天鸣往往最后一个走,基本是晚上9点以后。
这种作风延续至今。“五一”、国庆长假、周六日双休,华夏基金经常要加班。出国培训,基本安排在春节国庆长假期间,各种工作会总结会都安排在周末。研究员经常半夜三更发邮件,早上8点还得准时打卡上班。
华夏基金在海南开过多次年度投资策略会,一般都是三天会,“我连海是啥样都没看到。”这位老员工说。
在华夏基金,范勇宏经常讲居安思危,市场竞争激烈,不进则退。“我们都认同范总的说法。基金行业努力去做都不一定做得好,如果不努力肯定做不好。”
九年磨一剑
华夏基金的勤奋背后是范勇宏的远大目标。
华夏基金成立之初,范勇宏提出的企业愿景是:做全球资本市场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受人尊敬的资产管理公司。
“这不是一句口号。”一位华夏中层称,范勇宏很有使命感,希望中国的基金管理公司能够参与国际竞争,“他给我们讲,中国有全球最大的银行、最大的保险公司,为什么就不能有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 早在1998年,范勇宏就把华尔街的基金经理请到华夏基金,给自己的基金经理讲课。华夏基金成立不久,就组建了国际业务部。“我们的海外投资团队人数是最多的。范总说,中国基金业肯定要走出去,现在我们就有能力培养这支队伍,这些人以后即使不在华夏,对国内基金行业也是有好处的。”
在公司治理上,范勇宏也再次展示他的远见。
在范勇宏的推动下,华夏基金董事会最早引入独立董事。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01年,在华夏基金12人的董事会中,独立董事就多达5人。在中信证券100%控股华夏基金后,董事会成员降至5人,独立董事多达3人。业内人士认为,华夏基金能够在股权频繁变动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稳定和发展,与独立董事对管理层的理解、信任与支持密不可分。
一位已经离开的老华夏人看来,范勇宏的远见更表现在他并不急功近利。在东四营业部,范勇宏只用一年不到的时间,就做到了全国第一。而华夏基金成为基金行业老大却是在2007年,他用了9年时间。
业内人士都承认,范勇宏并不刻意追求规模。一个有力的证据是,2007年,全行业通过大比例分红来扩张基金资产,华夏基金不但没有参与,反而在6000点市场一片狂热时,暂停了大多数基金的申购。
2009年,华夏基金发行华夏沪深300指数基金、华夏盛世精选两只基金,广受追捧,分别获得247亿份和180亿份的认购。“我们没想到发那么多,华夏盛世半天发了180多亿,范总马上就让叫停了。后来范总多次说如果当时少发一点,现在华夏基金品牌可能会好一点。”上述人士说。
给投研人员“吃偏饭”
“基金是管出来的,不是卖出来的。”这是范勇宏在公司常说的话,在他看来,资产管理行业的本质就是信任,把钱管好,获得好的回报,让投资者放心,这是基金管理公司存在的根本原因。
“范总经常说,关键是业绩。”一位老员工表示,“在公司成立的最初几年,我们拍合影都是齐声喊‘业绩’,而不是‘茄子’。”
对基金业绩的追求,也成就了华夏基金今日的行业老大地位。多位华夏内部人士均认为,有战斗力的投研团队,是华夏基金的核心竞争力。得益于多年来的投研队伍建设,华夏基金得以在2006年至今的牛熊急剧转换中,厚积薄发,一骑绝尘。
自成立以来,范勇宏就一直关注华夏基金的投研队伍建设,对投研人员也是偏爱有加。这甚至让在东四营业部员工吃惊地发现,范勇宏变了。在营业部时,员工都比较怕范勇宏,“东四营业部的人看到我们跟他很随便,都问我们怎么敢跟他们那么近。”
在这位华夏基金老员工看来,范的变化与所处行业变化有关。证券公司营业部在上个世纪90年代,远不及现在规范,风险丛生,管理必须严格。基金公司从一诞生开始,制度设计相对完善,风险控制比较到位,人才是第一位的,管理应该相对宽松。
从筹备之初,范勇宏就给投资人员“吃偏饭”,希望给基金经理提供最好的环境。在寿松饭店办公期间,范勇宏和几位副总经理中午都吃盒饭,却为投研小组在餐馆订餐。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公司安排维稳值班,女员工值白班男员工值夜班,连高管都要参加,只有基金经理、研究员不用值班。
范勇宏在投研队伍建设上,舍得花钱。华夏基金投研人员多达170多人,海归多、高考状元多。据称,华夏基金的人力资源部会搜集部分省高考前100名的考生名单,然后主动打电话去联系实习与就业。
华夏内部人士称,范勇宏对投研队伍也舍得花时间:会带新研究员去爬山;会在基金经理业绩下滑时给予关心;会在投研例会上向基金经理提问……“基金经理都怕他提问,因为他会问得很细。”这位人士称,范勇宏为人做事非常严谨,注重细节。重要会议前,会去会议室检查,还专门请人讲开会的规范。陪他一起出差,发现他对日程安排考虑得比秘书还细致周到。
这位人士称,范勇宏经常讲,选股难,选人更难,认为培养一个成熟的基金经理一般需要五年的时间,不能因为一时的业绩波动就轻易舍弃信任。业界普遍认为王亚伟的成功离不开范勇宏的信任,在王亚伟管理社保组合“走麦城”后,范勇宏依然信任有加,让他担纲华夏大盘基金经理。
“如果培养一个成熟的基金经理需要五年,那培养一个成熟的基金公司总经理又需要多少年?”这位人士说,“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跟他在一起很值得。我们都很关心他。”
伴随着这些旧部的关心,从东四营业部到华夏基金,范勇宏走过了他人生中辉煌的20年。
不是尾声:放弃也是一种选择
证券时报记者 杨波
15年前,作出离开华夏证券东四营业部这一决定,范勇宏曾放弃了很多,包括数额巨大的营业部奖金。对此,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辉煌时要学会放弃,就像股票在峰值时该卖,尽管舍不得。这点非常重要”。
15年后,范勇宏再次在辉煌时放弃。
也许,放弃也是一种选择,这一次就像上一次一样,离开是为了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对于喜欢挑战的范勇宏来说,登山绝顶,就当激流勇退,挑战另一座山峰。
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空间巨大,基金业的未来也不可限量,但基金业的良性发展,正遭遇制度瓶颈的制约。
范勇宏曾多次提到基金业的制度变革,在为证券时报撰写的《基金业的冬天》一文中,他曾写道:“是不是再来一次2007年那样的大牛市,中国基金规模就大发展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即使牛市来了,基金规模一时上去了,没有长期业绩的支持,其规模也是昙花一现,不能持久。只有建立了科学的基金制度,才能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可持续的回报,‘保护基金持有人利益’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这是范勇宏的肺腑之言,也是他思考多年的智慧结晶:制度就是生产力,中国基金只有变革制度才能发展,才能演绎“春天的故事”!
范勇宏与东四的故事已传为美谈,与华夏基金的故事也正在完美收场,我们期待着他另一个故事的开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