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别了 王亚伟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07日 13:06  新金融观察报
别了 王亚伟 别了 王亚伟

  新金融记者 游敏常

  在公募行业征战近14年、战绩骄人的‘公募一哥’王亚伟即将挥别老东家,而一手创建华夏基金(微博)并将其带至领头之位的范勇宏传言也将离任,这对华夏基金乃至整个行业来说,无疑都是重大打击。如何走出公司治理的困境,从瓶颈中突围并留住优秀的人才,成为摆在行业面前的共同问题。

  “王亚伟辞职了,谢谢关心。”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宏寥寥数语的短信正式确认了“公募一哥”行将离去的事实。这位明星基金经理花费近14年时间写就的公募传奇,或许就在此时画上了一个句号。

  过去十余年,王亚伟用几乎无可挑剔的业绩,打破了行业的“冠军魔咒”,最终奠定了“公募一哥”的江湖地位。而他对重组股的精准把握引来众多艳羡目光的同时也为自身招来了非议,不过他始终以自己独特的投资风格坚守着公募的阵地,并为投资者赢得巨大的回报。

  天下无不散之宴席。而今这位孤独的坚守者即将挂冠而去,随他一同离去的或许还有曾经相中他的伯乐范勇宏。对公募行业而言,两位重量级人物的离开或许意味着一个时代行将结束。

  14年造就传奇

  “公募一哥”王亚伟花费近14年的时间和心血,以骄人的业绩成为行业当之无愧的扛鼎之人,他所执掌的华夏大盘精选自成立以来截至今年5月3日,累计净值增长率已经超过1187%,这一成绩不但笑傲全行业,而且也让它成为市面上唯一净值在10元以上的基金。

  其实,纵观中国基金业不到14年的历史,明星基金经理可谓层出不穷,博时基金(微博)的夏春、华商基金(微博)的孙建波、泰达荷银的王勇、景顺长城基金(微博)的李文学等,都曾因登顶年度业绩冠军之位而显赫一时,但如王亚伟那般笑傲牛熊、纵横震荡市的却是凤毛麟角。

  2005年底,王亚伟自前任蒋征手中接过华夏大盘之后,便开始崭露头角。2006年,华夏大盘以154.49%的成绩跻身股基第9名(共118只基金)。2007年,华夏大盘更是气势如虹,凭借226%的总回报率轻松夺魁,跑赢大盘近148个百分点。

  而且王亚伟的光环在随后的大熊市中并未褪色。2008年,他凭借出色的选股和风险控制能力再次将华夏大盘带到亚军之位。同年10月,他担纲的另外一只基金——华夏策略精选横空出世,首日便吸引到将近16亿资金前来捧场。为避免规模过大难以操作,该基金仅一天便闪电结束募集。

  在2009年的小牛市中,王亚伟继续引领风骚,率领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精选再次向冠军宝座发起冲击,最终华夏大盘精选以116.19%的回报率折桂,而华夏策略精选当年净值增长率也高达84.3%。

  之后在2010年的震荡市中,王亚伟的对手从陆文俊、王卫东变成了孙建波。尽管在冠军争夺战中最终惜败,但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精选依然牢牢占据了榜眼和探花之位。

  但是去年末,就在王亚伟即将把冠军揽入怀中之时,重仓股却突然遭遇狙击,两只基金罕见地跌出前十之外,但这并未动摇“公募一哥”的江湖地位。

  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仅有的从业时间超过13年的两位基金经理之一,在业内不少老牌明星经理另择高枝、转战别处之际,唯有王亚伟孤独坚守公募,对华夏基金痴心依旧。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基金公司共有基金经理728人,担任基金经理的平均年限为2.74年,其中大部分供职过1-2家基金公司,人均管理过3只基金。如此境况,也难怪一路伴随华夏基金和整个行业成长的王亚伟被视作整个公募行业一面不倒的旗帜。

  身的天赋与勤奋,关键还在于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宏的提携与关照。自1995年加盟华夏证券北京东四营业部后,王亚伟便一直跟随范勇宏打拼至今,甚至有知情人士透露,范勇宏最信任的两人之一便是王亚伟。

  重组股“杀手”

  王亚伟的成功,源于他对重组题材股的出色发掘能力,成绩虽无可挑剔,但内幕交易的质疑之声始终不绝于耳。因热衷重组题材股,他素来被所谓的价值投资者视作“异类”。

  事实上,在王亚伟近14年的操盘生涯中,其押中的重组股不在少数,岳阳兴长广钢股份(现*ST广钢)、ST昌河(现中航电子)、乐凯胶片等都曾是他的得意之作。

  助其一战成名的应算岳阳兴长。2006年,王亚伟初掌华夏大盘,当年三季度便果断建仓该股并连续三个季度增持,截至2006年末华夏大盘持有岳阳兴长317.63万股。

  2006年末,岳阳兴长因重组事宜宣布停牌;翌年2月,公司宣布与湖南高桥公司达成重组意向。复牌之后,公司股票接连走出10个涨停板,使得王亚伟手中筹码价值猛涨。

  此后,岳阳兴长头顶胃病疫苗概念的光环,受到市场热烈追捧,股价继续走强,2007年8月24日一度摸高至37.25元(前复权),较王亚伟建仓之初上涨近5倍。

  而自2006年三季度被王亚伟收为重仓股之后,岳阳兴长连续9个季度停留在队列之中,直到2008年四季度才正式被王亚伟剔除出重仓行列。

  截至2008年三季度末,岳阳兴长的股价与王建仓之初相比已累计上涨80%。可以说,岳阳兴长见证了王亚伟从一名普通的基金经理成长为市场瞩目的明星基金经理的全过程。

  事实上,投资者不难发现,这位牛股杀手持股耐心少有人及,仔细观察华夏大盘历季重仓股,多只股票曾连续几个季度上榜。

  比如华夏大盘今年一季度的首席重仓股广汇股份,已连续10个季度榜上有名;峨眉山A上榜次数更多达16次,被公认为王亚伟的“压箱底”股票;由他一手所发掘的另一只牛股——恒生电子也曾9度上榜。

  然而,王亚伟对重组股的精准把握却也为其惹来了不少非议,只不过,目光如炬的质疑者始终未能找到内幕交易的铁证。一位基金经理曾说过,王亚伟的成功在于他深谙A股的游戏规则,并善于和产业资本一同赚钱。

  王亚伟本人也断然否认了内幕交易的猜测。“投资重组股和价值投资并不冲突。我关注重组股是因为这是我国资本市场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蕴藏着很多投资机会,对此视而不见是不负责任的。但我从来不依据内幕信息去投资重组股,我只依靠三点:公开信息、合理推测、组合投资。”王亚伟在2009年时曾在某座谈会上坦言。

  当然,王亚伟并非无可指责。其执掌的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精选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使多数投资者“不得其门而入”,与开放式基金的投资理念可谓背道而驰。

  对此,德圣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江赛春(微博)评价,在既有持有人和潜在持有人利益的矛盾之间,王亚伟显然选择了前者,以避免基金规模过度膨胀损害持有人的利益。

  离职是与非

  伴随王亚伟的离去,以范勇宏为首的华夏基金管理层与大股东中信证券之间的矛盾再次浮出水面,而背后折射出的行业积弊也暴露人前。由于股权激励制度迟迟未有突破,公募已难以成为优秀人才长期坚守的事业阵地。

  2006年,中信证券从北京国资公司接手第一笔华夏股权,自此展开了对华夏基金的“吞并”之旅。2007年,中信证券将华夏基金100%的筹码全部收入囊中后,将其与旗下另一家控股基金公司——中信基金合并。

  结果却证明,这只是一段苦涩的“婚姻”。有报道称,在两家基金公司合并之时,范勇宏曾致信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希望对方保证华夏基金管理和人事任免的独立性。而最终中信旧部在华夏基金团队的“挤对”下,多数选择黯然离去。

  其后,管理层与大股东之间暗战不断,双方在华夏基金股权转让一事上更是数度博弈,大股东最终占据上风。

  因持股超限,中信证券需为华夏基金部分股权另寻买家,但中信证券却待价而沽,并不着急出手,并且每年都从华夏基金身上攫取巨额分红。有数据显示,光是2010年,华夏基金便为中信证券贡献11.52亿元的分红,占后者当年净利润的10%左右。

  相反,华夏基金却被迫吞下违规“苦果”,被叫停发行新的公募产品,这使得公司与老对手嘉实、易方达等的规模差距进一步缩小。在此期间,范勇宏一直通过各种手段谋求股权激励却未成功。

  最后,华夏基金51%的股权花落南方工业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山东省农村经济开发投资公司、加拿大鲍尔集团(PCC)、无锡市国联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海丰国际航运集团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而中信证券继续坐拥49%的股权,控股地位牢不可破。

  如范勇宏这般强势之人,多年来为争取股权激励使尽浑身解数,始终未能如愿,最后被迫黯然挥别一手创建的华夏基金,这样的结局不能不让大家唏嘘。事实上,不少基金业内人士都在为股权激励摇旗呐喊。2010年,交银施罗德基金(微博)副总经理谢卫甚至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向“两会”提交了一份关于探索基金公司股权激励的提案,结果却石沉大海。

  有基金业内人士感慨,管理层、基金经理和员工拼命付出,始终不能脱离“打工仔”的身份,这对“以人为本”的公募而言未尝不是一大讽刺。

  全国人大财经委原研究室主任、原《基金法》起草工作组组长王连洲(微博)亦坦言,限制基金公司管理层参股并没有充分理由,这个问题应该得到重视并予以合情合理的解决。

  无独有偶,今年4月初,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姚刚在上海出席某沙龙时表示,5%以下的基金业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可能会放开。这或许意味着范勇宏为之奋斗多年的股权激励将出现“破冰”的迹象。而这一切或需待新的基金法出台后才有定论。

  走进新时代?

  王亚伟将要辞别华夏的消息已得到范勇宏的短信确认,但“公募一哥”的去处依然成谜。有人说他将投奔私募,也有人说他将赴社保基金就任,还有人说他将就职索罗斯的对冲基金,还有人说他会淡出公众视野,日后再图复出,最新的版本是王亚伟将单飞香港设立私募基金投资A股……对华夏和基金行业来说,其去向已不再重要,如何走向未来才是关键。

  事实上,由于此前王亚伟去职的消息持续发酵,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精选两只基金今年一季度已经遭遇到不同程度的赎回。

  Wind数据显示,华夏大盘精选一季度被净赎回1.6亿份,规模从去年底的6.23亿份缩减至4.63亿份,赎回比例达25.6%。华夏策略精选亦从去年底的12.17亿份缩减至11.59亿份,赎回比例为4.8%。

  即便如此,华夏基金内部人士也曾表示,王亚伟并非华夏基金投研团队的灵魂,他只负责管理自己的两只基金,在公司投研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并不大。

  江赛春也认为,华夏基金整体投资业绩相对稳定,主要与其投研体系和团队有关,而与王亚伟个人关系不大,投资者不必过度担忧。只不过,王亚伟的离去无疑会使华夏脱离“神化”色彩,整体投研实力更加受到市场关注和考问。

  对华夏基金而言,更大的打击或许还在后面。在痛失“公募一哥”的同时,该公司很可能还将与总经理范勇宏告别。从权威渠道获知消息,范勇宏也将离开华夏基金,并赴任筹建中的中国基金业协会。如果这一消息属实,意味着“老十家”创始人中最后一位坚守者也将离开公募阵地。同时亦有消息称,范勇宏离任后,最可能接替华夏基金总经理一职的将是现任公司执行副总经理滕天明,但未经证实。

  对华夏基金而言,若同时失去王亚伟和范勇宏两张王牌,打击不可谓不大。江赛春认为,华夏基金的灵魂人物是创始总经理范勇宏,他的离去对华夏基金来说,才真正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上海某基金公司副总经理也称,范勇宏和王亚伟的离去,代表了华夏基金一个高速发展时代的结束,不过华夏基金按规模来看还是行业内的第一,依然有足够的时间调整。

  然而,种种迹象表明,已连续三年未有公募新品面市的华夏基金,正面临着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Wind数据显示,自2009年以来,华夏基金的总资产净值以每年400多亿元的规模在缩减,总份额也从2009年底的1927.32亿份下滑至2012年一季度的1897.57亿份。截至5月4日,华夏与易方达、嘉实的资产规模差距分别为449.63亿元、660.56亿元。

  而今年以来,华夏旗下基金的业绩表现都不尽如人意,半数基金排名同类后二分之一,即便是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精选也不过在同类中排名中游。

  这或许并非华夏基金一家独有的困境,整个行业都面临着规模和业绩的双重窘境,而且还饱受人才流失之苦。就此而言,探寻出路并开创全新的时代成为摆在行业面前的共同问题。

  ●1989年考入清华大学电子系

  ●1995年进入华夏证券东四营业部

  ●1998年跟随范勇宏加盟华夏基金筹备组

  ●1998年4月就任基金兴华基金经理助理

  ●2005年底接掌华夏大盘精选

  ●2007年荣膺“中国最赚钱的基金经 理”

  ●2012年5月确认离开华夏基金2009.03.312008.12.31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