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丁宁 ○编辑 张亦文
弱市发行新产品,在“保成立”的目标指导下,寻找帮忙资金成为部分基金公司的无奈选择。一季报数据显示,去年末以来成立的不少次新基金在封闭期结束后遭遇资金出逃,规模大幅度缩水,净赎回比例最高者达96.42%。在分析人士看来,该现象凸显出当下基金发行市场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大规模缩水
上证资讯数据统计显示,在65只成立于去年四季度至今年2月份之间的基金中,有58只基金在一季度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净赎回,占比近九成。
其中,南方某基金公司旗下1只成立于今年1月30日的指数型基金,首募规模9.20亿份,一季度遭遇净赎回8.87亿份,一季度末规模仅为0.33亿份,缩水比例高达96.42%;此外,某只成立于去年11月的指数型基金首募8.51亿份,一季度末规模0.65亿份,净赎回比例92.41%;沪上某公司旗下成立于去年12月的1只基金,首募规模8.98亿份,一季度末“瘦身”8.20亿份,净赎回比例91.32%。
统计显示,65只基金中,一季度净赎回比例超过50%的有38只,其中有6只净赎回比例在90%以上,净赎回比例在七八成之间的有20只;仅有7只次新基金在一季度获得净申购,银华鑫瑞和银华金瑞由于盘子较小,一季度净申购2.70亿份和1.80亿份,净申购比例都高达1251.79%,涨幅居首。
开门“送”客
在分析人士看来,次新基金一季度普遍缩水,或与首募期间参与其中的帮忙资金“届满离场”有关,而为了让帮忙资金迅速“抽身”,不少次新基金在成立之后不久便结束封闭期。
按照规定,开放式基金合同生效后,可有一段最长不超过3个月的封闭期,封闭期结束后基金进入正常申赎期。“新基金成立后理论上需要2个月左右时间完成建仓,因此普遍会选择2个月后结束封闭期,以保证基金正常运行。”分析人士表示。
而数据统计显示,上述65只次新基金中,有不少在成立后不到1个月就发布正常申赎公告。以某新基金公司旗下1只股票型基金为例,该基金成立于去年12月26日,并于今年1月16日打开申赎,间隔21日,一季报显示,该基金一季度遭遇净赎回11.88亿,净赎回比例高达90.45%;沪上某只指数型次新基金成立于今年2月1日,仅隔16天便开放申赎,数据显示,其一季度净赎回比例为70.86%。
统计显示,65只基金中,封闭期短于1个月的基金有24只,介于1至2个月之间的有26只,其中大多数为偏股型基金。“大客户不能得罪,为了让帮忙资金尽快撤离以减少风险,有的基金选择在封闭期内不建仓,有的基金则选择缩短封闭期提前打开申赎。”分析人士表示。
基市人气总体低迷
事实上,帮忙资金抽身导致次新基金规模急剧萎缩,是当前基市人气低迷的一个缩影,凸显出弱市基金发行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统计显示,截至4月11日今年来共成立新基金47只,共计募集410.51亿元,平均单只基金首募规模为8.73亿份。其中,36只新基金首募规模低于10亿份,19只基金首募低于5亿份,创下了自07年以来同期基金平均首募规模的新低。
从整体上看,近6年来一季度新基金首募规模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分析人士称,首募规模的缩水,一方面在于基金公司竞相发行过度开挖渠道资源降低了发行效率,另一方面近几年市场持续调整,赚钱效应的缺失使得投资者的投基热情持续低迷。“弱市发行新产品,在‘保成立’的目标指导下,寻找帮忙资金成为部分基金公司的无奈选择。”分析人士表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