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华夏基金(微博)王亚伟离职、范勇宏可能离职的消息炒得火热。这一消息的曝光,令众多华夏基金持有者忐忑不安。优秀基金人才即将流失,令华夏基金遭遇巨额赎回,策略份额减少5000多万份。惨淡的业绩令人为其忧心,拿什么拯救你,华夏基金?
曾经有人提出延长年终奖“发行期”的办法来挽救人才流失造成的行业损失,但这类办法是在承认“留人无术”的基础上所推行的,不能从根源上化解基金行业的尴尬境地。笔者认为,拯救华夏基金的上上策在于进一步完善基金经理股权激励机制。
王亚伟离职、传范勇宏将离开华夏基金
在公募基金业,王亚伟一直被冠以“公募一哥”、“最牛基金经理”等称号,其管理的基金也被基民奉为“只赚不赔”的投资神话。也正因为此,王亚伟管理的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客户黏性。不过,根据一季报数据,上述情况似乎正在改变,一季度王亚伟管理的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份额和规模双双下降。而对于原因,相关机构人士对记者称,王亚伟的离职或是导致其管理基金在一季度出现份额、规模双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4月25日《第一财经日报(微博)》)
另有消息称,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宏也将辞职,或将赴任初定5月下旬成立的中国基金业协会副会长。(4月28日《中国经营报》)
华夏遭遇巨额赎回 痛失“招牌菜”损失惨重
经统计,尽管一季度华夏基金的多只股票型基金开放了申购,但其股票型基金整体呈现净赎回的状态。尤其是王亚伟掌管的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份额和规模双双下降,华夏大盘的赎回比例超过25%,这是该基金自成立以来很少出现的情况;同时,华夏策略的份额也减少了5000多万份。
王亚伟离职、范勇宏或离职的传言愈演愈烈,伴随着华夏遭遇巨额赎回的消息曝光,公众的心被着实搅乱,华夏基金陷入尴尬的境地,状元人才的出走很有可能给华夏带来沉重的打击。
透过这次的“离职”风波,我们感觉出公众对华夏的信心指数正在下降。那么,如何降低或避免人才流失给基金行业带来的沉重损失呢?
拿什么拯救你,华夏基金?
之前有消息称,为了预防基金经理人集体离职的现象出现,公募基金的年终奖“发行期”在不断延长。这未尝不是一种办法,但是针对狠下心要去私募的基金经理来说,这些年终奖并非不可或缺,其诱惑力远远不够。
还有种办法是实行基金经理“多轨制”。即在增聘基金经理时,采用多种途径来减少基金经理离职时带来的短期业绩波动、赎回风险。例如可以配备相应的基金经理助理以备后用,就算该基金经理出现更换,新任基金经理在助理的帮助下,也能在延续之前投资风格的同时对投资策略加以改变,不会对短期业绩造成大幅影响。
这些办法未尝不可考虑,其中基金经理“多轨制”的办法已在多家基金公司中推行使用。但这类办法都是“马后炮”,即在承认“留人无术”的前提下,对基金经理离职之后可能出现的波动而做出的应对,对于人才挽留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股权激励机制亟待完善 为基金人才戴上“金手铐”
对于基金行业来说,与其承认留人无术之后再想办法应对,不如在人才流失之前,为基金人才戴上“金手铐”。这需要基金行业探索出更有效的股权激励机制,从根源上来保证基金投研队伍的稳定。
目前,国内基金经理薪酬考核期限短,多以现金形式发放,容易促使基金经理更加关注短期业绩,追逐市场上高估值的热门股票,而不愿发掘并购买估值偏低,但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股票。这种情况,有损于基金持有人的长期回报。
可见,现有的基金经理薪酬机制,非但基金从业人员不满意,而且对基金持有人也没有益处。要想改变基金行业的人才流失现状,不妨从薪酬机制改革入手,将基金经理的薪酬考核期由一两年延长至三五年,发放方式改为现金、基金份额和股权的组合,并可将基金份额和股权部分延迟发放,使基金经理收益与持有人利益紧密挂钩。这样,才能为人才戴上“金手铐”,达到挽留优秀基金经理的作用。
一直以来,在基金行业的发展中,人才问题一直是被关注、热议的焦点。行业性人才储备不足,不是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或者个别公司的绵薄之力就能解决的。
借鉴国外的经验,一些领先的资产管理公司提供的激励机制通常是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手段丰富且操作十分市场化。除此以外,公司还会提供较为完善的养老计划等福利作为长期保障。相比之下,国内基金公司的激励手段单一,往往只提供年终奖金,缺乏灵活性和与长期业绩的关联。
事实上,在考虑国内与国际公司股权结构差异的基础上,推出实施长期激励及持股等激励机制的操作指引十分必要。例如可以允许具备条件的基金从业人员参与新基金公司的发起和设立,同时对已经成立的老基金公司,可进一步完善有关股权激励的规范,鼓励员工持股,这将会对人才挽留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沙紫)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