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银行理财经理倒戈 劝阻意向客户买基金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13日 01:49  中国证券报

  □本报实习记者 曹乘瑜

  2012年伊始,尽管新基金发行热情不减,但是从托管到销售,形势都不容乐观。银行按照顾客风险承受力为客户配置理财品,这使得基金销售更是雪上加霜:面对普遍的低风险偏好,即使客户倾向购买,理财经理也慎言“推荐”。

  托管基金数量减少

  银行是基金销售的主要渠道,80%以上的基金销售依赖银行完成。2011年底,两家大型银行把每月新托管基金数量从平均每月三到四只,减少到一到两只。根据天天基金网的数据,2012年1月,农行只托管了“光大行业轮动”和“国海亚洲机会”两只基金,建行只托管了“华宝医药生物优选”一只基金。

  从客户角度和银行声誉出发,理财经理更加谨慎。中国银行清华园支行的理财经理表示,有的客户本金亏掉1/3。根据WIND数据,基金业去年一片惨淡,公募基金总计亏损4891亿元。

  工商银行清华园支行的理财经理王晓峰说:“我们都不敢提基金,只要一提,客户就会跟你不停地倒苦水。”

  由于对股市未来走势充满迷芒,使得理财经理给出的理财建议都在“保本”上徘徊。而以自身亏损经验现身说法,成为大部分理财经理劝说顾客不买基金的有力论据。在中国证券报(微博)记者走访的6家银行网点中,6位理财经理均表示,去年自己或同事购买的基金已全部套住;部分银行经理表示,自己已不买基金;部分经理则表示,自己只做定投。

  “你是唯一一个来问基金的。”在工商银行的一家网点,理财经理刘颍对记者说。分红型保险和理财产品成了基金经理的推荐首选。她身后的大厅里,人来人往,许多客户在等待办理业务,不时有客户前来咨询理财产品。

  一对购买理财产品的老年夫妇摇头对记者说:“现在要买基金,得心脏比较大才行。”

  理财经理的马太效应

  按顾客类型提供理财建议的思路,导致理财经理被客户的低风险偏好“牵着鼻子走”。分析人士认为,银行客户大部分是低风险偏好,同时,也难以做到理性地分析市场价值,在长时间缺乏赚钱效应的情况下,销售困难是人性使然。如今,银行均具有顾客风险测评程序,针对顾客风险承受类型进行产品推荐。这使得基金销售难上加难。

  “其实现在是可以买一点基金和股票,2300点也算是低点。”农行海淀成府路分理处个人客户经理蔡新艳说,春节前两天,她本人买的股票已经小有涨幅。

  然后,即使如此,当面对一个又一个直接询问理财产品,丝毫不过问基金的客户,她极少推荐基金。客户刘斌在蔡新艳的介绍下,买了5万元3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刘斌告诉记者,自己素来是激进型选手,现在市场点位较低,其实也想买一点基金,却被2011年的行情吓怕了。选择理财产品,是因为“朋友说还是能够保证预期收益的”。

  2012年以来,农行的短期理财产品已结束多期,而顾客热情不减。“我们每期额度差不多50亿元,一两天就能卖光。”蔡新艳说。

  根据第一理财网(微博)的数据,2012年春节后一周,共有37家商业银行发行了320款理财产品,相比去年同期29家商业银行共发行的232款理财产品,发行银行数增加了27.6%,产品数量增加了37.9%。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