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扩容引发债基抢人:基金经理价码涨至500万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05日 01:18  第一财经日报微博

  贾华斐

  今年10月以来,固定收益类的基金经理变更已经超过13起(分级、拆分基金合并计算),其中仅11月18日就有5只债券类基金变更基金经理。虽然相对于期间内24起股票基金经理变更依旧不占多数,但其变更频率却较之前明显增加。

  而且,股票型基金经理的变更中不少是因内部调岗,且不涉及投资总监级别,但10月以来,就有三家基金公司固定收益总监级别的基金经理离职。

  频繁流动的背后,是固定收益类产品迅速扩容背后引发的人才争夺。这种争夺不仅限于基金行业。此外,从年初开始,保险、券商、基金之间固定收益类人才的流动也在加速。多家基金公司从保险公司处聘请了固定收益领军人物。

  债基扩容加剧人才紧缺

  这样一组数据可以直观地表明固定收益类人才需求的变化: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全市场仅21只债券基金,占基金总数的6%左右。而截至目前,债券基金数量已有130只,占基金市场总数的14.62%。4年之内,债基数量扩张了5倍以上。

  这一趋势可能还将持续。数据显示,在目前正在等待证监会批文的新基金中,债券基金的占比已经超过1/3。此外,券商、保险公司对债券人才的需求也有所增长。

  “基金行业起步开始就一直以股票投资为主,股票型基金的投资者数量也远远高于债基。即使是现在,优秀的债券基金经理在公司中的地位以及市场中的影响力也不如优秀的股票基金经理。”上海某基金公司的固定收益总监对《第一财经日报(微博)》记者表示,虽然起步较晚,但近些年股市震荡,债券基金以稳定的收益率逐渐获得了更多投资者的认可。另外,相对于股市,整个债券市场这些年的发展更快,投资债市的资金增加势必造成资金管理人才的缺乏。

  目前基金的发行情况也体现了这点。整个2011年,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平均首募规模在11亿元左右,而债券基金的平均首募规模达到了20亿元。

  此外,社保基金新管理人的产生和企业年金客户的逐渐增加也加剧了对固定收益类人才的需求。与普通投资者相比,这类资金量更大的客户都倾向于低风险的稳定收益。在基金公司,尤其是大型基金公司中,固定收益团队掌管的资金很大一部分都来自特定资产客户和企业年金,这些基金公司也建立了较为庞大的固定收益团队。

  对固定收益人才最为“渴求”的是一些新成立的基金公司,以补充产品线为目的正在筹建团队的小型基金公司,或者打算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作为自己特色的中型基金公司。

  固定收益人才培养难

  股票型基金人才缺乏怎么办?挖人,或者自己培养。但现阶段,基金补充固定收益类人才更多依靠的是前者。

  债基与股基不同的人才成长方式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一大原因。在基金公司,最早的股票基金经理往往来自券商,之后的大多数基金经理则是从基金公司的研究员培养而成。而债券基金经理主要出身交易员。

  受到债券市场流动性的限制,优秀的债券型基金经理除了研究宏观经济,判断市场趋势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场外交易,即找到合适的对手盘。这就需要债券基金经理对债券市场中不同的银行、保险、券商、QFII等主要交易机构有所了解,包括这些机构投资债市的偏好,他们对市场走势动向的判断,以及投资特点是什么。

  如果说股票基金经理对个股或者股票大市的研究还可以通过快速学习或者个人的天赋而获得,债券基金经理所需要的场外交易的人脉则更需要时间的积累。“培养一个合格的债券基金经理,至少需要五年的时间。”北京一家基金公司固定收益总监表示。而债券基金的大扩容也不过是近三年的事。

  抢人

  从原有的市场格局来看,原有的固定收益类人才往往集中在银行、保险等机构中。抛开薪酬待遇的差别,银行和保险对固定收益类产品更为重视,投资经理掌管的资金体量与债券基金的规模也往往不可同日而语。

  因此,基金公司不得不提高吸引人才的价码。记者从市场中了解到的情况是,目前一位成熟的债券基金经理的年薪已经涨到300万元以上,甚至500万元左右。与优秀的股票基金经理相比,这一收入并不高。但较债券基金经理以往的收入,已有明显提升。

  此外,基金公司试图通过向宣传、包装等公司资源上倾斜来吸引一部分固定收益类人才。而这一点对原有的保险等机构的固定收益类人才而言确实有一定的吸引力。一位从大型险资转投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就坦承,相比于更为封闭的保险产品,基金的业绩、持仓等更为公开透明,正确投资产生的市场效应更加明显,这是吸引其转投基金的最大原因。

  与中国内地相比,海外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发展历史更久,体量也更加庞大,拥有更多人才。一些基金公司则借欧美不断出现金融动荡的机会,从海外吸引固定收益类人才。近期,至少有两家基金公司从海外聘请了新的固定收益总监。插图/刘飞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