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鸿儒:监管标准不一致基金行业在竞争中处弱势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02日 10:11  新浪财经微博
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刘鸿儒。(新浪财经 思泉摄)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刘鸿儒。(新浪财经 思泉摄)

  新浪财经讯 12月2日第十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国际论坛在深圳举行,本次论坛主题是:突破基金公司向资产管理公司转型,新浪财经全程直播本次论坛。以下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刘鸿儒部分精彩演讲实录。

  刘鸿儒:基金监管的标准不一,导致了基金行业在与其他机构的竞争当中处于弱势。

  资产管理行业的参与机构现在越来越多了,机构博弈在加剧,但是监管标准还不统一。与银行信托公司相比,公募基金在产品创新、产品准入、营销手段、业绩宣传等方面都面临着更加严格的限制。这使基金公司在与银行、信托公司竞争当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说了这么多,可以看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基金业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上,急需改革和创新,急需新的突破。基金业要摆脱当前的困境,要破除当前面临的发展瓶颈,就必须在发展思路上、在法规制度上、在经营范围和自身管理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最后一点我要讲怎么办?怎么突破?在调研座谈会中大家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我就不一一列举,重要的我认为有几点要提出讨论。

  第一,要解决发展思路问题。

  我们要重新探索思考我们整个行业新的增长点,提出转型的问题,就是说要向资产管理公司的方向转型的问题。这要请大家来讨论。

  美国的基金业在上世纪70年代也同样面临同样的困境,1970年之前,美国基金业90%的资产都投资在股票上,但是1970年开始的长期的熊市,让基金业旧的发展模式遭到了严峻的挑战,美国基金业面临困境,他们是通过产品创新、扩展销售渠道、推动养老金投资等等,最终迎来了基金行业在1982年后的爆发式的增长。行业的起伏是常事,只要我们能坚定信心、锐意进取,用心来探索新的增长点,努力在各个方面寻求突破,基金业就会迎来新的大的发展。

  我这话的意思就是说,这是个人意见,就是要转型,不能完全靠旧的模式往下维持了,要寻求新的模式、新的发展方式,要不要向资产管理型转型?请大家讨论。

  第二,必须要在重大法律制度上寻求突破。

  光靠我们证监会基金部是解决不了很多问题的,基金业的长足发展必须靠国家的法律政策来支持,现在有些规定跟不上发展的需要。比如说现行的《基金法》把国内基金业的投资范围限定在证券市场上,有的限制甚至到具体的产品上。这种状况就需要改变。

  在政策支持上面,也可以从国家的角度研究推动养老金年金怎么进入基金的问题,加大企业年金税收优惠的力度,解决基金业发展长期资金来源的问题,这就要国家采取对策。大家都自己做自己的,结果做乱了,效果也不好。

  另外,比如说基金管理公司的模式也要进一步探索。在讨论中,一些人提出来,要适度发展公司型基金,减少基金公司和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冲突,保障持有人的权益。当然也要健全基金公司内部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长期的激励约束机制。要以持有人的利益优先为根本点和出发点,探索、改进基金管理公司的治理模式。

  第三,在监管标准上保证平等竞争。

  我们现在的监管存在着政出多门、监管标准不统一的问题,金融机构现在分属于不同的监管单位进行监管,法规不完全一样,这是个大问题。我们认为监管机构可以多元化,不完全都集中到证监会,但是同样的产品应该实行统一的监管标准,遏制那些不平等的竞争。就是在我们证监会的监管中,也要落实刚才说的“加强监管、放松管制”。

  从1992年成立证监会起,我们证监会就遇到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发展和防范风险的平衡点。14年前基金刚刚成立,怕出问题,好不容易才批准成立,要严格、严格、再严格。那么现在已经有了经验了,队伍已经成长了,那么是不是监管方式、监管思路要有所改进呢?我看应该了。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