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基金业遭遇危局:高危公司逐渐增加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24日 03:49  中国青年报微博

  在刚刚结束的“2011上海金融博览会”上,过去十分高调的基金公司集体“缺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今年基金市场遭遇的困境。基金业十周年之际却遭遇“危局”,如何开辟新的盈利模式,跳出“红海”驶向“蓝海”,已经成为行业发展谋求的新方向。

  在华安基金(微博)总经理李勍看来,基金业2.13万亿元资产规模、超9000万客户的数据背后,不仅透视出基金业的快速成长,同时也令人倍感焦虑。

  事实上,管理层频繁更换、股权转让、基金接近清盘红线等一系列问题已经将部分“袖珍”基金公司拖入困境。

  三年前,业内普遍认知的基金业盈亏平衡点在50亿元规模左右,而如今这一“平衡点”已经升至150亿元。统计显示,除今年新成立的5家基金公司外,目前资产规模在100亿元以下的已达17家。

  其中,金元比联、民生加银、浦银安盛等一些小型基金公司已危在旦夕,而纽银梅隆、平安大华、浙商等新进者也依靠股东力量勉强维持,接近破产边缘的高危基金公司正在逐渐增加。

  以民生加银基金为例,该公司3年来的“打拼”并未让其“生根发芽”,反而消耗了近1.5亿元的资本金,截至2011年中,民生加银的剩余资本金仅为5700万元。若以该公司2010年超过1亿元的成本,却只有4513.14万元的管理费收入计算,这5700万元资本金似乎很难撑过明年年底。

  对此,财经评论员曹中铭(微博)认为,部分小基金公司股东如不追加资本,资金链随时有可能断裂,继而生存出现困难。但是鉴于基金公司的牌照仍然存在价值,只要有新的投资方愿意出手,基金公司破产现象至少在目前还不会出现。

  在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出台后,陆续出现的对冲基金将在这一场变革中渐成“气候”。据了解,在公募基金大面积亏损的情况下,“一对多”专户对冲产品基本都取得正收益。

  易方达基金(微博)从今年4月发行首只对冲产品,到11月初取得了3%的收益率。而其陆续发行的另外5只同类型产品也均在面值之上。国投瑞银基金今年1月开始运行以期指套利策略为主的对冲专户产品,截至目前取得了0.02%的收益率,最高收益率增至1%左右。

  除对冲基金外,瞄准境外市场机构无疑是开辟的另一“蓝海阵地”。2010年刚刚成立的纽银梅隆西部基金就表示,将积极开展QFII咨询业务,力争成为中国领先的QFII咨询机构之一。该公司的发展路径打破了过往新基金公司首先关注中国公募基金业务,然后发展其它业务和市场的规律。

  此外,当前已有9家基金公司成立香港机构,希望借助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抓住海外投资和资产回流两大契机。

  据新华社上海11月23日电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