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本期季报的发布恰恰卡在市场反弹的“最低点”上,或许基金季报中的预期滞后不会那么明显。
当上周市场火热地演绎着反弹行情的时候,同样铺天盖地发布的基金三季报却几乎是另一片光景。在季报中占主流的投资观点是,海外欧债危机将继续演绎,年内没有系统性投资机会,继续选择防御性的投资。从发布的观点和实际上市场行情演绎的结果看,几乎是相向而行。
⊙本报记者 周宏
解释的理由或许有很多,诸如政策的突然性,以及报表的滞后性,但都无法掩盖一个问题:面对日益变化的政策和市场,基金需要大幅提升策略制定的水平——或者,进一步修正自己的投资方法。
压倒性的看淡观点
如果仅仅打开上周披露完毕的基金3季报,你一定会感觉是另一个市场。基金股票仓位普降2个百分点以上,投资观点纷纷转而谨慎。强周期股被作为“杀跌”对象,等等。但其实,市场正在经历12个月以来的首个“五连阳”。
这固然可以归结为基金3季报公布的信息本身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或许有人可以认为,季报公布的是公募基金2011年6月30日到9月30日之间的操作情况,而现在是10月下旬,基金操作加仓也未可知。
但可惜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无论是行业信息还是第三方测算,直至上上周末,基金仓位仍然是下降的。季报中,基金经理最后撰写的观点也证明了这点,机构的看法和季报披露的没有多大差别。
基金三季报的投资组合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三句话。仓位普遍下调,观点普遍谨慎,周期股普遍减持。当季,一直坚持高仓位的混合型基金和封闭式基金,整体快速下调了股票仓位,周期股成为减持对象,而且,直至季末,基金总体观点对待周期股也是谨慎的。
宏观判断出现短板
根据基金契约书上的说明,内地的偏股基金普遍采取的“从上至下 ”和“从下至上”相结合的投资方法。
所谓“从上至下”,即遵循从宏观经济到市场时机、行业轮动、个股选择的组合构建的方法,其策略的重点在于分析国内外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数据,并据此得出结论。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会重点关注国家的产业政策,货币政策会重点关注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宏观经济数据主要包括GDP以及投资、出口和消费的情况、CPI和PPI,以及其他一些领先和同步指标。”
但显然,面对金融危机后的A股市场,机构准确、前瞻判断宏观经济的能力大幅下降了。不论是2009年的半年报、2010年的二季报、2011年二季报、三季报,基金整体的观点判断都出现了相当的偏差。
这可以解释为,国内基金业暂时进入能力的低谷,也可以解释为国内基金正在快速接近海外基金行业的一些普遍规律——公募基金在时机选择上,长期表现不出优势。
最近,一家大型资产管理公司的老总也在一个论坛上表示:“对于判断市场走势这个事,我们其实无能为力。”
要命的短期排名
对于策略和趋势的判断,并不是基金挣钱盈利的所有基础,因此,承认在这方面“无能”也没有太大问题。事实上,无论是内地基金业还是境外的基金业,存在大量的投资方法无需判断短期行情。
但对于置身目前的内地基金,尤其是其高度挂钩短期排名的机制,却妨碍着很多一线基金经理实现这个过程。
总体上看,无论是投资者评价、股东评估经营业绩,乃至公司发奖金,莫不渗透着“短期排名”的浓重色彩。甚至,所谓引入国际投资者,引入相对长线的专户投资者都没能改变这个趋势,相反,市场的短期化趋势似乎越来越浓了。
比如,某些公司的专户投资人已经完全成为“比散户还散户”的“大散”投资者,他们无法承受短期的净值波动,却希望有稳定甚至超额收益。在有些业内人士来看,这和“拉着自己头发想飞起来”的想法无异。
3季度的行情迫使许多问题暴露,而问题暴露得越多则离解决或许也越近吧!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