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涂艳 ○编辑 张亦文
又到季末缺钱时,在银行揽储压力的“挤压”下,基金更是无奈地又迎来了看银行脸色过日子的9月末。
季末,缺钱,难发。在行业中哪怕新人都知道,这是个不得不回避的时期。
据财汇统计,基金在每个季度末的发行情况均不理想。去年四季度,新基金单只平均募集规模为23.02亿元,12月份则为13.15亿元;今年一季度,新基金单只平均募集规模为20.05亿,今年3月为18.08亿;二季度单只平均募集规模为13亿元,6月仅为6.47亿元。
对目前仍主要依靠银行渠道募集资金的基金而言,即将到来的季末除了受传统的拉存款影响外,大量短期的理财产品也对其构成威胁。
近日,包括招行、民生和广发在内的多家银行给记者手机发来最新理财产品推介短信,“金卡专享理财产品,49天年化收益率5%,5万起售,额度有限”;“先预约先得,15天即获年化收益率4.15%,跑赢通胀”等。
“现在还没到最后冲刺期,同时由于不是年中和年末,像之前7天6-7%的年化产品在9月底将不多见,但是各行竞争还是很激烈,我们会劝说客户做暂时的资产配置,毕竟你不做别的行会做,客户容易走失。”某大行金融街支行的一位理财经理表示。
市场人士分析,除了季末资金面较为紧张,基金发行力度备受影响的客观原因之外,基金公司主动选择“回避”也是3月、6月、9月和12月基金发行不佳的主要原因。
据了解,本月截至记者发稿时已经成立的新基金仅为8只,而查询“在售新基金”也发现,9月19日至10月10日之间“敢于”发新基金的也只有工银瑞信的一只偏股型基金和中邮的一只指数基金,业内多数基金公司回避之意非常明显。
熊市中,多数基民选择“宁买新基金,不碰老基金”。于是,在接下来的9月末甚至更长时间内,包括定投在内的基金持续营销或难有收获。
“你们一直以为持续营销和新发基金一样只收尾随佣金,事实上包括很多客户活动之类的维护都需要基金公司自己买单。”一位北京基金公司渠道总监透露。他表示,市场难做,基金负了投资人,即使不为持续营销,很多时候银行需要做客户维护,而这部分费用高的时候一年下来可以高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在各方压力下,很多公司在是否能真正带来规模增长,投入产出是否合算的持续营销上,态度并不统一。
华商基金(微博)副总经理程丹倩(微博)近日就表示,今年来至6月底,华商基金的定投客户增长17万户,贡献了近23亿元的规模增长。她认为,在市场的波动中,行业和公司的规模均出现下滑,而此时正是调整客户结构的时机。
同时,有基金分析师认为,对于到季末、年末等时点,搞持续营销确实难上加难,但根本还是要回归业绩,市场中出现过“越跌越买”的基金便是很好的例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