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老私募规模扩大 战斗力反下降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14日 11:05  南方日报微博

  买基金的时候,不少人会徘徊:大基金的实力雄厚,规模效应明显,但是在弱市中难免尾大不掉;小基金固然船小好掉头,但要论控盘能力则远远不如大基金。

  随着阳光私募规模的扩大,在公募基金中存在的问题在私募基金中也遇到了。近日,深圳的融智评级研究中心发布了名为“阳光私募基金业务之‘规模效应’”的研究性文章,通过分析几家老阳光私募近年业绩表现,揭示这些老私募的产品随着公司资产规模增加,“战斗力”却出现下降趋势。

  私募规模影响收益

  由于国内私募行业存在的时间总体尚短,没有长期的历史数据作为支撑,该研究所的研究试图以简单的方式从个案中寻找出能表明规模变化对业绩有所影响的迹象。

  研究员选取了4家国内成立较早,管理资产规模超过30亿元的知名私募基金管理公司作为样本进行分析,分别是上海朱雀投资发展中心(有限合伙),上海尚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市星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淡水泉(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4家公司的绝大部分产品都受同一基金经理管理。

  上海朱雀投资目前管理的资产总规模约有40亿,在行业内领先。由于上海朱雀投资成立最早的几只基金——深国投·朱雀1期和2期,以及陕国投·朱雀1期等几只产品回报的相关性很高。研究机构通过对该公司成立最早的深国投·朱雀1期成立以来47个月的相对回报时间分布制图后分析发现,深国投·朱雀1期相对回报数值的散点分布有下降的趋势;从相对收益线性趋势线也可以明显地看出,曲线向右下倾斜的。即随着时间的推移,该产品战胜沪深300指数的能力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而这一过程,正好也是公司产品发行数量不断增加,管理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融智评级研究机构认为可以得到的一个结论是,随着公司资产规模的积聚和扩大,产品获得更高回报的能力同时在下降。

  “用同样的方法继续比较了星石,尚雅和淡水泉的样本产品,结果是相同,即所有公司所选择的新产品期初的相对收益线性趋势线均处于老产品之下,只不过这种差距随时间是扩大还是缩小存在不确定性。”

  私募基金规模应适度

  在效益和规模之间需要平衡的,就是灵活性。该机构通过对私募基金规模与业绩的定性分析后认为,私募基金同公募的比较优势正是灵活性,因此规模的适度对于保持私募的灵活性非常关键。

  规模的增长当然是必要的。“只有资本量足够大,才能够让公司把握更多的机会,更好的抵御潜在的风险,而不是一叶孤舟风雨飘摇在浩瀚的资本海洋里。”

  然而,规模的增长要适度。“不要盲目与规模增长带来的好处而放纵‘贪念’。一家私募公司能管理多少资金要结合自身的实力,比如基金经理的能力和数量,投研团队的建设是否同步,以及可投资范围和资本市场的规模等。大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一家优秀的投资管理公司和管理人一定要懂得适时适度的控制规模,否则会产生弊端。”

  据悉,国内的阳光私募尚处于成长期,也是最容易膨胀的阶段。目前已经有一些私募基金公司在“一举成名”之后规模迅速扩张,而业绩却急速下滑。“不光是私募基金公司本身要重视,投资者自己在选择私募产品的时候也要考虑公司已有的规模,全面考虑,不能盲目追热跟风而最后陷入难以自拔境地。”

  潘玉蓉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