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赵学军:假如停留在封闭式基金时代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05日 09:15  证券时报网
嘉实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赵学军嘉实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赵学军

  2001年,开放式基金的推出,这是中国基金业值得欢呼雀跃的历史性事件,也是继《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推出后,中国基金历史上最重要的创新与突破。这一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举措,让中国基金业从封闭式基金时代,走向了全球资产管理业主流的发展道路——开放式基金时代。

  同时,开放式基金的推出,也让中国基金业和投资人的关系连接得更加紧密,投资人可以用自愿和理性的方式,参与到一只基金投资中。开放式基金带动了中国基金行业波澜壮阔的10年发展,相较于封闭式基金时代,开放式基金的到来,几乎使得每一家基金公司的资产规模增长了70%以上。

  2011年,经过了发展的6年和停滞的4年,中国基金业又站在了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2001~2007年,中国基金业走过了大发展的阶段,整体管理规模近3.2万亿,但到2011年上半年,中国基金业规模仅为2.4万亿左右,从2008年以来,基金业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甚至停滞的状态。

  近4年来,公募基金规模不断下降,然而,相关资产管理行业却迅猛发展,比如2008年以来保险业规模增长了1倍,信托业的资产管理规模增长了超过1倍,阳光私募规模增长了超过10倍。当整个公募业由于缺乏创新而缓慢发展时,竞争对手已开始逐渐蚕食掉基金的领地。

  我认为,今天,中国基金行业正逐渐走向行业低潮的底部。中国基金业未来发展能否再上一个新台阶,取决于这个行业的参与者能否再次找到创新的方向,创新是基金业向前发展的不懈动力。这种创新既包括监管环境、监管理念的创新,也包括基金业生存土壤、制度安排的创新,基金业未来10年的发展取决于能否有一个新的思维方式,可以再次带领这个行业突围。

  回顾过去的10年,开放式基金在本世纪初的迅速发展得益于监管层“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思路,而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这个目标的实现,源于机构投资者是否能够真正服务于投资人的利益。假设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目的是让机构发展,却不能很好地服务投资人,将很难实现这些机构的长远发展。所以,作为这个市场的参与主体,基金公司要再次从内涵层面实现从封闭走向开放,必须真正地满足投资人的利益,更加贴近公众。

  基金行业长远发展的本质是尊重投资人的利益。在这个目标下很多问题都是我们需要面对的:基金行业发展到今天,相比于蓬勃发展的信托业、保险业以及阳光私募,公募基金所设计的管理模式、制度模式是否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投资人的财富增值?这个行业的股权问题以及人员的长期激励问题,要不要解决?基金行业所依附的资本市场的制度安排,能否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上市公司是不是应该同步成长出保护中小股东的意识,能否该分红就分红?上市公司的退市制度能否顺利实施?资本市场的优胜劣汰功能,在将来能否得以有效实现?

  站在目前的时点,我们可以问自己,如果中国基金业没有开放式基金这一重大创新,仍然停留在封闭式基金阶段的话,那么现在中国的基金业会是什么样子?

  中国如果要在全球战略对抗中获胜,就要建立深化的资本市场,建立强有力的虚拟市场。而深化资本市场的关键之一,是需要建立保护投资人的机制,同时,还需要像基金公司这样的长线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上市公司治理,推动实现资本市场的优胜劣汰功能。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