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私募用人游走灰色地带 招兼职研究员挖内幕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29日 09:30  证券时报网

  证券时报记者 海秦

  近期有知情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透露,一些阳光私募尤其那些压力较大的私募,私下频频向一些熟悉上市公司的记者、在其他同行任职的研究员等人群抛出“橄榄枝”,通过兼职的方式吸引研究员补充力量。业内人士称,这种兼职模式可能涉嫌内幕交易。

  “我知道有些私募会这样做。也曾经有阳光私募来找我做兼职研究员,提出的薪水还不错,主要是根据荐股业绩来进行提成。但被我拒绝了。”一位知情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透露。根据证券时报记者的了解,为了加强研究力度、提高投资业绩,部分阳光私募对“兼职研究员”均有相当可观的激励。“并非兼职研究员推荐的每一只股票都会买,公司会对你所推荐的股票进行研究,因为毕竟相关跑上市公司的记者,专业性要差一点,他们只能提供上市公司最新最内部的信息。但对一些投资来说,提前得知相关信息就成功了一半。”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当然,无论是跑上市公司的记者、还是私募竞争对手的研究员,阳光私募的“兼职研究员”身份都是隐蔽的,不对外公开的。“上市公司跑线记者往往跟公司保持较高密度的接触,他们拿到公司相关信息更早更直接,很多影响业绩的信息在公司没有公告之前记者就已经获悉,但这可能就涉及内幕信息。而一家阳光私募的研究员偷偷去另一家竞争对手做兼职研究员,这就违反了相关公司的保密协议以及相关规则。”一位业内人士称。

  对此有阳光私募基金人士表示,这种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与目前投资市况萎靡、阳光私募生存艰难不无关系。“目前阳光私募分化势头有增无减,少数阳光私募能够保持稳定的业绩增长,大部分私募业绩波动较大,很多之前业绩都做得不错的,现在也一团糟,客户意见很大。他们面临的压力较大,做好业绩的动机更大。”一位私募人士表示。他认为,阳光私募聘请兼职研究员,可能更多是从控制成本的角度考虑,兼职研究员一般不拿或拿很少的基本工资,主要收入来源依靠荐股激励。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