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阳光私募举步维艰 六大软肋浮现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23日 11:39  私募排排网

  私募排排网  陈伙铸

  去年公募折戟,今年私募崩溃。这两年,市场低迷,快速扩张后的私募显现出疲态,在市场环境出现剧变的情况下,私募基金的部分“软肋”开始暴露出来,亏损、清盘、并购、募集困难等成为了私募基金2011年的主旋律,生存越来越艰难。如何让自己的软肋“硬”起来,成为了私募基金亟待解决的问题。

  今年以来,A股市场震荡低迷,投资者亏损不少,基金大佬们也难赚钱。不仅公募基金的日子过得惨淡,就连仓位灵活、追求绝对收益的私募基金日子也过得“举步维艰”。行情不配合,单纯看天吃饭已经成为痴心妄想,而部分私募基金赖以成名的招数也逐渐失灵。私募基金投资中国A股时面临着困境,现行投资手段、持股模式遭遇了困扰,私募基金“软肋”逐渐暴露。

  软肋一 、重仓遭遇地雷  “坐庄”模式重现

  从私募排排网数据中心统计的私募重仓股看,无论是年报、季报还是中报,抱团作战都是私募最大的特点,特别是同家私募公司多期产品齐聚一家上市公司,占据前十大流通股东的数席,颇为抢眼。如新价值、鸿道投资、泽熙投资、淡水泉等,出现这一现象。行情向好的时候,一荣俱荣,私募公司产品都能从中受益。但如果遇到行情不好,或者说重仓股遭遇“地雷”时,由于仓位过重,很难及时减仓,产品就受到牵连,一枯俱枯,公司产品净值不可避免的出现下降。

  于是,市场出现了质疑之声,怀疑是否“坐庄”模式重现市场。面对这些质疑,私募也有自己的看法,认为这是由个人风格和公司的操作策略决定的,并不存在所谓的“坐庄”之说。如罗伟广坦言:“在熊市末端捂住那些被错杀的成长股是新价值的一贯策略,我的基金管理内部配置的策略是复制的,10多只产品都配置了投资组合中的这十五六个个股,进前十大股东一点也不奇怪。这种操作方法偏激进,缺点是波动比较大,优点是属于进取型更能博取超额收益。”

  私募需要坚持自身的风格,因为这是经过市场牛熊历练后,私募认为最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对自身的方法和体系有充分的信心。而目前,许多私募公司都采用复制策略,多期产品购买一家公司的情况,自然也就屡见不鲜。只是,这样的产品需要承受更多的流动性风险,选择此类产品的客户也需要有承受风险的能力。

  软肋二、潜伏投资遭疑  违规风险极大

  5月底,华芳纺织重组失败,新价值惨遭套牢一事被媒体炒作得沸沸扬扬,喜欢赌重组、风格激进成为了媒体诟病的原因。市场对部分私募喜欢买ST类股、重组、资产注入题材股有一定的质疑声音,但却也有点苍白无力。

  抓重组、找资产注入等隐蔽性题材是部分私募的研究偏好,经过深入研究、跟踪后,是私募基金付出辛勤劳动后的决定,也是他们获取高收益的一种方式。但不可避免的是,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风险,至于如何避免踏中“地雷”,特别是重组、资产注入等失败,则需要私募付出更多的研究汗水。

  景良投资廖黎辉一直看好重组概念股的机会,他喜欢在市场上寻找“乌鸡变凤凰”的故事,因为在A股市场上,壳资源是非常具有价值的,通过研究公司的各种资料和迹象,是可以发现重组题材的,并不能依靠所谓的“内幕消息”,反而,一般相信“内幕消息”的股民是损失惨重。投资一定要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市场上不存在“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合法合规是第一要诀。

  精熙投资的业绩一直都稳健,即使大跌中回撤幅度非常少,而“隐蔽资产策略”是他们重要的策略之一。精熙投资投资总监王征说,“我们通过深入研究上市公司资产和经营状况,发掘与投资那些由于所持有的土地、品牌、渠道、股权以及技术等具有潜在重估价值的资产,使得实际资产价值远大于现价的股票。”

  “当然,不搞内幕交易是投资的前提,付出普通人无法比拟的研究汗水是保障投资成功的堡垒。”王征坚定的说。

  软肋三、产品频现清盘  风控水平低下

  A股的持续低迷,复杂的走势让很多私募无所适从,众多私募大幅亏损,清盘成为了私募基金在2011年的关键字。

  私募一直有着“船小好掉头”、操作灵活的特点,2008年、2009年和2010年都很好的体现出风险控制能力强的优势,然而,2011年,私募的灵活性受到了市场质疑,不断清盘、逼近清盘的现状让私募颇为无奈,而部分缺乏波段操作的私募更是备受诟病。

  采取怎样的风险控制方式各式各样,不一而足,通过精选个股控制风险者有之,通过仓位控制风险者有之,通过波段操作者也有之。无论采用怎样的方式,确保净值的低波动性,是目前市场和投资者对私募提出的新要求。

  铭远投资很少采取减仓的手段,但产品净值的回撤率却非常小,原因就在于他们精选个股的能力非常强,能寻找到穿越市场周期的个股。

  精熙投资产品净值波动率非常低,原因在于其仓位控制方法得心应手,对市场的判断相当准确,逃顶比较精准,而抄底比较慢,等趋势确定后才参与,比较谨慎。而投资灵活是他们的特点,决策果断,决策流程简单、避免过多文字工作,执行果断迅速,充分发挥了船小好调头的优势。

  呈瑞投资是今年私募界的一匹大黑马,而波段操作就是芮崑的制胜法宝,“拳击”理论被其运用得淋漓尽致。

  私募是否波段操作要视其投资理念和投资风格而定,但风险控制却是不得不做的措施。私募也必须考虑客户对亏损的承受能力,加强风险控制能力,立足于长远发展。“投资和资产管理是两个概念,资产管理必须考虑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我们要在客户可亨受的范围内进行投资。”云程泰总魏上云说。

  软肋四、打新屡屡中套  研发能力一般

  打新必赚的规律在2011年失去了魔力,而新股上市破发却成为了2011年的常态,热衷于打新的私募和公募基金都遭受了损失。

  新股发行价过高、市盈率过高一直是市场诟病的原因,也是A股市场存在的一个极不合理的现状,作为以研究能力见长的私募和公募基金,却惨遭套牢,自然遭受市场的质疑。

  打新作为投资的其中一种手段,无可避免会被私募所纳用,只是随着市场的变化,市场上新上市的公司鱼龙混杂,打新的确定性收益不再,打新的风险骤然增加,这就需要私募加强研究,寻找出优质的上市公司,确保收益,不能仅是依赖以往的打新规律,简单作出决定。

  软肋五、抱团取暖出事  缺乏预警概念

  在公布的上市公司报表中,抱团取暖是常态,私募和公募扎堆一股成为了学科结构的事情。在投资过程中,多只基金同时买某只股票,以借此互相帮助推高股价,但如果遇到市场不好的情况,股价想推不起来,这种情况下,往往是大家一起赔钱。

  私募在研究上很多时候需要依赖于券商和公募基金,才卖方机构处得到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从中判断,决定调研的标的,确认后再决策买入,这样就无可避免的会出现和公募、券商多家机构扎堆的现象。

  私募在研究上可以依靠卖方机构,但却不能依赖于卖方机构,而挖掘黑马本身就是许多私募具备的优势,是不同于公募之处。只有加强调研的能力、深入追踪、挖掘优质股票,同时,做好风险控制,灵活应对,规避同质化,才能更好的规避“抱团式”亏损风险。

  软肋六、量化投资泛泛  产品创新鲜见

  我国私募基金面临着产品结构较为单一的困境,基本上皆为多头策略,做空类或者其他品种的产品较少。股指期货上市已经一年多时间,公募、券商、QFII、信托等陆续允许入场,但私募中运用股指期货对冲风险的还是相对较小,海外较为盛行的量化投资在国内也还没有兴起大浪潮。

  创新型产品较少、缺乏对冲手段,是私募在每次股市大跌中受伤累累的重要原因,习惯于多头操作的方式只能是靠天吃饭,在行情不好的时候,这种操作方式也就遭受到严峻的挑战。

  可喜的是,创新型产品较少的困境在得到改善。2011年上半年,一些产品设计理念较新的产品却依然能够取得骄人的业绩,刘宏管理的“博弘定向2期”以42.15%的年内回报率勇夺私募冠军。

  定向增发私募产品在2011年受到了市场的追捧,其他创新型产品也屡出不穷。如国内首只“半结构化”阳光私募面世,该产品首创结构化和非结构产品联合发行,试图打破私募发行困局。

  “富达基金I号”由四川德源富锦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发起并担任中心管理人,专业从事股票、商品期货、股指期货投资。“这只基金将定位于短周期,多元化,双向性,系统化的混合型证券、期货投资基金,以合伙制为模式进行组建和运作。这也是西部首只期指投资基金。”

  清盘是投资行业“市场淘汰”的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行业的创新发展。2010年下半年以来,不少私募开始尝试将对冲等机制引入产品设计,目前市场中性、宏观策略等多类型对冲基金形式已经在国内投资市场出现。

  随着阳光私募的发展,信托参与股指期货放行,阳光私募产品将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其业绩和风格表现更分化。

  创新是一个行业生存之源,随着资本市场的成熟,创新型私募产品会不断出现,杀出重围,赢得市场。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任何一个行业在成长中都需要经历阵痛,疯狂后肯定会面临一定时期的冷落期,目前,我国私募基金正处于这一敏感时刻。在这期间,行业需要经过并购、整合,使行业的集中度提高,成长的烦恼无碍阳光私募灿烂的明天。

  虽然,私募基金目前面临着诸多的困境,自身也存在着一些软肋,但把“软肋”练“硬”,私募基金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