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海通证券:私募基金一周行业动态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5日 17:27  新浪财经

  海通证券

  1. 私募行业动态

  *ST天目(600671)于7月26日再次宣布终止正在筹划的重大资产重组。7月28日,*ST天目公告,公司接到深圳长城国汇投资通知,后者于7月26日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系统集中竞价交易增持了公司股份693万股。目前,长城国汇投资共持有*ST天目股份693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69%,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深圳长城国汇投资管理公司首席执行官宋晓明,日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再次确认,公司管理的基金为并购基金,主要以上市公司为平台进行产业整合。

  点评:长城国汇成立于2008年,由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发起人,联合多家大型企业共同设立。目前旗下主要包括长城国汇并购基金I   期(去年12月31日成立)、长城国汇并购基金II 期(今年4月27日成立)。根据公司网站信息,并购系列基金主要投资者来自于台湾、香港、欧洲以及国内的大中型企业、战略投资者和知名投资机构。该系列基金专注于针对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空间但市值被低估的上市公司,实施战略并购,进行产业整合。

  虽然并购型私募基金在国内仍可谓是新生事物,但在国外已经成为一类较为主流的对冲基金。这类基金通常通过获得公司控制权,对上市公司进行改造,重组提升公司价值,然后退出获利。这类基金一般被划分在事件驱动型对冲基金一类,根据对冲基金研究机构HFR统计,今年以来这类对冲基金平均收益1.95%,在各类对冲基金中属于中等偏上水平。

  由于国内股票市场低迷,今年以来阳光私募基金处境较为艰难。但是我们也欣喜的看到一些新类型私募基金的日渐活跃,如投资于一级半市场的定向增发类私募基金(证大、博弘数君等),如长城国汇这类并购基金。海外对冲基金最为重要的特点就是灵活,细致的查找、发现资本市场的投资机会为整个市场“活络筋骨”。国内私募基金将来也必然走向这条道路,届时私募行业并非只是简单的规模越来越大,而是能为国内投资者通过各种类型投资策略来实现资本的升值。

  2.  海外对冲基金动态

  根据对冲基金研究机构Hedge Fund Research (HFR) 发布的亚洲对冲基金产业2011年第二季度报告表明,尽管通膨的压力加剧,大宗商品和全球股市的波动性增加,投资者对美国和欧洲国债资信不确定性加大,亚洲对冲基金市场在2011年第二季度依然吸引来投资者的新投资。投资者在第二季度一共投入了26亿美金到专注于亚洲的对冲基金,超过因为业绩下滑导致的资本减少,使得投资于亚洲的对冲基金资本总量达到900亿美元。

  同时,专注于亚洲市场的对冲基金数量在本季度略微上涨到1067家,占整个对冲基金市场总数的15%。尽管专注于亚洲的对冲基金广泛投资于各个亚洲区域,但专注于亚洲单个国家的基金数量在过去的一个季度上升。其中专注中国的基金数量占亚洲对冲基金总数32.9%,印度占16.8%,韩国占4.2%。从基金的总部选址来看,选择中国和新加坡的基金数量增加,而选择日本和澳大利亚的基金数量减少。亚洲对冲基金的资本集中性在2011年第二季度也进一步加强体现,62%的总资产投资到资金规模超过5亿的对冲基金,这一趋势接近整个对冲基金市场的资本集中度。

  EuroHedge周三公布的数据显示,随着客户资本流入速度加快,欧洲新成立对冲基金活动开始回暖,因为投资者相信一批精英基金经理能够引导他们在动荡的市场中获利。数据表明,今年前六个月欧洲成立的离岸对冲基金平均规模为1.16亿美元,接近去年同期6500万美元的两倍,而且高于以往任何半年期的水平。这一规模还超越了2008年上半年1.02亿美元的前次高点,当时正处于行业顶峰,但之后不久由于雷曼兄弟破产,投资者开始纷纷逃离。(摘自reuters)

  3. 私募视点

  上周上证指数从2626.42点下跌至2593.17点,下跌1.27%;深证综指从1164.95点下跌至1158.96,下跌0.51%。

  受标普下调美国国债评级影响,上周一上证指数单日下跌3.79%,深证综指单日下跌4.43%。对于此次下跌,私募认为从外因来看是受美国国债评级下调及海外市场暴跌影响,但内因则是国内经济的各种不确定性导致的市场信心不足。对于未来美国经济,私募普遍认为此次评级下调并不意味着会出现类似08年的金融危机,美国国债占GDP比重仍可接受,经济也并未走向衰落。此次市场过度反应使得空头能量已经得到释放,短期内不会再出现单边下跌。但对于未来市场走势,部分私募认为因为国内经济的不确定性,仍有待观察,但也有部分私募认为CPI及紧缩政策拐点已现,对后市持乐观态度。

  上周二国家统计局发布7月CPI数据,7月CPI同比增长6.5%,为自2008年6月份以来最高,超过6月的6.4%。私募普遍认为国内通胀速度已经减缓,但由于各类生产成本提高等刚性因素的作用,未来仍会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同时由于市场对通胀已经有较强预期,CPI数据的高企对A股影响不大。

  上海同亿富利投资投资总监陈铭认为,上周暴跌受外围市场影响居多。中国经济的问题,比如CPI较高、PMI数据较差等,大家此前已经有足够的预期,所以不至于出现恐慌性的下跌。这种快速下跌更多的是受了海外市场大跌情绪的传染,是悲观情绪的一次彻底宣泄和释放。短期来看市场会出现一个反弹,从中长期来看,当接下来的反弹结束之后,下半年会有一波行情。从更长远来说,也看好未来1~3年的行情。对于公布的7月CPI,他认为通胀上升的速度已经减缓,未来CPI增速不一定下降很快,但是拐点可能已经出现。

  北京和聚投资总经理李泽刚认为,美国国债违约可能性极低,调低评级的意义在于政府会加大征税力度并减少开支,这会给经济复苏蒙上阴影。同时本轮下跌不会有金融市场崩溃的威胁,各家银行已经历了一轮去杠杆化过程,不会不接受美国国债作为抵押品,金融市场不至于有崩溃的风险。目前,石油、橡胶、工业金属、能源等原材料价格陆续回落,对全球经济复苏带来利好,对于抑制国内输入型通胀也有帮助。中国政府目前已经停止了进一步的紧缩动作,政策拐点已现。

  深圳挺浩投资董事长康浩平认为,周一A股已经过度反应了各种悲观因素,市场最恐慌时期已经过去。标普下调美国信用评级,并不代表美国经济真正将走向衰退,也不必担心美国欠我国的债无法归还,更不会出现08年一样的金融危机。

  深圳柒福投资总裁叶刚认为,市场不会出现单边下跌。从流动性来看,资金存量依然过大,而且还没有出现减少的趋势,这将大大限制商品的下跌空间。从生产成本来看,成本的高昂也限制了商品价格下跌空间。从资金操作规律来看,短期空头利润巨大,获利回吐预期变的极其强烈。从全球经济政策来看,美国经济刺激政策Q3的预期,或者类似经济刺激方案还是有可能的。对于八月市场的下跌,其性质基本可以定为震荡,并不是单边下跌。

  深圳翼虎投资总经理余定恒认为,本轮下跌是海外资本市场动荡所诱发,但背后更加值得担心的是国内经济增速下滑。主权债务危机本身是一个增长问题,海外市场增长出问题,会通过订单影响到国内的出口企业,所以应当警惕外需不旺把内需也拉下来,从而真正促使中国经济增速在下半年向下掉落。对于国内通胀形势,他认为短期CPI不会回落,但如果经济增速下滑,通胀自然就会回落。

  北京德源安资产管理研究总监姚步安认为,上周一的暴跌外因是美国等外围市场的暴跌,内因则是国内投资者信心不足。国内目前并没有能够造成暴跌的因素存在,而在政策的方向不明确的情况下,市场风险往往容易被放大,投资者对于宏观数据的出台存在观望,同时等待方向的明确,下跌成了各种因素下一种情绪的发泄。他认为,在政策没有进一步出台之前,讨论指数涨跌没有太大的意义。接下来可以关注中报行情,关注具有高增长预期并在中期实现的行业和股票。比较明确的两条主线一条是受宏观影响较小的行业,比如消费、医药等。第二条主线是受益于国家扶持的行业,例如节能环保、高端制造,还有稀缺资源,而节能环保和高端制造是未来主要关注的。

  深圳瑞象投资董事长陈军认为,拉动7月份CPI走高的原因主要是由猪肉价格上涨和食品价格上涨造成,目前CPI已经达到最高点,短期内不会再出新高。但今后CPI回落幅度不会太大,因为当前构成CPI涨幅的主要元素不是生产效率的提高,而是一些上游产业的生产价格,比如资金成本、生产成本、人力成本等等提高造成的,都是一些刚性的因素,跟中国的长远经济有关。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加息,他认为资金成本提高并不是促进经济发展遏制通货膨胀的最得力手段,流量合理化才是最重要的。目前市场类似08年,高估值低估值两端分化,建议选择资源类、消费类、医药类、电力类等带有一定垄断性质的产业。

  深圳开宝资产管理投资总监叶猷建认为,CPI指数已经上到最高位,短期内不可能再增高,但不能确定年内是否会再增高。CPI会对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有影响,但是对市场和股市的影响可能还不会立即显现。7月CPI的公布可能对缓解通货膨胀预期是有好处的。目前加息可能性较小,推荐低估值的银行股。

  北京龙赢富泽投资总经理童第轶认为,外围市场对中国A股短期影响大,但中期走势仍由市场内因决定,尤其是市场资金流动性这一块。影响A股走势的内因包括通胀能否得到控制,资金流动性能否得到解决,以及类似高铁突发事件是否影响到国家性项目的扶持,但是这些因素目前都没有特别的解决手段。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