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市场预期反复变脸 基金投资策略边走边换

  高通胀高烧难退,经济增速回落已成定局,宏观调控陷入防通胀与保增长的两难境地,下半年的A股走势更加迷雾重重……

  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基金经理们的观点几度转身,了无方向。

  6月末,跃跃欲试的A股市场无疑令“身陷”其中的投资者看到了一丝希望。公募基金逐渐从悲观中走出,憧憬着“五穷、六绝、七翻身”。然而,在卖方机构一片“唱多”声中,反弹行情并没有走多远,7月最后一周,市场预期再度生变,公募基金“由多翻空”。

  棋过中盘,市场似乎陷入了更为艰苦的混战之中。欧债危机再刮“飓风”,A股破位下跌。用一位基金经理的话来说,“市场的不确定性没有减少,反而更多了。在利空因素未得到充分反映之前,减仓防御是最好的策略。”

  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关于通胀、政策取向以及国内外经济的预期反复不定,支撑市场反弹的基础遭遇质疑,公募基金重归“迷茫”……

  ⊙本报记者 吴晓婧

  市场预期:反复“变脸”

  站在6月底的时点,当时反弹的逻辑主要基于两个出发点,但一个多月过后,回看当初反弹的逻辑,似乎都不太站得住脚。

  6月底,机构中较为主流的一种观点认为,6月,PMI逼近年内低点,经济下滑得到进一步确认导致上市公司盈利恶化,三季度GDP增速将降到9%左右(工业增加值同比降到12%以下),迫使政策放松“保增长”。也就是说,经济的下滑以及通胀的回落,可能导致了市场对于政策松动的预期显著升温,这有利于市场的反弹延续。

  当时看多的另一种逻辑——基于通胀高企的考虑,未来政策放松的可能性并不大,但是经济会逐步筑底回升,这将有利于行情的持续演绎。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市场关于通胀回落、政策放松以及经济筑底回升的美好预期都在7月出现了动摇。

  “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动摇了铁路投资预期;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动摇了保障房和水利投资预期;二、三线城市房地产限购政策则动摇了私人部门投资的预期。

  “下半年投资需求下行的概率在增大”成为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关注的焦点,近期宏观经济先行指标均持续回落亦成为多数基金担忧之处,随着紧缩政策效应的累积,有基金经理认为,未来宏观经济可能进入生产与物价双降的衰退通道。

  博时基金相关投研人士就表示,外围经济环境不容乐观,国内经济也面临各种挑战。其中,动车事故对于A股市场相关板块的影响力较大,政府可能会对持续快速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反思,在这一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或将逐渐放缓,投资者对经济的担忧也随之再度上升。

  基于上述担忧,基金开始“撤离”周期性板块。据基金研究中心数据统计,前期基金重仓的房地产、金融服务、采掘和建筑建材等周期性板块在7月的配置比例均出现明显下降,食品饮料、农林牧渔等防御型行业的配置比例上升。

  基金研究机构认为,上述举动显示出当前机构投资者对风险的偏好出现回落。

  事实上,从市场表现来看,7月涨幅较大的亦多为非周期类行业,包括食品饮料、公用事业、餐饮旅游、医药生物,上述行业受到偏股型基金的追捧,主动增仓幅度较大,而周期性行业则遭到基金的抛弃,这些行业也居于当月行业跌幅的前列。

  与此同时,市场对于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的预期也在经历反复。由于预期中的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并未出现,同时食品价格表现出此起彼伏的顽强上升特征,预期中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微调不但没有出现,相反中央政府还在不断强化年初以来的控通胀政策。

  此前多数机构预测通胀6月见顶,最迟亦会在7月见顶,而随着时间的临近,主流机构却开始顺势把通胀顶峰推后到国庆前后。上投摩根认为,当前宏观环境下,通胀高位震荡的预期依旧强烈,CPI下半年有可能在6%附近盘桓,加上资金面紧俏的情况未见缓解,大盘近期震荡寻底的机会加大。

  站在目前的时点,国联安主题基金经理韦明亮指出,宏观经济依然面临非常大的不确定性:一是通货膨胀,迄今为止从通货膨胀环比增长趋势来看没有任何见底的迹象,这是最大的不确定性;二是地产投资,市场普遍认为地产投资下降是缓慢回落的过程,这种判断有可能是部分乐观的,因为上半年地产投资始终维持高位,随着货币紧缩的继续,地产投资在未来不排除出现大幅下降的可能性。韦明亮表示,市场下半年依然会在2600点到3000点的箱底运动,突破箱底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投资逻辑:边走边“换”

  今年以来,宏观经济的走向再次将“测不准”演绎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对于通胀的预判还是对海外经济复苏的注解,都让机构投资者屡摔跟头。面对异常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基金的投资策略“趋势”味道渐浓,不断变换成为常态。

  4月中旬之前,基金对于行情的演绎一片乐观。“大象起舞”之际,机构对于后市的预判越发一致……当时,无论是做相对收益的公募基金,还是做绝对收益的私募基金,谈及二季度投资策略,均一致唱多大蓝筹,看好周期股的估值修复行情。

  然而,仅仅几天之后,市场对经济过热的担忧立马转变为对经济下滑的担忧,多数基金经理开始撤离周期股。几天之内,投资逻辑骤然生变。

  非常有意思的是,类似的情况在6月末、7月末再次两度上演,不禁令人感慨,即便是高举价值投资旗帜的基金,其投资策略也越发短期化。

  在一位私募基金经理看来,投资策略的善变侧面反映了大家对未来的“迷茫”。“短期来看,没有明确的利好信号,大家不知道怎么处理目前的困境。”在其看来,“现在市场处在比较纠结的位置。一旦市场悲观起来,所有人都疯狂逃离。一旦有机会,资金又冲进去了。在大行情的信号没有出来之前,市场就是这样一个环境。”

  上海一合资基金公司投资总监感慨,在市场投资机会缺乏的情况下,博弈心态充斥着市场,已经很少有基金经理会坚守价值投资了,大家为排名所累,亦为体制所困。

  南方某大型基金公司首席投资官亦认为,“整个市场都充满了博弈心态,公募基金亦不能免俗,采取对行业很极端的配置策略,以及押宝重组股的做法,可能的结果是光辉一年,第二年就被遗忘,但这样做可以赢得媒体的关注、持有人的追捧以及股东的认可。”

  上述首席投资官看来,大家都要博“出彩”,导致基金的投资行为愈发短期化,投资逻辑也很混乱,买一样东西很快又卖出,这种短线行为已经偏离了机构投资者的选股方向,更谈不上实现价格发现的功能。这跟排名有关,也跟公募基金的机制有关。

  上海一合资基金总裁曾公开表示,投资A股要承受很大的短线压力,“这几年我们不断地力推机构投资者,但是看到的结果是,机构投资者也散户化了。”在其看来,机构投资者由于受体制所限,每年年底必须取得正回报,所以出现散户化倾向不能完全怪罪于机构投资者本身。

  值得注意的是,基金投资逻辑的不断生变,亦在一定程度上与经济增长逻辑的变化相关。工银瑞信固定收益部总监杜海涛表示,正如多数人所认识到的那样,未来中国的宏观政策将面临重大的挑战,通胀与增长的权衡将比过去的10年困难数倍,依靠低要素成本和出口驱动的快速增长时代正接近尾声。我们的经济需要进入老罗广告语中“不温不火”的常态,如同一辆高速运转热得发烫的机车需要减挡才能平稳前行。

  在其看来,2008年的金融危机促使我们对经济结构进行反思与调整。刘易斯拐点出现、劳动力成本上升、大宗商品的急剧攀升,都将导致通胀水平的抬升。我们判断未来中国将不得不忍受高于2%的通胀,而央行为了抑制通胀也会不断的调高基准利率,推动资金成本的上涨。而随着工资上涨的影响,成本的涨幅将超过收入的涨幅,导致公司盈利增速放缓。

  无疑,随着经济增长逻辑的渐变,以往的投资思路需要重新审视。

  纠结心态下的波段操作

  宏观政策陷入“保增长”与“调结构”的两难,在不确定因素持续不减反增的情况下,基金也陷入了纠结情绪。在市场缺乏系统性机会之际,基金更加倾向于波段操作。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