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华斐
7月27日,肖风正式告诉媒体,从28日开始,自己将不再担任博时基金总经理。他将留任博时基金副董事长,并在新任总经理到岗前代理公司总经理职务。
今年50岁的肖风作为博时基金的总经理已经服务了13年。1998年至今,他参与创建的博时基金一直稳居业内前五。继2000年嘉实基金总经理变动之后,肖风是近十一年以来,第一个离职的前五大基金公司总经理。
包括肖风在内,2011年已有13位基金公司总经理离职,其余基金经理、市场总监、研究员等人员的变动更是不胜枚举。值得注意的是,与此前基金经理“私奔潮”相比,许多人干脆离开了资产管理行业,开始尝试PE、产业基金等领域。
服务了基金业13年的肖风尝试转身,此时整个行业也在谋求变化。
高管转身
一手创办了博时基金的肖风,在业内看来,是一个有追求的人。对“有追求的人”而言,在一个类似于职业经理人的职位上做了13年之后,希望能更进一步或是有所改变,是很正常的事情。
“今年正好也是我五十岁,我想作一个选择,从一线退到二线,最后董事会也同意了。”在7月27日与媒体高管的餐叙会上,肖风明确表态,自己不再想做一线管理者。“我觉得中国的整个基金业,或者是整个企业界也好,一个人做一家公司的总经理做了13年,这也是不多的。”肖风说,从创办一个企业再到把一个企业交出去,他就完整了。
“到60岁退休还有十年工作时间,我想开启一个不一样的、新的十年,从而进一步丰富我的人生经历。”
无独有偶,和肖风一样希望有一个“新的十年”的还包括招商基金前总经理成保良。就在1个月前,和肖风同岁,在招商基金服务了9年的成保良宣布离开招商基金,投身对他来说全新的PE领域。在去年,交银施罗德总经理莫泰山也坚定前往私募担任总经理。
众所周知,在公募业内,留给基金公司总经理的上升或转型的机会并不多。极少数总经理从一个职业管理者变为董事长,或者回到大股东处继续升职。但对许多如肖风这样并非大股东派出的基金公司总经理而言,这种途径几乎难以实现。
此外,曾在业内讨论多年的股权激励至今尚未实现,虽然正在修订的《基金法》中有关于这方面内容的修改,但并非毫无阻力,目前也没有时间表。
肖风表示,股权激励并不是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对许多如莫泰山这样投身私募的业内人士来说,与公募同为资产管理行业,起点、掌握的资源都不如公募的私募很大的一个吸引力或许就在于“给自己干”。
行业之惑
上升空间和股权激励的问题由来已久,在此之前,并没有如此多的基金公司总经理离职。越来越让人看不清方向的行业现状,或是如此多的大佬集中离开行业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尽管许多新老基金公司的总经理均在面对媒体时集体表现出对资产管理行业的看好,但依旧无法改变一个事实:公募基金行业的资产管理规模已经连续数年下滑,在市场中的话语权也逐渐式微。银行等渠道的收费逐渐上升,各家基金公司不断扩大投研等团队的规模,各项成本也在逐渐攀升……
更重要的则是对基金行业发展方向的一种困惑。
监管层对于基金行业的门槛和各项业务的束缚在逐渐减少,譬如,基金的审批通道越来越多,对基金公司开展专户等业务也给予了很多支持,同时试图放开很多的渠道促进销售。在这种监管环境下,公募基金逐渐成为一个各种业务都能做,却找不到特色的行业。
在基金行业日渐萎缩的情况下,私募、券商的资产管理、银行理财产品,甚至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都以较快的速度在发展。基金行业在整个资产管理行业的占比在不断下降。
“在海外,不同类型的资产管理机构,其定位和特色都比较明显。譬如有些大型公募基金专注于提供一些如指数性产品这样的工具,或者是做综合理财服务商。有些私募专注于对冲,有些私募注重研究公司进行长期投资。但在国内,公募既能做私募又能做公募,大型基金公司各种业务都有涉及,但公司、产品以及各业务部门间的同质化却越来越严重。”一位海外归来的基金公司中层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这就导致从公司总经理到具体的业务部门,整个公募基金行业对于自己是否能在日益加剧的竞争环境中获胜的信心逐渐降低。一些基金公司试图通过研究对冲产品,或者是自身做基金销售等新业务来找到公司的发展方向。但饱受投资者质疑、人员流动和渠道压力的基金行业出路到底在何方,成为越来越让人困惑的一个话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