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基金发行大跃进之后的失望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1日 00:24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11年是基金业新产品发行大跃进的一年。

  两三年前,一年能有3、4只产品发行的基金公司,是会被同行艳羡和妒忌的。但今年发行4只新产品已是最低起点,据说最激进的公司全年要发12只基金。

  与持续营销相比,靠新基金发行获取增量规模要快得多,这是基金公司看重新产品发行的主要原因。但是,到2011年底,基金公司可能会失望。

  前车之鉴在于:2010年,全行业共发行新基金148只,募集资金3045亿元。而至年底,全行业管理资产净值合计2.52万亿元,份额规模2.42万亿份,与2009年末相比,资产净值缩水1566亿元,份额规模减少308亿份。今年上半年,新发基金逾百只,行业份额规模仅微增,但行业净值规模继续缩水至2.37万亿元。

  即便发行新产品数量多的公司,也难逃规模缩减的厄运。上半年已有多家基金公司发行了3只或4只产品,但其中不少公司依然出现份额规模和净值规模的双降。

  基金行业总规模持续萎缩的难题并不能依靠产品发行来破解。投资者都是抱着资产增值的目的而来。但是,2007年入市的大量中低端客户多数还未解套,加上渠道的影响,许多投资者交易行为日益短期化,投资上的不理性、高买低卖也极大地降低了投资收益。在赚钱效应不明显的情况下,增量资金不敢贸然入场。另外,私募基金、银行和集合理财产品,甚至包括一对多产品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也分流了部分高端客户。这些因素注定了投资者的“去多来少”。

  在总体投资规模萎缩趋势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基金公司拼首发,是典型的合成谬误。一是发行成本飙升,发一只亏一只成为常见现象;二是加剧了基金经理荒,使得不少80后年轻基金经理仓促上岗,从业经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基金业绩的提升。

  更为关键的是,基金公司还是走在“发大”的老路上,而没有看到行业已经发生的变化。2006年、2007年盲目购买基金的盛况已经不在,投资者更加注重对业绩的考察。审视基金业现状,如果把60%的客户赚钱作为基金公司的及格线,估计绝大多数基金公司都还要努力。上半年,主动偏股型基金整体业绩跑输上证综指再次提醒我们:基金业需要补课了。

  首先要好好补一补投研的课,包括总结2007年到现在的投资教训,在老基金经理流失后如何对队伍进行重新打造;其次是要好好补一补客户服务的课,要勇于承担“拆分”、“净值归一”等种种故意误导投资者行为的恶果,走出拿过往业绩、特别是截取一个阶段的业绩忽悠客户的老套路,实实在在地为客户着想。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