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公募基金的业绩咒语

  2011年2季报发布,如常规规律那样,基金的“亏损”和“业绩排名(包括公私募比较)”,乃至投资策略再次成为整个市场的关注焦点。鉴于股市投资者对基金的“高期望”,在经历了一个下跌的市场周期后,本季度的基金业绩再次成为很多分析报告的“围剿”对象。而其中的一些批评可能并非中肯。

  ⊙本报记者 周宏

  “亏损”并非实亏

  每次定期报告后,关于基金“亏损”额度总是报章杂志乐于关注的话题,鉴于公募基金超过2万亿的总资产的现实,任何一个哪怕微小百分比的亏损率乘上了2万亿后都变成了一个普通投资者叹而观止的数字。

  经常性的是这个亏损数字提出后,紧跟着是大量质疑基金经理群体投资能力、基金行业人才流失等现实问题的批评。当然,这些问题一定是存在的,但是他们和基金的“亏损额”的大小并无密切的直接关系。

  必须指出的是,基金报表上体现的“亏损”,其实际意义更加贴近于过去所谓的“浮亏”和“实亏”的总和。也就是说,其中既包括了基金日常了结掉的交易成果,也包括其目前持有的投资组合在日常股价波动中反映的浮动亏损或盈利。其中有相当部分的投资项目并未最终结账。

  因此,用季度“亏损额”去评价基金并不合理,它跟短期排名所起的作用一样。迫使基金去“照顾”其本身很难把握的短期的市值波动,而可能忽视了长期的投资原则的贯彻,而后者才是基金擅长、且契约里载明的其投资利润的主要来源。

  简单的比较短期“亏损”并无意义,这个数字可以作为一种长期跟踪的参考数据,但不应该是结论。

  “熊市”排名公募吃亏

  定期报告后第二个热点则是,大家热衷的公募、私募大比拼,类似的还有公募基金经理、私募基金经理的能力排名,或是公募股票基金和公募债券基金的比较等等。

  这个基本上是有偏颇的。

  偏颇的关键在于,公募基金和私募阳光信托产品确实是两个产品。他们的费率不一样、产品的组合分散的要求不一样。最关键的是投资取向不一样。公募的股票型基金产品基本上是个以“指数”为基准的排名竞争下的产品。私募的股票型产品则基本上是个以“绝对收益”为导向的理财产品。

  也就说,基本上公募基金天然倾向高仓位,而私募基金天然倾向于较好的管理净值。两者的差别在牛熊市里体现的分明,牛市中,公募基金整体上总是能跑得更快,而私募基金在熊市里总是跌得更少。

  因此,熊市里如果给公私募作PK,基本上都是私募赢得,就如同现在所发生的那样。这样的PK有意义吗?

  基金应坚持风格和原则

  基金季报公布后的第三个副产品是各种对于基金投资业绩的分析评论,其中大量夹杂着基金这轮没有及时减仓和及时加仓的评点。或是投资风格把握不好,没买到xxxx风格的股票。甚至有些基金业内人士自己也这么评价。

  首先说,这其中肯定有真知灼见,但是大部分肯定也是不靠谱的。原因在于,基本上,这么评点的前提是,把基金经理看作能够把握每段波段行情的“神人”,同时也把基金产品误解为以捕捉“短期波段收益”为目的的产品。

  这两种人在国内基金市场里都所存甚少。曾经很多公募以及私募是宣称能够把握这个的,但目前看能够最终被成功验证的人几近于无。换句话说,有9成的概率,这个基金不是这种产品,因此,用这个短期化的方法来评价肯定是错误的,包括那些以此为推荐手段的基金营销也是错的。

  当然,这不意味着外界不能对基金的投资水平和得失进行评价。但是,如果大家多念的是合规长期的“紧箍咒”,少念业绩的“魔咒”,或许基金的收益能表现得更好些。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