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私募:资本市场存制度性问题 下半年牛市不现实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19日 09:38  《机构投资》

  去年10月,阳光私募行业信心万丈;今年6月,已是万马齐喑,甚至私募行业的生存前景都不由得让人担忧。

  “是资本市场本身出了问题,”一位辗转投资市场多年的投资经理告诉《机构投资》。

  口述 匿名

  文│机构投资  Institution Investment  吴昊

  很多投资者希望下半年来一波牛市解救大家,我认为不现实。

  目前资本市场本身有许多问题,解决之前,市场不可能有像样的行情。股权分置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股票的流通问题,催生了一个大牛市。从长期来看,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是一致的。

  但是短期来讲多为同床异梦。

  “万亿凯迪”的秘密

  比如实行股权激励中的猫腻。

  在股权激励实施之前,管理层肯定希望股价低。行权时,考虑所得税的问题,或许会出现股价稍低、省去大部分税额,反而比之前股价高、拿到手里时钱更多的情况。

  若管理层需要股价高一些,在公司出中报或年报时,可以在合法的范围内对利润进行调节,实行“会计造假”。这种情况很多。

  因此在某段时间里,上市公司会出现不接待投资者,或借故推脱,偶尔接待却又一问三不知的情况,甚至管理层故意说一些公司负面信息,对股价影响就很大。

  又比如,股权激励这一市场行为,从最开始授权到最终行权,每个过程都有管理层本身利益的体现。

  还有上市公司的增发问题,如果是给自己增发,大股东肯定希望股价低,如果对外人增发,则相反。

  所以研究一家公司,首先要搞清楚公司管理层对股价的希望,如果公司不希望股价涨,肯定不能买,如果公司希望股价涨,才能考虑,然后再研究公司的其它方面。这样也自然多了一层成本。

  当然,很多时候其中的猫腻我们都是事先不知道,到大股东或管理层高位减持时,大家才恍然明白。

  比如凯迪电力,当时公司把机构投资者招去开会,说“凯迪万亿不是神话”,描绘了凯迪电力辉煌远景,其股价也应声而涨。但很快大股东抛了,之前的美好承诺也没有兑现,很多人都在质疑它。

  上市公司老板不一定能把公司业绩搞好,但忽悠投资者的水平还是有的。这种行为在当前市场下,没有什么合规风险,几乎成了业内的潜规则。

  在这种环境下,一个投资业绩神话缔造者的背后,往往是有其不可公开的秘密。

  股票老涨不动弹,老板会把某位缔造业绩神话的招牌式人物请过去:若他买进,不仅他所掌握的资金进入,更会带动一大批资金追随。

  这类人每次买的股票都莫名其妙地上涨,原因竟然是重组——谁能说清楚是重组造就了他,还是他推动了重组?

  当然,人家也早就潜伏进去了,没有什么市场合规风险。

  这类人的成功,就是利用了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占有的信息优势——他们与大股东之间是相互需求。

  之前公募那么多牛人,到私募就不能再呼风唤雨,我想跟这种现象也有关系。

  有利的改了,无利的呢?

  资本市场内在的制度建设问题,才是股市疲软的根源。

  现在做PE的人多有一定关系。市场上的权贵资本,通过一级市场的运作进入二级市场,就能取得暴利,这是目前资本市场的另一顽疾。

  在这种利益导向下,洗脚的、卖枣子的、印扑克牌的公司都去上市圈钱。如,股东找人把公司包装一下,再找一些有渠道的关系人士,承诺给他们一些股份,上市之后利益共享。

  市场如此浮躁,谁会踏踏实实做实业?全民PE时代,谁又继续坚持做二级市场?

  高层把“融资量”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这本身值得商榷——资本市场怎么能是融资平台呢?

  创业板已经发展了两年,以每天一两家上市公司的速度发展下去,等按照计划到“十二五”末期发展到一千家,大部分股票没人看了,机构投资者一天调研一家也来不及啊,就像香港的创业板一样,五倍市盈率也没有人看。

  除了在初期富了一些权贵资本,不断扩容对整个市场来说是一个多输的局面,甚至是一场灾难!

  目前创业板的下跌,是所谓的价值回归。真正见底的下跌,是投资者都不相信创业板公司的时候——业绩是不是真的啊——是恐慌性下跌。

  国外资本市场发展了几十年、上百年,我们恨不得几年走完。这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资本市场的治理方向有两种:要不就全部市场化,要不就结合中国的实际进行合理推进。结果呢,对相关利益集团有利的部分领域进行了市场化,无利的却没有什么改变。

  没有市场化的成本谁来承担?

  为什么到现在退市制度还没建设起来?去年还提过要推退市制度,现在却没音讯了。

  若有退市制度,市场也不至于如此浮躁。现在那些疯狂、非常规套利的人想:反正不会退市,总有办法。

  新股询价为什么那么高?询价的时候,如果你给的价格太低了,就不让你询了——无效询价——找几个哥们儿来抬高一点。

  若新股上市资金募集超过10亿,券商大概能拿到2亿,因为超募资金的提成很高。

  这样制度为什么不能改革?

  创业板会走向所谓的价值回归,这毋庸置疑。但最后,只能是中小投资者买单,是对证券市场充满热情的老百姓买单。

  阳光私募神话破灭

  私募没有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之前,规模这么大,很不合适。

  今后,除了一两个招牌式的人物,其它机构投资者,无论是不是草根出身全都得放下身段,甚至未来影响力不够大的公募也是要这样。

  阳光私募的神话已经破灭了。没有真正意义上价值投资,投资环境恶劣,多要和大股东亲密地“勾结”在一起。

  目前,追求绝对收益的私募基金,赚钱效应太差。

  罗伟广和常士杉,分别摘得2009年和2010年阳光私募的冠军,但第二年就几乎变成最差的了。还有一些私募仓位仅为10%——不看好市场募那么多钱干什么?

  很多私募和公募的管理体制是一样的,赢利点也差不多,无非是收管理费。

  前几年私募业绩暴涨,私募规模急速扩张。这造成一种不好的结果:业绩提成渠道可以多分点,但是管理费一定要归我,因为管理费是固定的,是硬货。

  在同一种操作模式,同一种管理模式,同一种投资理念下,私募和公募比的话,并没有优势。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应该有一个过程,但国内的私募在一开始就已经公募化了,而起跑线却大不一样。

  华夏研究员有一百多个,私募能比得过吗?私募研究员能招几个?又比如华夏、中金这些资产管理公司买的股票,券商写出来推荐报告绝不会说不好,私募能有这样的影响力吗?

  当然,在这个市场环境下不太好操作,不是个人的问题,是制度建设的问题。

  最后大家都没有赚什么钱,投资者也感觉不到私募的魅力了——我只是比别人少亏一点而已。

  我认为公募沉淀三年,私募沉淀两年半,等各种制度性矛盾减弱时,再一起起来。投资者重拾信心,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前几年的盈余大家还有,但是市场再这样下去,明后年私募企业工资都发不出去了——一个公司每年成本支出得好几百万。

  在这种环境的逼迫下,私募和公募以后就开始分道扬镳了。私募现在正在走向差异化,这是必经之路。

  不仅是盈利模式差异化,管理模式差异化,甚至是根本理念上的差异化,私募的发展一定要和公募不一样。

  私募会不断的被逼着朝着真正的绝对收益道路演化。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