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基金销售的黑色幽默:利益博弈 投资者最悲剧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18日 10:16  机构投资

  文│机构投资  Institution Investment  黄梅

  “无论如何,最终核心还是要让客户赚到钱,这个行业的游戏才能继续下去。”某基金公司老总语重心长。

  然而投资者最终发现,在“基金公司-渠道-投资者”这个投资链条里,以银行为首的渠道,成为旱涝保收的大赢家;基金公司只要规模够大,管理费收入也够吃了。

  银行站在盈亏天平的一端,“吃着火锅唱着歌”;另一端,是拿出真金白银的投资者,被亏损的包袱压得垂头丧气;而夹在其中的基金公司,既被投资者骂,又被银行盘剥。

  还可以多问一句,在基金公司与渠道进行利益博弈时,谁关注到了投资者的利益?

  银行的“循环经济”

  投资者是这个链条里最被动的一环,也最杯具。

  2011年上半年,赵权在某银行客户经理的游说下,先后在募集期申购了三只不同的股票型基金产品,并在打开后赎回。

  半年后赵权一算账发现,不仅没赚反而亏了。

  从理论上说,赵权买三只基金,合计将支付4.5%的申购费;持有期内要扣掉0.75%的管理费;由于持有期很短,赎回费无法免除,合计需支付1.5%。即,赵权半年内这几轮倒手买卖的成本是6.75%。而基金在半年内能涨多少?

  2011年1月1日-6月30日,沪指从2808.08点下跌到2762.08点,跌幅1.64%,其间最高点3067.46点,最低2610.99点。

  同期,国内的814只基金中(不含货币和QDII),有622只未能取得正收益,占比76.4%;有521家跑输了大盘,占比64%。股票型基金最甚,平均跌幅为8.03%。

  对于亏损,赵权等投资者得到最多的解释是“市场大势不好”。如果不割肉的话,他能做的,要么继续持有,等它自己涨回来;要么换一只产品,试试运气。

  “银行要完成销售指标,肯定要冲一些客户。”某基金人士表示,“因为银行客户经理卖产品有销售奖励,他不在乎投资者持有时间有多长,对他来说,客户资金滚动频率越高,他的销售奖励越高。”

  “你说银行这买卖多合算啊,”上海一家某基金公司老总暗地抱怨说,“比如今天A基金来发新产品,银行动员某某投资者拿钱买A基金;明天B基金来发新产品,银行动员投资者赎回A基金,转而去买B基金——把投资者的钱搬来搬去,钱就赚到了”。

  在投资者将自己的资金倒来倒去的同时,银行没闲着。它向基金公司收取了基金管理费率的40%,用作客户维护费;并要求基金公司100%返还赎回费。

  换言之,投资者支付给基金公司的管理费和赎回费,绝大部分落入了银行的口袋。此外,托管银行还要向基金公司收取托管费。

  基金公司承认,银行上述做法,与基金公司是有冲突的。“这不是我们要追求的。因为这对我们规模维持稳定不利。外界还会抱怨我们规模严重缩水。”

  但基金公司实际上也别无选择。

  对银行这种涉嫌“误导”投资者操作的行为,包括基金公司在内的很多投资人士报以“不赞同,但能理解”的态度。

  “神秘资金”打新基

  在银行营销基金的过程里,有一个角色不得不提。即,帮忙资金。

  此前,帮忙资金通常指新基金发行时,找银行、券商等基金公司的股东或其他利益相关方帮忙,其目的是为了让基金产品首募业绩好看一些。

  不过现在的苗头是,社会上一些“神秘资金”组织起来,像打新股一样“打新基”,但比打新股赚钱,还无需承担套牢的风险。这使得“帮忙资金”甚至大有发展成为一个独立行当的势头。

  “有的基金公司可以给帮忙资金高达5%的提成作为报酬,而‘神秘资金’就是专门来赚取这个钱的。”知情人士表示。

  资金在账户上停留一个月,申购赎回打开后即退出。一进一出,如果资金量大的话见效快,风险可控,收益也非常可观。

  上海某基金公司相关人士说,为了稳住“帮忙资金”,通常基金公司会要求在产品打开申购赎回时不能亏,好让“帮忙资金”有机会赚钱出去。

  “这种赚过钱的,下次还会来帮忙。”该人士表示,“不然来一次是老虎机,再一次还是老虎机,谁受得了”?

  原先“帮忙资金”的情况较多出现在银行系基金圈里,募集时规模很大,一两个月打开之后规模却迅速缩水。近期这种情况已经蔓延至其他基金公司,尤其是小基金公司。

  “一些小基金公司为了生存,甚至不惜高价吸引‘帮忙资金’。”前述人士认为,这不啻于饮鸩止渴。

  对此,另一家小型基金公司相关负责人的观点是,“首发不怕大,不管怎样这钱来过,买过你的产品,留下了印象,这增加了未来成为真正客户的机会”。

  但更多基金公司已经意识到,“帮忙资金”不利于品牌的树立,且随着产品越发越多,基金公司要学习接受淡化首募。

  “不得不淡化——基金公司没有足够的精力应对这么多产品,渠道也无法负荷这么重的销售。”某大型基金公司分管市场的副总说。

  这是基金公司营销成本中一个巨大的部分。

  疯狂返还管理费

  实际上,现在基金公司为了与银行达成合作,让自己的产品能发到2个亿的成立规模,已疯狂到“不惜血本”的程度。

  来自银行内部的“深喉”透露,早在今年5月,一些感觉发行受阻的基金公司,开始着手与银行渠道谈“桌下协议”——基金公司将头一年吃进的管理费全部返还给银行。

  如,今年5月,上海某家老牌基金公司,就与主渠道达成了这样的“桌下协议”,该基金公司今年发行新品比较猛;北京某家合资基金公司,上半年在发行某只债基时,也答应将第一年的管理费返还给银行。

  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去接洽银行时,发现谈判日益艰难。“银行分支行的负责人会告诉你,哪家哪家基金公司怎么怎么了,希望你效仿,不然他就不给你进渠道。”某基金公司人士向《机构投资》证实。

  据了解,为了顺利将“桌下协议”贯彻到银行基层客户经理,银行总行会在发送给各分支行的销售通知中注明“提高某基金公司某基金产品的中间业务收入多少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若客户经理卖这个产品,可以得到更高的中间业务收入。

  “这块费用不可能是银行总行下拨的,肯定是从基金公司拨过来的。”前述“深喉”表示,管理费一般按照首发规模预估。即,如果首发15个亿,则无论此后一年中该产品的规模变大还是变小,基金公司都将15亿为计算基础,向银行返还管理费。

  这使既得利益者银行更为积极——首发缩水,在业界已是数见不鲜。

  如果说之前的“帮忙资金”抽佣、向银行返还赎回费,已让基金公司伤痕累累的话,那么此时向银行返还管理费的举动,则直接触及了基金公司的生存命脉。

  记者手记:

  反思:审批通道制推行半年下的基金行业

  审批通道放开不到一年,基金业的发展似乎走进了死胡同。

  监管机构的初衷,是改善基金行业的高集中度。以往,基金行业被大公司,尤其是老十家基金公司独占大头。

  当时,这些大公司与渠道有谈判权,跟监管机构有公关优势,在产品审批制度下可以获得更多机会。

  然而,审批通道制推出后,大家却发现,还是大公司得利。

  财汇的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在全部65家基金公司中,按发行产品的数量排名前五的分别是博时、招商、诺安、建信、广发、中银、易方达、南方、汇添富和华安。

  按本年度首募资产净值规模排名前十的则是南方、汇添富、易方达、博时、建信、广发、诺安、工银瑞信、嘉实和华安。

  上述10家公司中,按整体资产净值的规模排名,除了招商基金和中银基金分别位于第27、第26,排名属于中游外,其他公司均属于基金行业第一梯队、前二十之列。其中博时、广发、易方达、南方和华安为前十大基金公司。

  从整体净值规模上看,2010年年底,前十大基金公司占整体比重约为48%;到2011年二季度,该比重上浮一个百分点,到49%。

  换言之,今年上半年,大公司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市场失衡进一步加剧。

  之前监管机构认为,放开审批制度可以让市场上的小公司更加灵活。运行半年多,结果是小公司的生存空间进一步遭到压榨,甚至可谓基本失去了生存空间。

  大公司更大,小公司更小。这是大家想要的么?

  当游戏规则调整、市场制度发生变化时,基金公司该如何调整自身的步伐?

  在产品急剧扩张,基金经理却相对稀缺的当下,基金业该何去何从?

  也许,这需要监管机构、基金公司等一起反思。(黄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