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祝宝良: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还是物价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12日 14:35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7月9日上午,2011年度基金投资者服务巡讲大型公益活动哈尔滨站活动在华融饭店举行,活动主题为“寻找穿越时间风暴的投资品”。在活动上,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首席经济师研究员祝宝良表示,通货膨胀水平下半年将逐步回落,货币政策紧缩已经进入尾声,三季度可能出现经济拐点。以下为演讲实录:

  祝宝良:非常高兴有机会到哈尔滨来,跟投资者一块交流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的看法。30分钟,可能也讲不了太多的内容,我想从几个方面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最近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到现在,方方面面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原因就在这,经过2008年以后,中国应对金融危机,到去年的年初开始,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后,经济运行到现在,经济当中出现了一些矛盾的现象。一方面,经济增长的速度还不错,就业形势也还不错,物价又处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上。按照这样的一个解释,大家都感觉宏观调控的政策不会放松,因为就业还是挺好的,物价还是比较高的。大家都知道短期的宏观调控,有四个目标:第一个要保持经济增长,第二就业充分,第三物价稳定;第四,国际收支平衡,这是短期宏观调控的目标。从短期宏观调控的四个目标来看,经济增长也还是不错的,就业没有出现问题,甚至个别地方还出现招工难的问题,低端的劳动力就业还在继续上升,物价还处在高位上。从这个角度上讲,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就不应该发生很大的变化,甚至像有的人讲的,可能还没有到位。另一方面,在调控的过程当中,又出现了一些问题?什么问题呢,第一,度量经济增长有一些现行的指标,比如说大家经常看到的国家统计局和物流协会搞的PMI指标,连续三个月往下降。第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个别企业有的地方告诉我们说,接近20%的中小企业开始要解雇工人了。到了现在这个时点上,就出现了一些相互矛盾的指标和现象。

  针对着这些问题,经济学界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声音。一种声音,认为中国经济可能会面临滞胀的局面,持这种看法的经济学家有厉以宁老先生,他在中国是非常受人尊敬的老前辈,他说的话,大家还是会非常认真的对待。他提出来关于经济会出现滞胀的问题,厉以宁老先生不是现在提出来的,他在今年年初就担心出现滞胀。他认为会继续紧缩货币政策,经济增长的幅度会大幅度的放缓,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当然是靠改革了。跟他的观点相适应的,国外的很多的经济学家,都在唱衰中国经济,他们甚至提出来,比如说著名的经济学家鲁宾列,他提出到2013年,中国经济就要发生崩溃。还有索罗斯,他是国际上的著名的经济学家,也说2013年中国的经济要出现大问题。他们的逻辑思路是什么呢?

  第一,过去这么多年来,中国的房地产有一定的泡沫成分,甚至出现了比较大的泡沫。在现有的政策背景之下,泡沫很难把它弄破,也就是说房地产的价格很难调控。房地产调控不了,房地产价格继续上涨,总有一天是要破掉的,这是要出大问题的,这是一点。

  第二,针对过去两年多,中国经济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债务比较多,本身是主权债务,这个债务也会拖垮中国的经济。

  他们给了一个时间就是在2013年左右,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会急剧的下降,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控制通货膨胀不会很得力。这个是国际国内的看法,国际国内的看法还是比较多的,特别是最近我们看到了一些红筹股,香港的一些红筹股,也出现了问题。还有一些看法,国内的大部分的经济学家也参加了研讨会,他们感觉到,大家没有那么悲观,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硬着陆或者是软着陆,区别在哪?经济学里面最基本的说法,中国要出现滞胀,中国的物价上升的幅度可能要高于GDP的增长速度,普遍认为它可能是滞胀。如果说经济增长速度接近0了,就是硬着陆了,当然在中国究竟多少是老百姓承受最低的经济速度,经济学家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我们认为基于6到7可能就算硬着陆了。

  第二种看法,大家可能没有那么悲观。中国经济通胀的压力可能也比较大,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会放缓,可能我们的速度会慢慢的降下来。在这个过程当中,物价上升的压力还是一个主要的矛盾,控通胀还是一个首要的任务。这就是最近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一直在强调的一点。但是,在座的各位可能不一定深入的研究经济政策,持这种看法的是大部分的经济学家,但是持这种看法的经济学家里面,对于未来经济增长的政策取向到底是什么,又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在第二种看法里面,比较乐观的看法里面,也有两种未来经济增长不同的趋向。不同的看法在哪呢?从去年开始中国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三个,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竞购结构,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关系。实际是处理好三个之间的关系,经济增长,同时要管理好通货膨胀,在这个过程中,把结构调整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目标。

  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中国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是软着下来,物价还处在比较高的位置上,但是在处理好范围的关系上,大家的排序不一样。持第二种看法的绝大多数人,还是认为把通货膨胀作为首要的目标。那三个目标里面,通货膨胀是第一个目标。接下来有一个矛盾?一部分经济学家主张,把保增长排在第二位,在控通胀的同时,经济增长的速度还不能下得太快,保持社会的稳定,其次才是调整经济结构。还有一部分经济学家说,现在正是中国调整经济结构最好的一个时机,应该把调整经济结构放在第二位,把增长往后排一排。也就是说,我们讲的,要容忍一下经济增长速度要放缓,在这个过程中,把经济结构调整好,为未来长期可持续发展建立基础。这个调整主要是收入分配的结构要调好;第二个金融减排的任务做好;第三,在这个过程中对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有一些支持,让中小企业有比较好发展。

  绝大部分国内的经济学家,我认为都在争论的是后面这一种观点的两种政策取向,到底是怎么做?我个人一直是主张,可能现在是调整经济结构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期。从去年以来,我一直在写文章呼吁一个问题。目前在中国,要容忍一下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同时可能通货膨胀的压力还是比较高,还要容忍一下通胀的压力,在这个过程中,把结构性问题考虑得更远一点,更重要一点。这是我个人持的一个看法。

  但是大家都知道,中国现在正处于政治上一个敏感的时期,我们正在处于换届的阶段,这跟过去五年不一样,正是10年大环届的时候。换届的时候,可能有一个领导人的功绩的问题,思路不一样。这个时候,大家认为,把结构放在那么重要的位置上不可行,因为结构涉及到中长期的问题。中长期的问题就涉及到两届政府之间,有一个共识的问题。在短期之内,这些问题可能是来不及讨论,那可能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会把保增长放在第二位,把调结构放在第三位上去了。这就是最近市场上  大家在说的,这次7月7号加完利息以后,货币政策可能进一步紧缩的空间会大一点。王岐山总理前一段在河北考察的时候一再强调,要正视中小企业的困难,我看他最后一段讲话里面,特别提到了十几个字叫“百业兴,金融兴,百业稳,金融稳”的概念,当时我对这句话的印象非常深,很多人只看到前面了,说要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没有看到后面这16个字,叫“百业兴,金融兴,百业稳,金融稳”,要金融稳定,前提条件是实体经济要稳。

  这样市场上有一种解读,把增长排在更高的位置上,把结构调整再往后放一放。这是我看到的,现在大家在争论的,包括一些政策取向上大家的观点。第一种看法,大家都认为可能出现滞胀,我认为持这种看法的人比较少。第二种看法,中国经济会软着陆下来,绝大部分人是持这种看法。但是软着下来以后,你的政策是放在调结构还是放在保增长上,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把结构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可能会对应一些结构性调整的政策,这样短期之内,经济增长的速度会放缓,物价也会处在一个高位上。举一个例子,为了调整经济结构,在现在的时点上,可能对一些资源性产品的价格进行大胆的调整,包括电力价格,包括水价,天然气的价格,到底动还是不动?你压制这些价格,短期内把物价压住了,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是它不利于未来的结构调整。如果把结构放在重要点上,这些工作是要做的,但是短期内物价涨得会比较高一点,经济增长速度会下降快一点。你把电力提高,物价马上上去了,企业生产成本上去了,就会放慢增长速度。还有一种说法,把增长放在第二位,经济增长要快点,今后调整的任务就推一推,比如说价格改革就可以推一下。这样物价不会太高,但是明年、后年还有一些结构调整的任务在,大家可以看到有这样两种不同的政策取向。

  我个人觉得,中国的政治家们跟西方的政治家不一样,中国的政治家,进一步退办步,把困难绕过去。这就需要时间,西方的政治家不一样,有人说它是跳探戈的,往前冲,撞到墙上再回来,回来再往前冲,撞上再回来。所以中国的处理方式,有可能采取软的办法,我们要处理好这三个方面的关系。我个人从一个做学者的角度上,我咱们把结构调整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但是从目前的政治现实上,可能会把经济增长看得更重一点。这是我给大家讲的两种大的判断。大家说到的,当前经济增长的速度到底是9还是9.2,9.3,社会上共识比较大,比如说物价到底有多高,6月份是不是到高点,这些在座的各位投资者实际心里都有一个数,都看到了,社会上基本有一个共识,6月份物价达到一个高点了,就会落一落,经济增长的速度也可能继续往回落,前年在9%到9.3%之间,这好像是一个社会的共识。在这点判断上,大家是差不多的。但是我强调的就是我刚才讲的,两种不同的思路,可能会对未来的经济增长带来一些影响。从更长远来判断当前的资本市场也好,股票市场也好,会有一个更全面的看法。

  我把我主要的看法讲了一下,现在回过头来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不认为中国经济会出现硬着陆的态势,会出现滞胀,为什么我不同意这样的看法?实际就是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做一个什么样的判断。实际大家担心中国的两个问题,一个是担心中国的房地产,第二本质上还有一个假设,中国可能内生性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经济增长是靠政府拉的,政府不拉动,经济就下来了,也会硬着陆;第二,房地产会不会出现大的问题,房地产会落下来;第三个计划的融资平台会不会出现严重的问题,会出现软着陆。目前大家都在争论这三个问题,中国内生增长动力到底有没有,第二,房地产到底会不会出问题;第三个是融资平台。你把三个问题弄清楚了,可能对未来的经济判断就清楚了。

  从去年年底开始,第三季度,第四季度,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开始慢慢放缓了,基本从去年的三季度到今年的一季度,一直到今年的4、5月份,整个的工业增长速度大概维持到13%到14%的水平,工业增长速度13%到14%的水平,大概跟过去改革开放的30年的速度是差不多的,改革开放30年,我们的GDP是10%,搞宏观经济的人有一个算法,GDP大概等于工业增长速度除以2,加上2,基本上这两年第三产业的速度在加快一点,如果说工业在14%,它基本上就是9%,9.5%左右的经济增长水平,这是一个很好的增长水平。从去年的下半年到今年以来,工业在逐渐的有所回落,但是基本上它是相当稳定的,那么比较严厉的货币政策的调控,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是在2010年的1月份开始的,加息是从去年的10月份开始加息的,加了5次。宏观调控的结果,使得经济增长速度在缓慢的回落。

  有人说,这一轮中国的调控,不能说调控的力度不大,房地产的调控力度非常大,把应对金融危机里面的政策,比如说国际汽车协会的政策,房地产调控也很严厉,货币政策调控,调控到现在,大家也感觉很紧张了。但是在这样紧张的情况下,工作的工业增长速度非常稳定,下的速度很满。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就业的形势非常好。一季度我们的就业将近500万,全年900万,我一季度就完成了一大半了。现在大家都在喊中小企业非常困难,但是现在的中小企业并没有开始解雇工人。2008年不一样,2008年的8、9月份,连续两个月,中国的中小企业解雇了2000万的农民工,现在回过头来看,中企业尽管是很困难,但是没有解雇农民工。从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匹配上来看,现在的速度弄不好还是偏快了,否则为什么不能解释就业形势这么好,甚至不增加工资,还招不到工人,就说明你现在的速度并不慢。这就要问了,现在这样的速度是靠什么起来的,是不是完全靠政府来拉动,是不是没有内生性增长动力了,不对的。从去年的3季度开始,中国的结构调整有一定的势头,它反映在中国的产业结构上。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的医药、电子行业、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增长速度非常快。而这些行业的投资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投的,并不是大的国企和央企投的,他们都是投的垄断行业。这些行业的发展恰恰就在“十二五”规划里面我们搞的七大战略性产业规划里面的产业。所以说投资是有内生性的。

  大家都知道中国有一个10年的经济周期,衰退2到3年,然后会再上升6、7年,过去我们大概经历9到10年的一个经济周期。这个经济周期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2009年,2010年以后,我们有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这个上升阶段开始了。但是在开始的过程当中,有政府推动的作用,同时还有民间投资的作用,新战略性产业开始发展。我给大家解释,这轮经济周期,中国靠什么把经济拉上去?上一轮经济周期很清楚,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七上八下四年,从2002年的下半年开始,中国的经济开始发展速度非常快。那一轮经济周期上升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中国加入WTO,依靠外贸的出口把投资拉上来;第二,中国的汽车和房地产,两大支柱产业起来了。这两个原因,官方的说法就是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跟市场化,这样把它推起来了。

  大家会问,这轮经济周期,靠什么把它拉起来?出口不行了,因为全球都在进行经济结构转型,经济增长速度在放缓,中国也要调整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内需靠内需发展。这一轮靠什么呢?很清楚,靠你的收入分配以后带来的消费增加的持续增长,消费增长在拉;第二块,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迫使企业用设备替代劳动力,工资高了,不用劳动力了,我要动用一些设备,这个设备就是我们的装备制造业,通过装备制造业的投资增长往上拉。同时,消费的增长,房地产跟汽车,还是两个最主要的产业,但是它的速度肯定比前10年慢下来。这个拉动的增长速度比上一轮慢得多,因为你不是主要靠出口和汽车、房地产往上拉,速度在慢。

  这样的话,你会明显的看到,在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恰恰我们看到了,中国从下半年到今年,装备制造业,电子、医药开始往上涨了,这就是往上拉的趋向,这说明中国的内生增长动力在孕育。现在一旦汽车房地产出了问题,经济增长的速度会往下落,很重要的两个支柱产业不能倒下来。但是已经看到内生增长动力往上升了,这是第一点。

  第二,中国的区域发展这两年发展得非常好。区域是什么意思呢?东部地区的增长速度在放缓,但是东西部地区在加快。经济学家有不同的看法,这两年中西部地区块,是中国的政府大量的投资,4万亿,再加上连续两年接近18万亿的信贷,拉动了中西部地区的建设,使这些地方的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这个看法是对的,我们有一些投资投到中西部地区了。但是你再看看,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不一样,由于最近这段时间,东部跟中西部的价格有差别,有一些要素差别,这样使我们的产业从东部地区往中西部转移,这个转移最明显的就是安徽,湖南、湖北。最近这个地方  很快,但是我承认,像内蒙的发展,确实是大量的投资造成的。我不认为内蒙的经济可持续,内蒙将来还是这么搞的话,资源挖完了就完了。但是像安徽,湖北、湖南这一带的经济增长,并不是完全靠投资拉上来的,是有产业转移。这个产业转移是要素价格的变动,自发的转到产业当中,这个就是内生性的增长动力,不是政府强迫的,当然政府在里面有引导的作用。有的搞产业园区,有江苏的产业园区等等,广州的产业园区,是有鼓励的。中国经济有内生性增长的动力在里面,这样我就不担心中国经济一定会落下去。

  房地产,我本人确实在担心这个问题,最近中国的房地产政策大家都看到了,主要是限制需求的政策,在一些大城市进行限购,房地产的销售额下降。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房地产企业融资比较困难,融到资以后,优先完成现在在建的项目,而不是去购置土地。你会看到一个现象,中国的房地产新开工面积跟土地购置面积两个指标在下降,我个人在分析房地产的时候,主要是看这两个指标,一个是看土地的购置面积,一个是看房地产的新开工面积。购置面积增加以后,往往一年半以后,房地产的投资就会上升。新开工面积一增加,4个月以后,房地产的投资马上就上来了。

  我们已经看到了,在去年房地产非常严厉的过程中,这两个指标都在下降,这下降就意味着未来的1到1年半,房地产的供给有可能是要下降的。恰恰中国的房地产供给是什么时候开始大量增加的呢?是从2009年的9月份,我们应对金融危机政策出来以后,当时强迫房地产企业拿到地必须开发。所以从去年,房地产的投资大量增加,去年房地产投资大量增加,到现在为止,应该是房地产的供给大量增加的时候,应该投了差不多一年半了。房地产土地的购置面积是从2009年的7月份开始增加的,新开工面积是从2009年的9月份开始大量增加的。投到现在,大量的项目已经完成了,已经变成了房地产的供给了。现在正好是房地产供给最多的时候,而房地产的需求是压得比较厉害的时候。在这样一种状况下,大家看看,房地产的价格没有松动,环比还在向上涨。房地产的供给很多,但是房地产的需求少的这样一种局面下,房地产的价格还不往下降。有人预计说,下半年会跌。这里面我认为有风险,如果我预期到现在房地产的企业开工面积在下降,房地产土地的购置在下降,一年半以后,差不多到2013年,为什么索罗斯看说2013年中国经济会下降,恰恰是2013年的时候,房地产的供给会下降,没有了。这个时候物价压不住,担心滞胀,那个时候的房价可能就上去了。 

  国际上一些学者唱衰中国,他是看到了这一点。2013年上半年会出现房地产价格暴涨的局面,涨了以后,就下来了,之后就完蛋了。大家看两张图就可以看得非常的清楚,房地产的销售面积,新开工的面积,以及土地的购置面积,房地产的价格。外国人忽视了中国的房地产的几个问题:

  第一,中国房地产的购买,首付比率是非常高的,平均下来接近40%的首付,跟西方国家完全不一样,他们是零首付。

  第二,中国一旦出现这个问题,关键在于中国的土地供给,能不能保证中国的土地有足够的供给,这样保证商品房的价格不至于暴涨。

  主要看这两点,我跟外国人讲,中国经济,尽管土地是短缺的,但是中国建设用地是不短缺的,只要我们加快土地制度的改革,特别是产权房制度的改革,现在中国的土地是有的。即使我们短期内由于换届,可能使我们的土地制度改革,不能马上推出来,但是中国去年还有18.3亿不的供地,我们可以拿出来,用于未来几年的建设用地。只要我们的政策上作一个调整,增加土地的供给,短期内泡沫不会发生。我跟老外一再讲我的观点我个人认为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这里面当然跟货币政策有关系,但是有一点,现在要把土地供给的政策放出来,不要老压需求,如果总这样,有可能出现大的问题。

  很多的经济学家也讲,中国的房地产问题,跟西方不一样,中国的房地产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收入的差距问题。买得起房的人,绝大部分不是从银行贷款的,而是他的投资,但是相当一部分人是买不起房子的,是一个收入差距问题,并不是一个泡沫的问题。所以我们一直主张,中国应该通过土地物业税的办法,来解决中国房地产收入差距的问题,而不是完全解决泡沫的问题。这跟国外也不完全一样。

  第三个问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问题。融资平台从总量上来说,不是一个大问题,个案有问题,但是在中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所有的债务里面,10万亿,其中政府的债务6万亿,6万亿相当于GDP的比重非常低。但是个别政府的债务有可能出现违约的情况,但是全国这种情况不会太大。另外,地方政府有很多的国有资产,完全可以把债务证券化处理这个问题,但是在处理过程中,要有道德风险,既然让政府买单,可能会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不赞成中国经济会硬着陆,但是也不赞成把中国的货币政策现在就完全放开,说经济有困难,货币政策要重新放松,不愿意放松的原因在这里,第一,目前的通胀压力还是很大的。通胀的压力,大家都知道,6月份物价上高一点,现在它就公布出来了,6月份是一个高点。但是这个高点,同比高点,同比以后会下降,但是环比的物价涨幅还在涨,这个原因有以下几点,猪肉的价格还会涨,我认为它会涨到今年年底。这个是猪肉的生产周期决定的。第二,一旦是中国电力价格不改,是一个价格问题,不是供给的问题,你必须把它涨上去,涨的过程中对物价有影响。第三,现在中国非食品的价格上升,完全靠同比推,推得物价比较高。环比下不来,还会继续涨。所以说通胀的压力在,这样货币就不敢放松。所以说货币政策是不会放松的。

  房地产调控的难度比较大,现在压需求的政策是行政手段,压房地产最好的办法是加息,把利息加上去,首付就大了,还本付息压力就大,需求自然而然就下来了。所以说加息,特别是通过加息的办法,也是抑制房地产所必须的一个政策,这没有什么好争论的。

  第三个问题,大家关注到通货膨胀以及负利率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现在中国经济增长有什么问题呢?由于上游的原材料价格涨幅比较高,上游,包括房地产,同使金融部门的央企,土地,房地产开发商买了大量房地产的人,他的收益是在大幅度增加,因为价格都在涨。最下游的农民工,农村的农副产品的价格在上涨,这部分人的收入也在增加;谁的收入在下降呢?就是中国一直说的中产阶级,在座的各位,买股票也不行,投标也不行,都一直在低,这些人工资涨得比较慢。这次通货膨胀,国际国民收入分配里面的负利率,使相当一部分中产阶级收入在下降。我们恰恰要说,把中产阶级的比例做大,解决这块的办法是什么呢?就是个人所得税的调整。但是大家也看到,在个人所得税的调整过程中,3000,3500,争来争去,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我倒有点担心,中产阶级收入的下降,对汽车的消费是有影响的,甚至对未来住房的需求也是有影响的。有内生性增长动力,但是消费这块不解决这些人的收入问题比较麻烦。所以说我一直主张把负利率的问题解决了,真正的负利率解决了以后,对中产阶级是有影响的,这块收入是可以增加的。

  第四,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要关注。加息的结果,有可能使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得到解决。有人说,真要加息,是不是企业的成本上升。我说正好是反的。现在你不加息,大量的企业,银行都变成理财产品了,老百姓不愿意在银行存款,理财产品卖给谁了呢?主要是卖给发理财产品的企业,主要是大企业,中小企业没有能力发理财产品。银行的资金紧张以后,反而带给中小企业资金紧张。如果是加息了以后,相当一部分资金从理财的直接融资回笼到银行系统,银行系统是可以贷款给中小企业的。我个人感觉,不管是怎么压制利率,市场有一个均衡利率,均衡利率应该是多少呢?国外很清楚。说经济增长的速度就是投资,投资的效益就是GDP的速度,投资的收益就是利率,一个国家的利率水平应该跟国家的GDP水平是一致的,现在投资应该是16%,17%,但是现在只有3.2%。应该有一个均衡的利率是在15,16,你在国有企业,大企业的利率拉下来了,中小企业的利率肯定是上去了,上去以后平均才到15%,16%。你现在加息抑制了大中企业的贷款需求。所以,目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必须要加息。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还是赞成目前中国货币政策取向,可能在兼顾经济增长和调结构,把物价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一直反对银行继续采取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办法,而应该反过来,用加息的办法。当然,短期内,也不能利息加得太快,这样买房子的人首付会出现违约的问题,地方融资平台还不上钱的问题,加息也是一个缓慢的问题,最终要实现负利率,明年还是什么时候把负利率的问题解决了。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财政的政策要发挥作用,财政老百姓的钱能不能解决一下中产阶级的问题。我们主张物业税是不是解决一下,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就这样了,不会再动了。如果有了钱,你能不能对中小企业的个人所得税,适当的减免一下,支持一下中小企业的发展。刚才说过了,如果像融资,中小企业还是拿不到钱,中国有800万家独立的法人企业,真正跟企业打交道的只有440万家,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接近1/20的企业从来不跟银行打交道,这些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微型企业,银行贷款不贷款,跟我一点关系没有,我要发展,你给我减税是最好的政策。接近1/19的企业不跟银行打交道,不借钱,不融资,我现在的困难跟你没有什么关系,我困难怎么办?你给我减税,这个是最好的解决困难的办法,不要喊融资问题,没有多少中小企业到银行去融资的,这个是中国的特点。

  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里,还要发挥一下财政政策的作用。财政如果收入增加,把有限的资金用在解决这些突出的问题上,这是我讲的一个政策取向。

  回过头来,讲到前面一点:

  第一,目前为止,我不会认为中国出现硬着陆。

  第二,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还是物价。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不同的经济学家对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有不同的偏好,政府最后的结论有可能是兼顾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货币政策调整就不会那么频繁。我个人一致认为,中国的股市到现在,我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这么差,实际不会这么差,中国的经济是最好的,中国的股市是世界上最差的,这理念有一个预期引导的问题,就是这样的问题,谢谢大家!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