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公募基金离职潮再度升级 折射基金业制度隐痛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27日 10:52  财经国家周刊

  公募基金“人荒”

  离职潮的再度升级,折射出以人力为核心资本的公募基金业制度的隐痛

  记者 汤雅婷

  6 月16日,成保良离开为之服务8年之久的招商基金,其总经理职务由公司副总经理杨奕代任。同时,有消息称,现任国联安基金总经理的许小松将任满离职。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根据基金公司公告统计,今年以来,有23位行业高管发生变更,涉及19家基金公司。

  德圣基金研究中心江赛春认为,一旦高管和基金经理的频繁变动形成一种负行业效应,将是对基金投资人最大的伤害。

  公开信息显示,2007年底,中国59家基金公司的基金总份额达2.23万亿份,管理的资产总规模近3万亿元。2010年底,中国的基金公司增加到了63家,管理的基金总份额为2.29万亿份,管理的资产总规模却下降至2.44万亿元。

  有分析人士指出,基金业离职潮的再度升级,或许能折射出以人力为核心资本的公募基金业的隐痛。

  中小基金压力大

  6月16日,招商基金发布公告称,从筹备期就加入公司的总经理成保良于6月14日离任。据称其将成为上海瑞力投资有限公司主要筹备人,该公司是上海国际集团按照上海市相关政策发起设立的产业投资基金。至此,坚守在公募基金业的元老级人物将所剩无几。

  作为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的基金公司,招商基金从2002年底成立至今已经8年多,拥有社保、企业年金、专户理财、QDII的管理资格,是业内较早的全牌照公司,目前旗下有17只开放式基金。

  “成保良是一位融合中西文化的基金人,这也是招商基金自2003年成立以来中外股东间虽有摩擦,但总能化解的原因。”深圳一位基金分析人士指出,“这同时也意味着,夹在中外股东之间的成保良想要有大的作为,难。”

  在银行系基金公司中,招商基金的公募资产排名甚至还逊于渠道较弱、牌照不全的中邮基金。招商基金截至2011年一季度的资产规模不过390.40亿元,只能排在业内中游水平。与其他合资基金公司相比,上投摩根、工银瑞信以及交银施罗德等后成立的基金公司,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品牌的知名度上,已远超招商基金。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群航认为,“本轮高管特别是总经理调整多发生在中小基金公司身上,这些公司在过去几年大多业绩平平,规模增长缓慢,而其股东方对于公司业绩的期望值都相对短期且偏高。当股东失去信心时就希望通过更换高管来重寻增长。”

  3月4日,万家基金发布了关于高级管理人员变更公告,董事长、总经理双双换人。公告显示,万家基金原董事长孙国茂和原总经理李振伟由于任期届满均于3月4日离任,由齐鲁证券财务负责人毕玉国出任董事长,原副总经理杨峰出任总经理。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翻查万家基金业绩发现,2010年除债券型基金取得不错的收益外,万家基金的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全部亏损。

  此外,国海富兰克林5月4日公告宣布总经理金哲非女士卸任。资料显示,金哲非是受外方股东派遣,于2008年空降国海富兰克林基金。“虽然金哲非为国海富兰克林搭建了一套近乎完美的风控体系,但她在任的三年内,公司扩张并不显著。”

  据Wind数据,金哲非在任三年里,发行5只新产品,基金总份额上升了7.2亿份,而公司资产规模缩水了96亿元。

  “近几年虽然新基金发行不少,但总量无明显变化。在行业此种状况之下,中小型基金公司在品牌、实力方面没有太大优势,反映在公司管理层面,高管的压力就显得比较大。”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令华指出,随着基金盈利能力的降低,中小基金公司规模和业绩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是迫使基金高管离任的原因之一。

  2011年基金一季报显示,排名前十位的基金公司管理规模高达1 .16万亿元,占公募基金行业比重达48%,行业资源向大型基金公司集中,中小基金公司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在激烈的竞争下,一些公司已在战略调整层面做出思考。

  股权变动影响

  除业绩不佳、规模增长乏力外,股东权力之争也是引起基金公司核心人物变更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申万菱信基金公司来说,其5月4日总经理毛剑鸣离职就早在外界意料之中。2010年,外方股东法国巴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与三菱UFJ信托银行株式会社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将所持有33%的股权全部转让。其后,申万巴黎更名为申万菱信基金。

  由于毛剑鸣来自于原股东法国巴黎资产管理,因此,业内人士认为此换帅之举是顺理成章之事。

  “股东分手是导致申万换帅的直接原因。”有知情人士对记者透露,由于股东双方在众多问题上的分歧,自前法方代表、总经理唐熹明2007年辞职后,法方基本上就已经放弃了对于管理权的争夺,而随后接任的毛剑鸣,“主要工作就是走走签字流程。”

  据Wind数据,毛剑鸣任期内,申万菱信发行了6只新产品,但公司总份额却下降了26.9亿份,资产规模缩水38.9亿元。

  “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其实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很多公司外方股东看起来很强大,但是派驻的管理人员其实很多资历一般,尤其是在面对新兴的A股市场之时,他们所谓的管理投资经验能否有效是个问号。”安邦咨询研究员表示。

  股权变更有时不可避免,如何应对由此带来的核心人才流失问题,对基金公司是个重大考验。

  “人荒”背后

  华泰联合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从2003至2011年5月,公募基金行业的高管累计变更752人次,基金经理累计变更1269人次。而这合计高达两千余人次变更的背后,是大量公募基金培养出来的人才,正快速流向私募等其他证券投资机构。目前,公募基金60%的总经理和超过80%的投资总监平均任职期都少于4年。

  “整个基金行业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遭遇了行业瓶颈,公司规模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经营上难以取得突破。”众禄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师认为,“同时,基金公司制度设计上存在制约,无法实现股权激励,这与私募或其他行业就形成了较大落差,基金公司总经理有合适的机会就往利益更大化的行业或企业走,私募基金、PE和VC则成为基金公司高管的主要流向。”

  而观察公募基金行业排名居前的几家公司,如果说有什么共性的话,那就是都有一个从业十余年的灵魂领军人物和一个稳定的核心团队。

  “事实证明,一味追求业绩规模、股东相互掣肘、管理层走马灯般更替的公司注定无法成为优秀的公司。”一位基金分析人士指出,“明星基金经理是公募利器,但好的掌门人更是行业之宝。行业发展十余年来,人才困境已成当务之急,公募基金行业不得不集体反思。”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