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券商资管与阳光私募小步快跑 急追公募基金

  如果说2006年到2007年的上轮牛市是公募基金的“超常规发展”阶段,那么进入2009年以来,券商资管和阳光私募就进入了起步腾飞的新纪元,正用小步快跑的方式奋起直追。

  截至2011年5月,券商和阳光私募合计资产管理规模已经达到3000亿,尽管资金绝对量远逊于2.4万亿规模的公募基金,但相比公募基金近三年发行规模的踟蹰不前,券商资管和阳光私募产品的发行数量已经连续三年翻倍增长。

  毫无疑问,公募基金以其市场规模目前仍是A股市场里最有影响力的机构投资者之一。但领头羊背后总是不乏追随者。同样是机构投资者,同样投资于A股,券商和阳光私募管理人以“绝对收益”作为“杀手锏”,正不断从公募基金的盘子里分流资金。

  “我们正打算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快速发行6只产品,每只产品都不会发很大。”某券商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想要战胜“吨位庞大”的公募,就要充分发挥“狼群战术”。类似的想法在阳光私募中也存在,部分阳光私募的产品已经发行到第20期,但每期产品的规模都不超过五亿元。

  可以预期的是,这场“大吨位”(公募基金)与“小快灵”(券商私募)之间的争夺战将会持续好多年。但从投资理念、运营体制、人才流向、国外成熟市场经验等方面看,券商资管和私募基金已经具备挑战者的素质,最有可能在未来A股的机构投资者队伍中与公募基金三分天下。这也将有利于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

  ⊙本报记者 屈红燕 钱晓涵 ○编辑 毛明江

  机构投资者多元化

  有利市场“生态”

  2005年前后,公募基金资产管理的规模不过8000亿元左右;但短短两年之后,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一跃升至3万亿,扩张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当年无论是市场还是管理层,对于机构投资者的理解都有些片面。不少人直接把公募基金与机构投资者画上等号,公募基金则凭借这股政策春风,成功取得了“超常规发展”。

  2007年,公募基金资产管理峰值高达3万亿元,一度占到A股市场流通市值的30%。然而,当一种力量在一个市场中过于强大的时候,这个市场就会陷入危险。

  由于公募偏好流动性高、业绩好的蓝筹股,整个A股市场就都在追捧蓝筹股。在2006至2007年的超级大牛市中,“蓝筹风暴”袭来,蓝筹股股价迅速泡沫化,中国神华上市三天股价被爆炒至94.88元,中国石油上市首日股价推高至48元,银行股PE更是高达50、60倍!

  “经过了这个过程,管理层逐渐认识到,发展机构投资者,不是发展单一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既包括追求相对收益的公募基金(共同基金),也包括追求绝对收益的券商资产管理、阳光私募(对冲基金)等。不同类型机构投资者的存在,犹如生态多样化的花园,对于整个市场的发展是有利的。”申银万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单蔚良表示。

  在管理层的支持下,A股市场机构投资者很快“裂变”。2005年3月9日,光大证券发行A股市场第一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光大阳光”。

  2006,2007,2008年,三年间券商资管一共才发行了35只产品,接近于爬行状态。但到了2009年,整个行业进入快步腾飞阶段,2009年新发行50只产品,相当于过去三年的总和。2010更是发行了99只产品,较上一年度实现翻倍。

  2004年2月20日,“赤子之心”赵丹阳(专栏)携手华润信托,发行了A股市场第一只“阳光私募”基金。2007年至2010年,每年新成立的阳光私募产品分别达到165、219、460和647只。仅2011年1月,单月发行产品数达到88只,为有史以来最高。截至今年5月,阳光私募管理规模接近1500亿元。

  业内人士预计,未来三到五年,券商资产管理规模有望达到5000亿-8000亿元,而阳光私募与券商资管规模相当。届时,公募基金的规模可能在3.5万亿元左右。

  虽然公募依然保持着较大的领先优势,但这种优势将明显缩小。一旦“三分天下”实现,A股市场机构投资者的话语权也会发生巨大变化。

  “绝对收益”是人心所向

  2008年9月,上证指数跌破2000点大关。一位账面亏损超过30%的投资者致电基金公司,质疑公司的投资能力,但得到的回答让人哭笑不得:“您所购买的基金产品净值跌幅小于大盘,证明我们基金公司是一家‘优秀’的公司”。

  “相对收益”已经成为熊市中公募基金应对净值下跌最好的挡箭牌,但投资者对于这种“少输当赢”的机构越来越不满,呼吁应该改变“基民损失惨重,基金管理费一分不少收”公募基金运营模式。

  不少投资者对公募基金“用脚投票”,赎回或者再也不愿购买公募基金。一些资金量比较大的基民和普通投资者开始将资金投向券商资管产品和阳光私募。

  难以为投资人带来绝对收益,是整个公募基金所面临的难题。

  公募基金考核体系是战胜指数,这就注定了它追求的是相对收益,只要跑赢大盘,就可以视为基金经理取得了成功。所谓“自上而下、行业配置、板块轮动”,对于绝大多数公募基金而言,无论股市如何起伏,基金经理的投资都是“固定套路”;即便熊市来临,股票仓位不得低于60%的限制注定了公募产品净值一定会跟随大盘下挫。

  券商资管与阳光私募则以“绝对收益”作为从公募基金盘子里分流资金“杀手锏”。2010年,上证指数全年大跌14%,但遵循“自下而上”选股策略的券商资管与阳光私募产品业绩逆市增长。业绩最好的券商资产管理产品:浙商证券、申银万国、东方证券“小集合”(认购起点100万)全年净值增长超过25%;泽熙投资、彤源投资、聚义投资旗下的阳光私募基金全年净值增幅分别高达71.35%、61.8%和57.4%!

  券商资管与阳光私募产品的募集书一般都规定,只有在为投资者赚到钱时,管理人才能够收取业绩提成,这种制度性的设计一开始就将管理人的利益和投资者牢牢绑在一起,逼迫管理人无论市场是否熊市,都要努力获得绝对收益,这种机制的设计迎合了不少投资者的需求。

  “私募类产品比公募基金更容易做到绝对收益,这是由于其‘小、快、灵’的特征所决定的。”深圳一家阳光私募机构投资总监对记者表示,小是指单只产品规模在5亿元上下,快是指一部分资金可参与市场主题投资,灵是指仓位控制自如。

  “我们的仓位由核心仓位和卫星仓位构成,核心仓位遵循自下而上原则,深入调研上市公司后长期持有;卫星仓位以主题投资构成,换手率较高,卫星仓位存在意义是平滑业绩,帮助核心仓位的投资持有的时间更长。”今年“结构化”阳光私募冠军上海紫石投资负责人张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行情好,满仓做;行情差,空仓等待,券商资管与阳光私募产品的仓位可在0-95%之间随意变动。反观公募基金,仓位不得低于60%。

  “如果我们照搬公募模式,那么终将变成下一个追求相对收益的公募。而我所希望的是,将绝对收益的资产管理之路走到底。公司未来可能会发行很多个规模不大的单只产品,这样公司资产管理的总规模扩张了,但依旧能够保持小快灵的特色。”申银万国证券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单蔚良说。

  2011年4月12日,华夏基金总裁范勇宏在“纪念开放式基金10周年”论坛上,面对异军突起的挑战者,难掩失落感。“券商理财成长速度很快,对公募基金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压力,跟公募基金比拟,券商理财有良多的优势,我相信券商理财产品会成长地更快。”

  体制决定竞争力 公募优秀人才流失

  2010年7月,国内首家券商系资产管理公司——上海东方证券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不久之后,上海国泰君安资产管理公司宣布成立。光大证券、海通证券、浙商证券等券商也纷纷宣布,已向证监会提交了设立独资子公司的申请。

  “资产管理业务成立公司运作,机制将更灵活一点,在人财物的决定权,以及投资决策上,自主决策的权利更大一些,这也会有利于我们吸引和留住最好的人才。”一家券商资管部负责人表示。

  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从现状来看,当年为公募基金超常规发展“打江山”的人才正在加速流向券商和阳光私募。

  2010年3月,原南方基金投资部总监苏彦祝和原南方基金专户投资管理部副总监付罗龙已正式加入第一创业,原招商全球资源优势基金经理章宜斌加盟海通资产管理公司(香港)。2010年9月,曾在2008年、2009年连续两届获得金牛奖的原南方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监助理万晓西,正式任职第一创业证券创金资产管理固定收益总监兼董事总经理。2011年5月,原农银汇理基金公司投资总监、“王牌”基金经理栾杰今年正式加盟国泰君安证券资产管理公司。

  另一方面,业绩与收入直接挂钩的业务模式,使得阳光私募对于王牌公募基金经理的吸引力更大。自2007年起,明星公募基金经理掀起了“私奔”热潮,每当上市公司年报或者中报披露时,众多媒体都在其中寻找明星私募的踪影,藉此来推断他们的偏好和兴趣,并引来跟风投资者,形成“明星私募概念股”。

  第三方研究机构朝阳永续副总经理张子冰认为,私募基金在证券行业人才漏斗的底部,人才流动的方向是“从卖方到买方,再从买方到私募”。根据张子冰的研究,私募基金云集了300多名投资界最为顶尖的人才,有公募基金背景的67人,“公奔私”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基金经理“公奔私”的级别也越来越高,从研究人员、基金经理、投资总监、甚至基金公司总经理都有。交银施罗德前总经理莫泰山就是近期“公转私”当中级别最高的一员。从早期的刘红海、梁文涛、蔡明,到随后的肖华、江晖、赵军、石波、王贵文、吕俊、李旭利,都曾是中国基金业响当当的人物,在公募领域战绩辉煌。这些人浸淫市场十多年,拥有丰富的投资经验,随着他们先后入驻阳光私募,私募基金投资的话语权与日俱增。

  随着阳光私募规模快速扩容,其投资风格不仅对个股,而且对整体市场的涨跌开始产生影响,这一影响近期看得尤为清楚。2011年3月以来,在市场憧憬新周期开启,经济增长强劲时,私募界对滞涨的担忧却不断升级,由于阳光私募“扎堆”中小盘成长股,中小盘股率先下跌,他们的快速减仓导致中小板指数一度大跌20%。而随着阳光私募减仓完毕,中小盘个股开始企稳回升。

  阳光私募的话语权的提升,还体现在其对卖方研究具有“最佳分析师”投票权。阳光私募基金“金中和投资”在2008年上证综指大跌65.39%的情况下,依然取得了23%的收益率成为了“熊市冠军”。而从2009年起,“金中和”就与公募基金公司一道同享新财富的“最佳分析师”投票权。据了解,目前部分业内享有盛名的私募也已经拥有了投票权。

  从去年11月起,新修订的《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正式启动,阳光私募可以作为询价对象,也即所谓“第七类机构”,与券商自营账户、基金、保险、QFII、财务公司及社保基金其他六类机构投资者在询价中拥有同等权利。

  宏源证券投行部副总经理周忠军认为,阳光私募参与IPO询价,不仅提高询价机构新股定价的客观公正,也是对正常市场内在价值规律的维护,阳光私募或者其他的机构参与IPO询价,扩大了询价投资者群体,增强主承销商发挥选择优质投资者的市场功能,对于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以上种种迹象来看,私募,尤其是已经浮出水面的阳光私募话语权正在快速提升中。正如张子冰所说,“私募话语权的问题,最大的特色是在增长中,规模变大、业绩亮眼、出现在媒体中的频率也大大提高、受到的重视自然也提高,包括现在很多以前只针对公募投资的机构也开始关注私募了。”

  万亿地下私募“阳光化”生存后将成为重要市场力量

  阳光私募代表着私募行业的中坚,经过6年多的发展,已经得到长足发展,并赢得了部分市场话语权,但是与公募基金、产业资本等其他机构投资者相比,目前所占市场份额甚微,这种实力对比决定了他们至今在市场话语权中还处于从属地位。

  不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大约有1万亿的地下私募活跃在A股市场上,大多由民间投资投资人士以各种方式组成。目前正在修订的《证券基金法》有望将这部分巨量资金纳入监管,也就是说,这万亿地下私募资金将会逐步获得合法身份。无疑,这将对A股市场博弈产生重大影响。

  多位市场专家预言,未来中国A股市场的私募基金获得的市场话语权,将类似于海外金融市场的对冲基金,在金融市场中有着非同一般的话语权。在对冲基金最为兴盛的美国,对冲基金通常为私募基金的代名词。美国的证券法律没有区分对冲基金和其他基金。对冲基金被视为私人组织的、不对公众广泛开放的、面向富裕个人和机构投资者的不受监管的私人投资工具。

  根据美国行业协会的统计,全球对冲基金规模已经达到了2万亿美元。由于可以使用高杠杆,它们的能量实际更大,这也是为何对冲基金甚至可以对抗一个国家的原因。

  就像中国投资者所熟悉的是索罗斯的量子基金,1992年9月,索罗斯对英镑的狙击成为了国际金融投资领域的传奇,迫使英镑退出了欧洲汇率体系,索罗斯从英镑的空头交易中获利已经接近10亿美元。

  阳光私募作为资本市场上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也得到越来越多的政策支持。比如上海和深圳等地都出台了私募基金的支持办法,比如深圳市政府去年8月正式发布《关于深圳市促进股权投资基金业发展的若干规定》,《规定》首次以政府文件形式将私募证券基金纳入政策支持范围。

  毫无疑问,我国阳光私募的发展正在迎来一个大好时机,具有中国市场特点对冲基金也将生长壮大,其市场“潜力”不容小视,未来可能成为A股市场话语权最有力的挑战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