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600余只阳光私募上半年或颗粒无收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20日 01:41  第一财经日报

  贾华斐

  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2010年是私募基金大发展的一年。国金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 年底,非结构化私募基金产品数量已经逾600只,管理人约300家,资金规模约1000亿元。较乐观者甚至估计,投资于二级市场的私募总规模已经接近2000亿元。

  这一领域也成为一个新的创业热点:在许多股市玩家看来,这是一个“凭本事吃饭”的行业,门槛很低。只要自己操作水平高,能为投资者获取回报,在这个行业无疑能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很多这样满怀憧憬的人士踏进了阳光私募领域,但他们很快发现,阳光私募同样面临成长的烦恼。

  “阳光化”成本

  作为基金监管的“灰色地带”,成立一家私募基金不需要任何牌照,对很多人来说,这意味着没有门槛限制。从理论上说,只要能募集到一笔资金,任何人都可以成立一个二级市场上所谓的“私募”。

  但事实上,正是“募集到一笔资金”这一先决条件,区分了私募成立的门槛。

  所谓的“阳光私募”,指的是一些依靠信托账号成立产品的私募基金管理人。“阳光化”是私募做大、募集到更多资金的主要途径,但实现“阳光化”的成本并不低。

  “阳光化”最大的成本来自账号,由于信托账号目前已经非常稀缺,而私募的新产品则越发越多,近一两年来,信托账号的价格水涨船高。目前,平均购买一个信托账号的费用达到300万元左右。

  一位业内人士算了这样一笔账:注册公司和账号的费用起码要300万元,此外还有办公室租金成本,人力成本等,假设该阳光私募发行产品后一年可以维持收支,那么其初期也最少要投资500万元左右。

  为了规避这一笔高昂的费用,一些私募开始尝试“合伙”的方式。记者了解到,这种方式就是阳光私募管理人与信托公司成立合伙企业,以此规避私募基金所需要的“账号”费用。此外,昆明、西安等部分西部城市和地区还对合伙制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受此吸引,一些阳光私募将企业注册地设置在这些地区,以降低私募管理的成本。

  除了阳光私募之外,在市场中还存在大量的“非阳光私募”,这些私募基金的管理人往往管理着熟人的资金,规模从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不等。正因为这类私募集资依靠人际关系,辐射范围较小,除了极少数拥有企业客户的私募外,一般都规模有限。

  亏损风险

  寻找到启动资金,成功发行产品之后,也并不意味着阳光私募的成长之路就可以一帆风顺。除了初期成立的开支外,日常的运营成本,以及受市场影响,越来越难赚到的“收入”,同样伴随着阳光私募。尤其是在今年,不少阳光私募更是感受到了“赚钱”不易的烦恼。

  让我们来算一笔账:假设不含渠道费,发行一只产品需要账号、办公、人力、税收等共计400万元的费用,目前阳光私募往往是按照超额收益的20%来收费。要想在一年内收回这些成本,当年的超额收益至少要达到2000万元。

  事实上,阳光私募这20%的管理费中,还包括了渠道发行费用、交易席位佣金、研究费用等,其中,渠道费用逐年攀升,部分产品的渠道费甚至能占到管理费的一半以上。

  这就需要规模和业绩的双重保证,规模越大,业绩压力越小。对于业内如重阳、泽熙这种接近百亿规模的阳光私募而言,虽然人力成本较一些小型的阳光私募高出不少,但获取的收入却十分可观。

  但对大部分私募而言,做大规模并非易事。归根结底,获得市场认可的方式靠业绩,一些较早的入行者,如由公募转来的基金经理,或是私募一哥泽熙徐翔这样的“知名人士”有公开的过往业绩,更易获取投资者的信任。随着行业的发展,以及一些专注于私募研究的第三方机构正逐步披露他们的业绩,如新价值罗伟广、南京世通常世杉等在某一年业绩优秀的私募基金经理也获得了做大的机会。但阳光私募界的其余600多位管理人则没有这么幸运。

  对于无法实现规模扩张的阳光私募管理人而言,其管理业绩一旦不佳,那么私募基金自身的收益也会出现亏损。

  而2011年,亏损的风险在逐步加大。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在统计的735只阳光私募中,仅有58只实现了最近6个月正收益,其余的600多只产品上半年可能都面临颗粒无收的局面。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