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重掌话语权 基金投资亟需再次突破

  ⊙记者 周宏 ○编辑 张亦文

  “基金的重仓股涨不动”、“基金经理的能力不行”、“股票基金只会亏钱”,这是我们日常采访中听到最多的抱怨。

  这其中,肯定有以偏概全的成分,但也有部分属于基金持有人的真知灼见。在近两年的熊市行情中,基金业绩确实不够好(虽然相比其他竞争主体来说并不落后),2008年以来的亏损没补上。基金业绩出现平庸化的特征,市场影响力不断下降。

  尤其是后者,平庸化和影响力下降,有些要命。

  作为专业的机构,基金是以其专业投资服务“安身立命”的。以现在的情况来看,部分基金的主动投资尚且做不过被动指数投资;债券投资又时而出现亏损(主要是股票和新股投多了),从上至下吧,宏观经济不是太深入;做波段操作吧,规模大、经验缺,未必干得过私募基金。若真长此以往的话,恐怕就难逃整体业务萎缩、市场影响力再度下降的“厄运”了。

  基金作为专业机构,必须给出比其他投资群体更专业的服务水准来,只有这样,行业才能发展,基金行业的个人才会有前途。作为一个没有渠道优势的行业,基金业在这点上是没有其他选择的。

  说白了,基金需要业绩、需要影响力,而且永远需要。

  从过去角度看,基金的困难时期不少,1998年汩汩坠地时,备受主流机构和上市公司排挤;2010年后,又有行业性黑幕冲击;2001年后,连续四年半的大熊市,市场空前低迷,全市场陷入投资理念迷失期。面对市场的这些考验,基金都昂首走了过来,壮大了。

  基金投资理念依据的是客观和长期理性。

  既然是长期理性,那么基金投资的大方向依然是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性投资的方向。既然是客观,则还需根据市场结构、博弈对象和经济走向做出调整。

  1999年中,基金的组合投资理念走出成功第一步,“深入调研+适度集中+波段操作”的风格,使得华安、博时等一批基金脱颖而出,面对不理性的市场,适度集中帮助基金排除了庄股的干扰,同时更加有效地扩大了市场关注度。

  2003年,面对市场整体投资盈利模式的真空,深入地产业调研和由下至上的长期投资模式,杀开一条血路,帮助基金走入健康的发展周期,更充分把握了中国经济一段长周期增长的投资机遇。

  那么新的时代呢? 面对可能中期不确定的经济前景和紧缩的政策预期,面对日益有效的市场,基金的思维是否应该调整,投资方向是否应该更加细分呢?这个答案需要行业给出答案。

  变则通,通则不痛。要挥别现在的阵痛,基金投资思维需要有新的突破。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