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公募基金进入瓶颈期 私募基金还请悠着点

  ⊙桂浩明(专栏)

  这几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上公募基金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规模连续三年徘徊在20000亿元大关附近,无法实现有效突破。尽管公募基金数量不断增加,新品种层出不穷,但是单个公募基金的规模却大幅度萎缩。而更为突出的是,公募基金的绩效难以令人满意。去年算是战胜了大盘,但是盈利不到50亿元,却提取管理费近200亿元,实在有损“专家理财”的声誉。到了今年,则又是大面积跑输大盘。这就难怪时下新的公募基金销售越来越困难了,老的公募基金赎回严重,投资者对投资规模基金意兴阑珊。

  与此同时,私募基金却是出现了可以说是井喷式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现在私募基金的数量已经接近1000个,虽然单个私募基金的平均规模还很小,但也已经出现了首发规模超过公募基金的案例。在不少人看来,私募基金运作机制灵活,盈利模式合理,相比公募基金具有不少独到的优势。特别是在一些证券投资界的“大佬”转投私募基金以后,人们对私募基金的认同度更是大大提高,不少证券公司也把发展私募基金客户视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旗下的投资顾问们更是把向投资者介绍私募基金作为重要工作。

  在理论上,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一样,都是从事代客理财的资产管理机构,作为一种资金的组织与管理形式,它们各有特点,事实上是适应不同客户群体的不同要求的。在海外老牌资本市场上,一般私募基金规模会比公募基金更大一些,这是与其具体情况相符合的。在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加转轨的市场,首先选择大力发展公募基金,在此基础上再适度发展私募基金,也是合乎国情的。不消说,无论是私募基金还是公募基金,在中国都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现在,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私募基金发展步子比较快一些,也完全可以理解,相信这还会反过来促使公募基金尽可能地完善自己,加快发展。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现在一方面私募基金发展很快,另外一方面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在迅速暴露,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化解,那么不久以后就很可能要为现在的快速发展付出代价。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眼下私募基金还是靠业绩提成作为主要盈利模式,通行的做法是,对于盈利部分按20%的标准提取业绩报酬,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方面的收入。时下,大多数单个私募基金的规模只有2亿元左右,如果一年能盈利20%(这在目前绝对已是很高水平),那么也就6000万元的收益,业绩提成是1200万元。而要维持一家私募基金公司,一年600万元是少不了的,再加上包括营销费用等其他开支,恐怕得支出近千万元。这也就是说,私募基金忙活了一年,在股市上赚了大钱,可也就拿到几百万元盈利,投入与产出显然是不成比例的。更何况,还有更多私募基金一年内达不到这个盈利水平。今年近5个月来,大多数私募基金就是亏损的,有的亏损幅度甚至高达20%。这样的私募基金,可能生存都会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要有大发展当然是不现实的。事实上,现在的私募基金并没有找到一个稳定而有效的盈利模式,甚至其开设股票账户的通道也是被关闭的,只能花高价来改名字。这表明,私募基金的最基本发展条件实际上并不健全。如何真正改善私募基金的生存环境,为其提供能够实现良性循环的工作条件,争取到相应的“国民待遇”已然十分迫切。而在这些都还没有实现之前,过度渲染私募基金,将其在特殊条件下的阶段性“野蛮生长”看作是理性的强势崛起,乃至证券公司在经纪业务中不惜花大力气开发私募基金客户,不加选择地将其推介给普通投资者,恐怕是有冒进之嫌的。

  私募基金要发展,这是毫无疑议的。但是,这应该是在规范的前提下,要有合适的前提。如果我们承认这些前提今天尚未具备,那么就只能说:私募基金,请悠着点。(作者系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