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莫让阳光私募逐渐走向公募化

  ⊙记者 钱晓涵 ○见习编辑 田野

  装修精美的办公环境,西装革履的投研团队,侃侃而谈的营销总监。不经意间,“阳光私募”与公募基金在外表上的区别已然不大。

  绝对收益,复利增长。“阳光私募”基金自诞生之日起,就与追求相对收益的公募共同基金区分开来,过硬的业绩是吸引投资人购买的最大理由。

  但是,种种迹象表明,“阳光私募”的发展正逐步迈向“公募化”。一方面,“阳光私募”的整体业绩出现滑坡。今年前5个月以来,管理型“阳光私募”产品净值跌破面值的现象屡见不鲜;与公募基金相比,“阳光私募”并没有体现出明显的管理优势。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阳光私募”开始追求管理规模。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管理资产达到40亿的私募基金日渐增多。私人银行部门的深度介入后,过往业绩优异的“阳光私募”获得了庞大的资金支持,新发产品数量越来越多,资产管理规模越来越大。

  规模往往是业绩的敌人,快速增加的资产管理规模如果不能与投研力量相匹配,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业绩下滑。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阳光私募”尽管有意识地试图控制规模扩张速度,但在成本高企和渠道压力之下,仍不得不发行更多的产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取足够的管理费用以购买信托账户,用以维系日常开支;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渠道提出的种种要求。

  事实上,投资者关心的是“阳光私募”能否实现绝对收益,而不是其资产的管理规模有多么巨大。如果信托账户费用继续居高不下,如果私募基金继续被渠道“绑架”,“阳光私募”未来的发展只能是复制又一个公募。这显然不是投资人乐于见到的景象。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