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昔日公募明星郑拓所管私募清盘 呼唤公募淘汰机制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3日 02:21  证券时报网

  证券时报记者 陈楚

  又一起阳光私募基金清盘事件发生了。

  据媒体报道,5月19日,山东信托工作人员证实,“深蓝1号”已经清盘。而这只私募产品的掌管者,正是昔日公募界的明星基金经理郑拓。这位被“老鼠仓”缠身的基金经理从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辞职后,随即创办了好望角股权投资有限公司,可惜时运不济,“深蓝1号”是好望角旗下清盘的最后一只产品,这意味着好望角基本名存实亡。

  “深蓝1号”清盘在私募江湖并非孤例。截至今年5月初,今年以来共有15只阳光私募产品清盘,其中结构化产品12只,非结构化产品3只。大多数私募基金产品清盘是因存续期满终止,但因为业绩不佳、提前清盘的私募基金也逐渐多了起来。一般私募基金在契约上都会规定一定的清盘线,一旦亏损达到一定的幅度,就会启动清盘程序。

  反观公募基金,依据《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开放式基金的基金合同生效后,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及时报告中国证监会;连续20个工作日出现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向中国证监会说明原因和报送解决方案。”

  此外,一些基金在产品招募说明书中也对存续期内的基金持有人数量和资产净值做了限制说明。比如,若有效基金持有人数量连续60个工作日达不到100人,或连续6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人民币5000万元,基金管理人可宣布该基金终止运作。

  但在实际运作中,当公募基金濒临清盘时,基金公司完全可以用自有资金或拉拢一部分投资者临时“补位”,以解清盘之虞。这也造成公募基金十多年来,尚无一只基金清盘退出市场。所谓的公募基金清盘隐忧,只是媒体杞人忧天而已。旱涝保收的管理费收入模式,消解了基金业应有的危机感和竞争力,业绩为本、以业绩带动规模的基金业发展模式,一直付之阙如。

  目前,公募基金产品数量已经超过800只,今年以来,基金公司更是借助多通道制便利狂发新基金,公募基金产品突破1000只大关,已是触手可及。对于持有人来说,公募基金产品的稀缺时代早已过去,倒因为没有清盘之忧,不少公募基金没有做好业绩的动力与压力。如若像私募基金一样,公募基金业绩一旦亏损达到一定幅度,就无条件清盘,或者某几年的中长期时间段内连续跑输业绩比较基准就立即清盘,这样公募基金的业绩会比目前的状况要好。

  说白了,公募基金目前还是躺在制度红利的温室里过着安逸的日子,有限的竞争只是渠道等方面资源的争夺,如何为持有人带来好的业绩,公募基金界仍然没有奖优罚劣的良好机制。

  做不好,就下台。这句简单的话语如果真正在公募基金界实行,也许,我们看到的还会有若干个被清盘的公募基金界的“深蓝1号”出现。我们绝非心态不好,实在是一个行业要良性发展,尤其是关乎千万持有人切身利益的公募基金,如果没有真正的淘汰机制,谁又能轻易相信那些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呢?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