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华夏基金停发新基金一年有余 有得有失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16日 13:06  证券市场周刊

   一纸暂停产品发行的处罚令,让华夏基金暂停了公募基金和“一对多”产品的发行:一方面导致公募市场份额的下滑;另一方面却避免了让更多投资者陷入亏损,祸兮福兮?

  【《证券市场周刊》记者 袁京力】4月26日,华夏基金旗下“中国债券基金”在各大银行销售,这款由央行专户变身而来、经证监会批准的基金开始公开募集,该产品并不需要经过证监会的产品审批通道。

  这引发热议,有微博认为,这是华夏与证监会串通好了,此前申请发行能够转换的“一对多”,并借此变身为新产品。华夏基金对此给予了否认,但在停发了16个月的公募产品发行之后,在公募面对市场份额的流失和“一对多”的限制,华夏基金或将借此再次拉开与对手的差距。

  停发新基金年余有得有失

  2010年1月初,证监会下发处罚通知,由于华夏基金股权被其股东中信证券违规超持,前者被证监会暂停公募产品的发行资格,此后的4月份,“一对多”产品被叫停。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华夏、易方达、嘉实所管理的资金分别为2241亿、1589亿和1506亿元,三者位列行业前三甲,基金行业总规模为2.42万亿元,华夏占比为9.3%。

  而在2009年底,华夏、易方达和嘉实所管理的基金规模分别为2567亿、1595亿和1564亿元,行业公募产品的规模为2.68万亿元,华夏占比为9.6%。

  在2010年遭遇了市场下跌,但暂停产品发行的华夏基金,不得不面对占行业资产规模比例下滑的现实。

  除了公募之外,“一对多”被暂停,让华夏在2010年失去了一次发展的机会。

  自2009年9月证监会放开“一对多”之后,华夏也是第一批获得产品放行的基金公司。

  但此后,股东股权转让违约的影响,其“一对多”被叫停,而2010年却是“一对多”的爆发年,一些基金公司“一对多”的规模甚至超过60亿元,平均按照15%的收益计算,基金公司可以提取的业绩报酬接近2亿元,这比发行一只规模达到100亿元的公募基金更合算。

  尽管从2010年年初,证监会开始放开基金的发行,但不少基金却陷入“发行越多赔得越多”的窘境,其根源在于支付给银行渠道的发行费用过高。尽管证监会对此进行了规划,但支付销售渠道一次性激励和高额的尾随佣金呈现变本加厉的趋势。

  据总部在北京的一位基金经理向记者透露,2010年北京某基金公司,凭借旗下产品良好的业绩表现,一只新产品募集近百亿,但因为是在指数相对高点发行,最终让投资者损失惨重。而公司本身也没有获得产品巨额资金募集的红利。据上述基金经理透露,在发行该产品时,该公司给予银行渠道较高的一次性激励和尾随佣金。

  即便是目前的“一对多”产品,因为年初的调整也陷入困境。据一位在银行发行阳光私募TOT(信托中的信托)产品的机构负责人透露,由于2011年以来业绩不佳,公募基金在银行的“一对多”受冷遇。

  一些在高位发行的公募基金和“一对多”产品,均在2011年以来让投资者损失惨重,面临巨大的压力。“最近客户打电话来骂人,甚至直接要求找基金经理对话。”总部在北京的一家基金公司人士告诉记者。

  也曾高点发行套牢投资者

  这种指数相对高位发行并阶段套牢投资者的情况,华夏也曾遭遇过。

  在被叫停发行新产品之前,华夏基金在2009年市场疯狂时先后发行了华夏沪深300和华夏盛世基金,两者分别在上证指数3300点和3000点附近发行,共计募集超过400亿元的资金。

  但这两款产品至今仍是不少投资者心中的痛。

  成立于2009年7月10日的华夏沪深300指数基金,适逢股市大举上涨,该产品在3天内就募集了247亿元,不得不提前结束募集。

  在成立之后,其建仓也异常迅速,据净值波动来看,在7月底,其股票仓位的比例可能已经超过30%,作为一只247亿元的基金,这一建仓速度颇为罕见。

  不过,这却为后来的净值下跌埋下伏笔。在8月初,受宏观政策收紧的影响,股票市场快速调整,在8月中旬其净值一度下跌至1元以下,到2011年5月10日为0.89元,跌幅为11%。

  这种建仓速度以致成为后续其他指数基金经理的反面教材。“我们是吸取了这种快速建仓的教训,放慢建仓节奏、采取逆向投资的方式,市场越跌越买。”一位与华夏沪深300指数成立时间相差不远的基金负责人曾告诉记者。

  另一只由华夏投资总监刘文动担任基金经理的华夏盛世,一天之内募集超过180亿元,创下2009年基金募集的记录。只不过,其成立之后市场一直处于下跌状态,该基金2011年5月10日的净值为0.91元,运作一年多来损失9%。

  分别在两次高点的发行基金,不仅令投资者损失惨重,对华夏的品牌也存在一定的伤害。

  华夏总经理范勇宏似乎也有感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范勇宏表示,“短时间内看,规模迅速扩大了,但业绩却不一定理想,特别是在市场高点发基金,一次能发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结果呢,往往以投资人亏损告终,损害了投资人的利益。不顾自身的管理能力,盲目地扩大规模,最后导致业绩下滑,失去了投资人的信任,最终也会损害自己的利益。”

  华夏看淡股市?

  不过,从2010年以来,华夏似乎对偏股型产品的规模扩张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热情,这或许暗示了其对未来市场的谨慎。

  2010年,华夏基金共计发放了270亿元的分红,相对于过去十多年来共计700亿元的分红,这一数字已经接近分红总数的40%。据记者了解,尽管这270亿元不少是以红利再投资的方式继续买入了华夏基金,但如此巨额分红却是罕见的。

  与分红相对应的是限制旗下产品的资金申购,这在2010年表现尤其明显。

  根据华夏基金网站的信息,目前,华夏基金旗下的15只主动管理的偏股型基金中,只有4只基金可以参与申购,其余均处于封闭状态,而这4只均为混合型基金,即便遭遇市场风险,基金经理也可以采取灵活的仓位降低风险。

  “关闭股票型基金的申购,至少可以在下跌时让投资者减少损失。”上述机构负责人解读。

  在2007年的大牛市末期,华夏也曾采取同样的策略。是时,当其他基金忙于拆分、分红时,华夏基金却主动暂停旗下股票型基金的申购。

  这还可以从华夏部分基金的仓位得到反映。从2011年一季报来看,华夏旗下不少基金已经对后市比较谨慎,包含其投资总监刘文动所管理的多只基金已经主动降低仓位,显示了对后市谨慎的态度。

  另一方面,华夏基金在2010年也主动赎回了申购的部分基金。8月份,华夏发布公告称,赎回对旗下四只基金共计超过3亿元的投资。尽管华夏自己认为这是处于自身资金运用的需要,但仍被外界解读为对后市偏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