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围城内外的QFII:受众外资追捧 业绩不敌国内基金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04日 13:24  机构投资

  文│机构投资  Institution Investment 朱依依

  克里斯多夫(Christopher P.Wells),美国伟凯律师事务所(White&CaseLLP)合伙人,正打算把QFII介绍给该律所的一些美国机构客户。

  某长期从事QFII业务研究的人士向记者表示,“从2003年开始,无论A股市场起起伏伏,外资机构对以QFII形式参与中国资本市场的热情从未减退”。

  “我相信,他们会非常感兴趣,”克里斯多夫对《机构投资》表示。

  围城外:众外资追捧

  现在,克里斯多夫还处于熟悉QFII运作模式和申请方式的阶段。

  克里斯多夫曾成功帮助第一批外国机构进军日本市场。善于比较投资政策和市场机会的他表示,中国逐渐开放资本市场的趋势让其联想到30年前的日本。

  “20世纪八十年代前,日本对外资金融机构进入资本市场设定了许多限制,诸如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都不被允许进入日本开展业务。”

  此后,日本加速金融自由化进程,期间放松了金融管制,日元兑换限制被取消,国际资本流动随之加剧。

  “现在中国正在经历这样的过程,这意味着中国会面临同样的机遇。”

  在他看来,QFII参与中国资本市场至少会带来两个好处。

  第一,海外机构成熟的投资理念将给中国本土的机构带来启发,间接地在管理模式上产生竞争,并进一步促进金融产品的创新。

  第二,一些具有年金资产性质的QFII将触动国内年金改变原先保守的风格,从而追求更多收益。

  除了克里斯多夫外,在国内各类QFII会场上,还有类似不少活跃的身影,他们多代表国外的投资机构,欲熟悉QFII模式,推开投资中国的大门。

  一位来自某国外大学基金会的负责人认为,在新兴市场的股市中实践价值投资,可能会获取超额收益。他表示,如若申请QFII成功,将以长期投资的姿态进入中国的A股市场。

  法国ACI的李女士向记者透露:“我们旗下的一些会员,主要是资产管理公司,想了解作为QFII该如何参与这个市场。我们对这块业务很看好,但说实话,还比较陌生。”

  从2003年首支QFII获批以来,外资机构一直十分期待进入国内A股市场。

  某业内人士分析,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外资机构投资国内市场的渠道实在太少,管制比较严。所以对于这仅有的一条通道,他们肯定非常积极。

  “当然,A股市场的交易机会也是吸引他们的重要原因。一些板块的估值明显偏低。”

  申请:多重因素困扰

  尽管一些外资机构把QFII视为一条非常宝贵的投资通道,但是从这些机构申请到最终获得额度,往往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让人望而生畏。

  对此,某欧洲资产管理公司的在华代表抛出了一个申请QFII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到底是应该让自己的投研团队来操盘,还是依靠中国大陆本土的投资顾问来管理?”

  他表示,如果选择后者,在管理时能否真正依托国内的平台取得较好的业绩,锁定理想的投资标的?

  一边是具有丰富产品设计经验的海外投资机构,一边是对股票基本面把握正确的中国本土研究团队。如何在二者间选择?

  据悉,目前担当QFII投资顾问的机构多为国内基金公司、券商。此外少数私募机构也会担当这个角色。

  对此,招商基金国际业务部的李荐坤认为,选择基金公司作为投顾的意义在于QFII可以借助公司的资源和扎实的本土经验来进行操作。

  据某位熟悉QFII投顾业务的人士介绍,海外投资机构选择投资顾问的主要原因是,国内的A股市场情况复杂,而一般的研究团队没有能力和精力去覆盖2000多家上市公司的研究工作。

  “他们对A股的投资环境不熟悉,就会考虑把买卖股票这块核心业务外包出去,指定一个有丰富经验的投资顾问。”

  据了解,基金公司会和QFII签订一份投顾协议,提供买卖股票的建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QFII接受建议,就会百分百执行。

  而至于其他投资环节,诸如完成交易指示、进行清算、选择投行、记录业绩表现等业务,则由QFII自己完成。

  据某位合资基金公司人士介绍,部分在中国拥有合资基金公司的外方股东旗下的QFII,会选择该合资基金打理资金。

  该人士强调,在操作过程中,投资顾问只是充当一个建议的角色。投顾协议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产管理协议。

  除了考虑如何选择投资顾问,稀缺的QFII额度也是让海外机构顾虑的一方面。

  根据外管局的统计数据,从2003年6月到2010年底,97家QFII共获得了197.2亿美元的投资额度。

  而此前,由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A股市值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A股市值总规模已达到26.35万亿元。

  “对A股庞大的市值而言,QFII资金只是区区一个小数。”某海外投行人士表示。

  7年半,平均每年批准26亿美元。从每年QFII额度的增速,就足可见目前外管局和证监会在额度审批问题上的谨慎态度。

  从QFII制度启动以来,额度问题一直被海外投资者视为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指示。

  2003年,首批QFII资格拥有者瑞士银行、野村证券、花旗环球金融成功获批4.25亿美元额度,外资试水A股市场正式开闸。

  2007年,QFII额度审批曾一度中断。

  是年12月,外管局为进一步提高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水平,将QFII投资额度扩大到300亿美元。

  2008年,新增额度达到33.98亿美元。当时被市场上的多数人认为是监管层的救市措施。

  虽然,外管局在2009年将单个合格投资者累计申请投资额度的上限提高至10亿美元。但自2008年以来,新增QFII额度逐年减少。(图表2)

  围城内: 业绩不敌国内基金

  此外,QFII严格的投资范围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一些外资机构的进入。

  根据规定,目前QFII的投资标的是证交所上市的股票、债券、权证,以及基金。

  某QFII分析人士告诉《机构投资》:“原则上,监管层不鼓励QFII去投资固定收益产品,以防止炒汇。同时,QFII尚不具备对冲风险的能力。所以QFII的投资范围真的十分有限,十分单一。”

  也许,正是由于QFII受限于严格的投资标的,其深度参与A股市场的行为和采取的投资风格才格外引人注目。

  据某位长年观察QFII的分析师透露,早年QFII刚开放时,大家都很好奇这些机构会买什么股票。对于那些名声在外的机构,比如瑞银和大摩,更是如此。

  “数年过去了,国内的基金公司、私募的投资技巧日趋成熟。而且,合资基金公司增多,外方股东向本土投研团队注入了很多海外理念和研究模型。因此,QFII的投资风格已经没以前那么神秘了。”

  他表示,随着国内研究团队对基本面的掌握能力和调研水平提高,QFII的相对优势正在逐渐削弱。

  事实上,从去年以来,QFII的整体业绩确实不尽如人意。

  根据研究机构理柏发布的中国基金市场的研究报告,从已公布准确数据的17只QFIIA股基金来看,2010年QFII整体平均业绩大幅回落10.91%,表现差于国内股票型基金。

  其中,多数资产规模涨跌互见,海外投资者相对消极。

  今年1月,QFII整体平均业绩下跌2.61%,不如国内股票型基金。2月业绩上升4.17%,涨幅幅度仍不敌A股基金。

  报告还显示,今年2月,在已公布实际资产数据的QFII A股基金中,虽然90%以上的QFII基金资产规模呈增加态势,但是实际净申购状况并未恢复。

  其中,仅施罗德中国股票基金和景顺中国1号基金分别实现12.34%和9%的净申购,其余多数QFII基金仍多呈小幅净赎回。

  不过,亦有业内人士表示,简单地用QFII的平均业绩来衡量投资水平有失公允。

  华泰柏瑞海外投资部总监李文杰就认为,由于不同QFII的资金来源差别很大,比如养老金、大学基金,他们之间的投资目标和业绩比较水准各有不同。因此,不能用平均业绩增幅来说明整个QFII的投资能力。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