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基金 > 2011年基金一季度报 > 正文
基金一季报发布结束,一季度61家基金公司资产管理规模为2.42万亿元,与去年年末的2.52万亿元相比下降了1000亿元。这与另外一个数字形成了鲜明对比。财汇统计数据显示,今年首季共计44只新基金成立,首发募资额达到752亿元,而去年一季度仅20只新基金成立,首发募资共计433.08亿元。
这形成了一个颇有意思的反差,为什么新基金发行这么多,基金管理的总规模却在下降呢?
笔者以为,表面的原因是业绩不好,而更加深层的原因是基金盲目冲规模降品质终于吞下了苦果。
基金业绩不好,一季报已经揭示得很明显了,这里无需多说。我们对基金盲目冲规模的危害进行一下分析:
首先,盲目冲规模降低了服务质量。中国的基金行业存在时间并不算长,也就是十二、三年,这十二、三年里,基金行业的规模增长得非常快,但是各种资源却没能跟上。随着基金只数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新人开始管理基金,其中不少是80后。并不是说,新人就一定没有好业绩,但是缺乏经验肯定是一大缺点。这是基金业绩不佳的重要原因。此外,由于拼命发基金,基金公司的员工人少而事繁,时间和精力被发新基金大量的占用,也降低了对基民服务的质量。这是规模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多年来盲目发新基金搞坏了自己的名声。拼命发新产品并不是今年才有的事情,实际上,基金公司们一直没有降低过他们对发行新基金的渴望。只要证监会的批文能弄到手,没有不拼命想法子发行的。那后果是什么呢?基金从业者们完全成为了一个推销员。什么产品好卖,他们就卖什么,只要能有基民愿意买,不管这个品种前景如何,他们都拼了命的卖这种。所以,指基涨得最好的时候,他们推销指基;中小盘基金涨得最好的时候,他们推销中小盘基金。总之能卖出去是第一位的。可是,天下没有只涨不跌的,涨多了,自然该跌。所以,买入了错误产品的基民们就挨了套,基金们就挨了骂。久而久之,基金的名声臭了大街。
实际上,发新产品真的能给基金公司带来好处么?未必。最近一两年的现实告诉我们,基金除了挨骂以外,啥也没获得,就那么点认购费,也大都给了银行。损人损己的事情,何必再干下去呢?
希望基金不要像饿死鬼投胎那样,能发多少产品就发多少。当发产品的时候,能够想着什么产品好,而不是什么产品好卖。那样的话,或许基金还有出路。
陶炜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