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私募基金或将沦为银行打工者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09日 09:31  深圳商报

  深圳商报记者 李 玲

  公募基金尾随费用从去年以来大幅提高,业内戏称公募已经沦为银行打工者。而近年来规模急速扩张的私募,近期似乎也面临着这种遭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私募产品、规模的不断扩大,现在对银行渠道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具有渠道优势的银行动辄数百万的收费,也令中小型私募望而却步。有业内人士认为,从今年行情来看银行收费、分成仍在水涨船高,公募基金的今天或许就将是私募基金的未来写照。

  银行收费水涨船高

  银行渠道信息显示,目前在售及排队的私募机构不在少数,发行渠道供不应求的局面,令私募发行费用水涨船高。

  据深圳某私募人士介绍,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在销售管理型产品时所提取的费用名目繁多,其比率是相对较高。以一个5000万左右规模的产品为例,募集成功后银行的收费在150万元到500万元之间。

  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上述收费针对的是规模较大的私募基金,而对于一些并没有什么名气的草根私募来说,则没有那么容易。某私募人士透露,深圳某股份制银行深圳分行由于客户群质量较高,历来是私募的争抢之地。但其收费也极其高昂,最高的甚至要收取其七成以上管理费收入,收益分成另计。

  上海某大型私募基金副总则表示,其实银行收费高低最后就是一个谈判的结果,最终是否接受还要看私募基金本身。对于私募基金来说,客户资源是最缺乏的,牺牲一点眼前的利益换取更大的发展也是一种选择。

  沦为银行操盘手?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私募TOT的发展已经颇成气候。据私募排排网统计,截至2010年底,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以及第三方机构,已经为市场供应了39只TOT产品,今年以来成立的此类产品也已超过了20只,绝大多数都取得了正收益。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银行目前做大的私募主要依靠银行的TOT产品,也就是成了银行的一个操盘工具而已。

  公开信息显示,规模最大的TOT产品几乎都是商业银行产品,规模均在10亿元左右。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普遍规模较小,最大的仅有几亿元的规模。为了扩大公司规模,很多私募都热衷于参加此类产品。

  但某私募基金经理表示,该公司旗下产品几乎都参加了银行的TOT产品,虽然规模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有很多问题。他认为,首先此类产品是由多只私募产品构成的,单只产品的业绩无法显露,做的好投资者也不会知道。从这个角度看,阳光私募仅是银行的操盘手之一。其次,一般此类产品的存续期都是一年,很多投资者因此而养成了思维定势,产品一到期根本不会选择继续投资。其实从这个角度看,阳光私募因TOT而带来的发展也只是暂时性的。

  北京某私募相关负责人则表示,从私募基金发展阶段来看,目前比发展规模更重要的,应该是争取较多的客户资源。如果长期依赖此类产品,从长远来看确实可能沦为银行的操盘手。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