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铭
日前,60家基金公司旗下共656只基金产品2010年报全部披露完毕。统计数据显示,上述基金去年整体盈利50.82亿元。如果按照去年末2.52万亿的基金规模测算,基金年收益率只有可怜的2‰。而2009年基金的盈利为9012.5亿元,巨大反差之间,凸显出基金盈利上的不稳定性。
证券投资基金自诞生以来便成为市场重点关注的对象,在其规模日益膨胀的背景下更是如此。投资者不仅关注基金业的发展、基金规模与分红状况,更关心基金的盈利能力如何。事实说明,作为代人理财的基金,虽然几乎都是由专业人士打理,但其盈利能力却不尽如人意。从13年来的情形看,与券商一样,基金同样无法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行情来临,基金可以为投资者赚个盆满钵满,一旦遭遇熊市,亦会亏得一塌糊涂,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2007年至2010年间基金整体盈亏会与市场涨跌产生“共振”现象。
如果说指数型基金因为基金契约的关系,其盈利与股指涨跌密切挂钩的话,那么那些同类型基金之间出现较大的反差,就不能不引起市场的足够重视。就像牛市行情会出现熊股,熊市中会产生大牛股一样,尽管去年基金整体盈利不乐观,但还是有“鹤立鸡群”者。如去年大成基金公司旗下21只基金共实现收益63.89亿元,超过所有基金盈利的总和,而另一家亏损大户全年利润为-84.91亿元,两者之间相差悬殊。单只基金亦不例外,去年最赚钱的基金——华夏优势增长盈利37.16亿元,而中邮核心成长亏损近30亿元。基金既然是代人理财,就要为持有人理好财。年收益率跑不赢CPI,甚至被一年期银行利率抛在身后,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
其实,基金的盈利能力问题与其投资策略有关,与基金的选股能力有关,更与基金的惰性有关。目前的基金公司更注重规模的增长,盈利能力往往被漠视。毕竟规模增长意味着基金管理费的增加与基金公司收入的提高,至于盈利问题,由于与管理费的提取关系不大,相对而言,基金公司重视程度并不够。这样的事实就决定了基金本身的惰性——基金缺乏积极为持有人服务的动力、创造性与主动性。
基金所暴露出来的惰性,本质上是基金管理费提取模式惹的祸。要使基金更好地为持有人服务,必须打破现行旱涝保收的管理费收取模式。整治基金的惰性,也只有从管理费问题上“动刀子”,才能真正切中要害。如此,不仅会强化基金之间的竞争,促进基金业的良性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够发挥出优胜劣汰的功能来。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