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解惑阳光私募业绩变异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28日 01:45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壹私募网研究中心

  私募基金的大扩容,给投资者带来更多选择的同时,也带来了选择私募时的烦恼。不仅同一家公司的产品业绩差异大,甚至同一只产品的过去和现在的净值走势也大相径庭。“之前表现得很生猛,怎么我一买进就萎靡不振?”这是很多私募投资者的困惑。阳光私募为何出现“业绩变异”?是私募基金在“卖假货”,还是投资者产生的心理幻觉?

  很难踩准每波行情

  2009年9月至今,市场一直处于大幅震荡,结构性机会突出,热点切换频繁。这给不同风格类型的私募轮番表现的机会,绝大多数私募只能成为阶段性黑马,业绩表现无法持续,个别私募的短期耀眼业绩更多的源于押宝式投资。如果投资者只看其一,不看其二,盲目认购,或许就会出现“业绩变异”的情况。

  以2010年二季度为例,市场几乎形成单边下跌态势,沪深300指数大幅下挫23.39%,同期私募平均收益是-6.36%,近八成私募收益为负。然而,其中不乏黑马,甚至个别私募的业绩月月飘红。

  期间,许勇管理的东方远见1期连续3个月收益为正,累积收益高达12.59%,不但跑赢私募平均收益,更是领先大盘逾35个百分点。在媒体的挖掘下,许勇俨然成了私募明星,频频讲述着逃顶的经历。凭借那段时间的优异表现,东方远见相继成立了3只产品。不过,令人失望的是,东方远见系列产品在之后的表现大失水准,频频错失机会。截至今年3月初,新成立的3只产品依然处于亏损状态,老产品东方远见1期净值也折损不少。

  此外,2010年10月爆发的塔晶系列由于押宝成功,在享受短期的快感后,未能延续传奇,净值逐渐回落盘整。在近半年的时间里,始终未能超越前期高点。

  不仅阳光私募的短期业绩不具备参考性,长期业绩有时也失真。在过去的两年里,尚雅系列产品表现抢眼。不过,尚雅旗下产品分化严重,以2010年为例,尚雅5期收益高达44.38%,年度排名第8,但尚雅系列的平均收益仅为15.23%,多只产品收益在13%左右。今年以来,由于对下跌行情的不适应,尚雅系列产品的平均亏损高达8%以上,在老牌私募中排名倒数第一。

  扩规模致策略转型

  基金规模往往左右私募经理的管理方式,对于不同的基金规模,私募投顾的投资策略不尽相同。而投资策略的调整是一种转型,需要付出阶段性阵痛,存在一个或长或短的过渡期。

  在过渡期内,不仅私募产品的净值表现充满不确定性,而且私募经理的理念和策略也有所摇摆,这就是被投资者广为诟病的“业绩规模病”。

  事实上,对于新生的私募基金来说,转型并非坏事。一旦转型成功,则会呈现脱胎换骨的华丽转身,未来再创辉煌的几率大增。和聚投资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自2009年7月成立以来,和聚1期的走势一直独立于大盘,在去年1月份强势夺冠,引起投资者关注。和聚相继成立了4期产品,总规模由原来的不到1亿元扩充到目前的4亿元以上。

  规模的激增,迫使私募经理李泽刚不得不改变投资策略,由原来的精选个股、集中持仓,转向挖掘成长的均衡型行业配置,投资风格也由激进转向稳健成长。转型期间,和聚系列产品出现不同幅度下跌,持续时间有三四个月。但去年9月以后,和聚系列产品表现优异,涨市跟涨,跌市止跌,全系列产品净值均创出新高。

  对于该类型的“业绩变异”私募基金,其实投资者只需要多一点耐心,给私募经理多一点时间,熬得住寂寞才能够获取更大收益。

  切忌期望过高

  除了上述两种事关私募投顾的原因外,投资者期望值过高及认识的片面也会导致“业绩变异”现象的产生。

  比如,某私募曾经有过年收益50%的辉煌业绩,投资者对他在未来仍然抱有年收益50%的预期。那么,如果这只产品的最终年收益是20%,即便排名靠前,也会引起投资者的不满而发生赎回。

  此外,部分投资者没有充分认识到私募产品内部分化的现象,认为只要是一家私募基金公司的产品,业绩就该大同小异。但结果往往截然相反,这以尚雅、新价值及中国龙系列最为典型。

  因此,要想避免私募中“业绩变异”现象,不单要考察产品本身的净值表现情况,更要深入了解这只产品背后的故事。如果投资者常常拿着排行榜按图索骥选择投资产品,那么“业绩变异”的故事就会不断上演。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