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规模魔咒发作:阳光私募背负大即慢的痛苦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22日 06:38  南方都市报

  “规模是魔鬼。”这个曾经折磨过无数位基金经理的定律开始对阳光私募基金念起了魔咒。对于过去以“船小好掉头”为优势的阳光私募来说,在规模不断扩充的当下终于背上了“甜蜜的负担”。

  从已经发行了20只以上阳光私募产品的公司的统计数据来看,即便在同一个投资机构管理的产品中,业绩分化也日益明显,“大即慢”的定律开始困挠阳光私募。

  “大”的痛苦

  阳光私募规模扩军的速度没有削减,但和客户所期待的收获相比,阳光私募产品的业绩增长速度显然是慢了一些。

  统计数据显示,在拥有超过20只产品的阳光私募中,仅有发行了22只产品的淡水泉(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拥有20只产品的深圳市武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今年以来的收益率为正,而另外两家发行数量超过30只的阳光私募则有约半数或超过一半的产品今年以来收益为负。

  多产品公司旗下基金业绩分化有着一定的客观原因。“后面的几只产品很难复制前面一两只的明星状态,天时、地利、人和,每个阶段都不一样,而且投资风格也不一样。所以,很难保持持续的业绩。”昨日下午,深圳一明星阳光私募经理告诉南都记者。

  该私募经理分析说,之所以出现阳光私募不断发新品的情况,与目前单只私募普遍规模偏小,私募公司开支大有关。“私募为了摊薄开支,规模扩张后可以收取一定的管理费,与此同时,只有规模上来,收益分成才比较可观。”

  此前,私募排排网研究中心调查显示,35.42%私募希望管理的资产规模为10亿元-20亿元,20.83%希望管理的规模为20亿元-30亿元,逾56%私募希望管理的规模介于10亿元-30亿元之间。也有27.08%私募认为公司可以应付40亿元以上的规模。

  “小的时候非常灵巧,可以依靠一只股票或者一些着数博取高额收益,大了之后,这些优势就不明显了。”杨志为分析。

  而规模大了是否业绩增长就慢了?这也不是全部的原因。私募排排网高级研究员杨志为分析道,关键还是看管理人的水平问题。“在不能做对冲的背景下,如果私募基金经理没有特别明显的投资风格,和公募基金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优势。”

  “小而美”产品受青睐

  与“大而稳”、“大而不稳”的规模型私募相比,小而美的产品比较受青睐。

  “我不喜欢那些顾前不顾后的基金经理,是冲着前面的名气去的,但是,买的都是后面的产品,业绩和前面的比差了很多。”几日前,一投资者向南都记者抱怨。

  事实上,2010年收益率超过30%的20个私募产品来自17家私募公司,其中仅有两家公司管理产品超过5只,分别是理成资产和尚雅投资,而另外15家都属于小私募。

  与规模上的“多多益善”相比,私募基金的操盘手们对于自己能管理多少只产品的判断更能体现出他们真实的想法。调查显示,52.08%私募认为管理5-10只产品是最理想的状态,20.83%私募认为管理1-5只产品最易操作,认为能够应付10-20只产品规模的私募也占18.76%,没有私募希望管理30个以上的产品。64.58%私募希望单只产品理想规模是1-5亿,5000万-1亿区间的私募为18.75%。

  同时,多属于私募并不希望单只产品规模过大,普遍认为单只产品规模过大会影响操作。

  “经过综合研究,我们更倾向于推荐小而美的产品。”杨志为将“小而美”私募总结为六大特点:一、产品数量不超过5只、管理资产规模不超过5亿元;二、核心投研人员都是股东,团队稳固;三、投资理念高度统一,投资风格鲜明;四、敢于与众不同,坚持个性;五、最重业绩,控制规模;六、不爱宣传,保持淡定。

  “去年市场上,比较突出的是瑞天投资、铭远投资。”杨志为举例说。这两家公司都符合上述的标准。

  采写:南都记者 王亚宁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