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11只阳光私募净值触及清盘线 29只或提前清盘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1日 05:41  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赵学毅

  2011年以来,在市场大幅波动的背景下,提前清盘的阳光私募基金开始增多。据朝阳永续统计,今年前两个月已有7只产品清盘,包括两只非结构化私募产品属于非正常死亡;而去年全年清盘的非结构化产品共28只。即前两个月清盘的非结构化私募产品已经占去年全年总数的1/4。另据WIND资讯最新统计,截至3月10日,仍有11只阳光私募净值低于0.7元,虽然亏损30%并不一定触发清盘,但这条线是大多数阳光私募与客户彼此心知的“红线”。

  上海一私募基金人士在接受《证券日报》基金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私募基金清盘一般与净值触及清盘线有关,如果市场持续低迷,触及清盘线的私募基金还会增多;再加上今年阳光私募发行也进入寒冬,发行平台无法扩容成为目前私募遭遇发展瓶颈的主要原因。

  “三秦股王”领衔

  29只私募或提前清盘

  产品单位净值跌破止损线也会触发清盘条款。目前大部分阳光私募产品均将止损线设在7毛钱,如果连续一段时间基金净值都在7毛钱以下,就或者提前清盘,或者改变投资策略。据《证券日报》基金周刊及WIND资讯最新统计,截至3月10日,已有11只非结构化阳光私募基金净值不足7毛(面值100元的私募净值换算成1元),另有18只徘徊在清盘线附近。显然,这29只阳光私募产品均有可能提前清盘。

  号称“三秦股王”的阮杰,其执掌的鑫鹏1期截至2月18日最新披露的累计净值为35.98元(发行面值100元),成立以来累计亏损64.02%,成为目前可对比私募基金亏损幅度最大的一只产品。据观察历史业绩数据,鑫鹏1期自第一次公布净值就开始下跌,大盘下跌时超跌,反弹时岿然不动,是为数不多从未盈利的私募信托产品,也是华润信托等主要信托公司净值最低的私募产品,更是史上亏损最大的私募产品。其实,鑫鹏1期在近一年中已经稍有起色,近一年总回报为4.41%,超额回报8.33%。阮杰真正翻身需要多长时间?投资者还有多少耐心?这只私募究竟什么时候清盘?一系列问题纠缠在人们的脑海中。

  除鑫鹏1期外,中国优质1号截至3月4日最新披露累计净值为0.5097元,已经低于7毛清盘线近20个百分点。曾祥文执掌的龙票1期(最新披露的累计净值54.04元)、龙小波执掌的龙马(最新披露的累计净值54.74元)、陈湘义执掌的先锋1号(最新披露的累计净值54.04元),三只私募基金自设立以来累计亏损均超过40%。郑拓执掌的深蓝1号(最新披露的累计净值0.6563元)、冷再清执掌的塔晶老虎1期(最新披露的累计净值66.6元)等5只产品自设立以来累计亏损也均超过30%。

  《证券日报》基金周刊记者注意到,除了上述11只净值触及清盘线的私募基金外,还有冷再清执掌的塔晶狮王2号(最新披露的累计净值0.7073元)、张明利执掌的中财明利价值(最新披露的累计净值0.7741元)、李雅非执掌的红山1期、红山2期(最新披露的累计净值分别为74.96元、71.64元)等18只产品净值依然徘徊在清盘线附近。

  业绩低迷+发行受限

  私募基金开年不利

  “清盘也要看具体原因,投资者也不用过于担心。比如存续期满宣布清盘,一般而言,结构化产品大多有1至3年的存续期,极少数非结构化产品也有存续期,在存续期满后宣布终止运作,属于正常现象。”业内人士分析,但是如果是其他情况就不是特别好了。

  据《证券日报》基金周刊记者掌握的资料分析,私募基金清盘不外乎三种原因:其一,存续期满宣布清盘;其二,产品单位净值跌破止损线;其三规模过低触发清盘条款。比如龙小波管理的龙马二期,2010年11月22日被深圳深国投信托强制清盘,该私募产品不但触发了连续一年来资金规模低于2000万元的强制清盘条款,也与该基金净值缩水有关。

  “市场上也存在着少数‘潜规则’导致私募清盘。”上海一私募基金人士对记者表示,“有一些私募清盘老产品是为了发行新产品,为减小应付出的账户成本,私募公司选择将一些资金管理规模不大、收益不太理想的老产品清盘,利用老产品的证券信托账户重新发行新产品。”

  与老私募基金的清盘相对,其新产品发行也受到明显挤压。

  据WIND资讯最新统计,截至3月10日,今年以来共有56只私募基金新品诞生,与去年同期持平。但2月份仅设立12只,同比缩减5成(2010年2月份共有24只私募基金设立);截至目前,3月份未有私募新品设立,而去年同期已经设立了7只。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分析认为,近期私募基金成立数量的锐减主要可归结为市场不给力、发行渠道不给力等原因。据《证券日报》基金周刊记者观察,自去年11月份开始,大盘急转直下,三个月时间累计下跌超过15%,这令投资者悲观情绪的蔓延,对私募基金的发行造成巨大负面影响。此外,随着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不断提高、监管政策不断收紧,以及新一轮加息周期的开始,各家银行的资金压力不断加大,私募发行退居二线。更多的私募基金,因为银行不给力,不得不推迟发行日程。另外,四大国有银行已推出了阳光私募公司的“白名单”,这相当于提高了私募与银行间的合作门槛。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