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道歉风波倒逼私募理念营销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07日 01:56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本报记者 陈光

  由于市场波动,部分阳光私募产品净值出现较大损失,甚至有私募基金经理由于旗下产品跌幅过大,被迫向客户“道歉”。不少阳光私募老总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私募营销不能光顾着卖产品冲规模,客户是否认同投资理念也应加以考虑。

  理念不合惹争议

  “投资出现一些波动是正常的,我希望客户在买产品之前就能明白这一点。”上海一位知名阳光私募经理老杨告诉记者,他在产品营销时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深入细致地跟客户交流,包括投资理念、投资风格以及风险控制。

  老杨2007年从公募离开,成立了自己的私募基金公司,由于此前业绩不错加上行情给力,公司管理资金规模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扩展到10亿元以上。但2008年的大幅调整却让他尝尽苦头。

  “我是信奉价值投资的,主要投资思路是自下而上挑选股票,买入持有,中间出现波动,我也很少进行调整。”老杨说,2008年他的产品净值下跌近30%,不少投资者打电话质问原因,要求短期内采取措施。

  “系统性风险怎么可能在短期内解决,虽然我知道我挑的股票肯定没问题,但不少投资者还是要求赎回。”受到客户和信托机构的压力,老杨作出两个决定,其一是尽可能向客户解释,宣传自己的投资思路,尽最大努力挽回客户;其二则是让理念不同的客户尽快赎回。

  赎回风波之后,老杨的资金规模下滑近三分之一,但2009年市场复苏之后,净值很快抹平了此前损失,并且获得了极高收益,2008年、2009年平均获得了30%以上的年收益。

  老杨认为,资金规模增加固然好,但寻找认同理念的客户更是营销的重中之重。“我相信持有我的产品10年,能给客户带来很大的收益,但必须忍受中间可能存在的波动。”老杨说,如果总是因为短期波动解释来解释去,浪费的是投资经理的精力,也增加了客户的机会成本。

  营销应找认同者

  老杨的例子在私募里比比皆是,去年股市惨淡,不少私募业绩亏损超过10%,银行渠道便要求私募经理向客户解释。私募人士透露,业绩波动,高端客户即开始向银行施压,压力随亏损增加而加剧,银行只好将压力转向私募。

  业内人士表示,阳光私募行业刚刚起步,私募、中介机构、客户的成熟度都不够,往往是营销时喜欢讲历史辉煌业绩,却不提示风险;喜欢给客户描绘美妙前景,却不注重深入沟通。双方的利益诉求往往不一致,一旦业绩波动就容易产生矛盾。

  “比如一些投资者张口就要30%以上的年收益,但是高收益必有高风险,净值下跌10%就让他心痛不已。”老杨说,不同的投资风格有不同特点,比如稳健型的下行风险控制得好,但是不能指望一年获得超高收益;而激进型的波动比较大。交易型的短线操作比较多,而价值型基金很少做短期波段。这些都应该在营销过程中进行交流,“提前把利弊讲清楚,省得出了问题双方扯皮。”

  据了解,银行方面已经开始采取措施弥补这一缺陷,例如开设沙龙,让私募与客户见面,以及培训客户经理等,加强私募、银行与客户之间的磨合。私募经理也更加注重路演等机会,积极与高端客户进行深入的交流以增加信任。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