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募基金市场每周评述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部 王群航
一、场内基金:老封基在“价值回归”
场内基金包括封闭式基金、分级基金中的杠杆板块、分级基金中的固收板块、ETF、LOF等。本节重点关注前三类,后两类由于定价机制、交易策略、市场表现等方面的原因,暂合并在场外基金中叙述。
(一)封闭式基金
老封基的二级市场价格走势继续疲软,相对于它们以往的折价率水平来看,这种疲软其实就是在“价值回归”,即回归到它们应有的折价率水平上。上周,沪深两市封基的净值增长率分别为1.55%和1.84%,可市价的涨幅却分别只有0.51%和0.96%,受此影响,其平均折价率继续增加,分别为7.38%和9.71%,均较前周增加了将近一个百分点。
目前来看,老封基唯一可出行情的题材就是分红,不过,在去年这个收益率小年的背景下,该题材早已干瘪了很多,再加上现在这个青黄不接的时间状态,且基础市场行情也不配合,因此,价值回归就是正常现象了。
(二)杠杆板块
沪市综指重回2900点上方,且全周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该点位之上震荡,一度让很多投资者对于后市行情产生出了良好的预期,部分品种由此显示出了有望活跃的迹象,即:第一,表现在成交量方面,就是成交量的放大;第二,在走势方面,就是涨的时候会相对略多,跌的时候会相对略少。后市,若基础市场行情在调整之后重新上涨,且幅度较为可观,个别品种可能有望短期走高。不过,在这里,本专栏要再次提醒:注意杠杆机制及其相关风险。
(三)固收板块
杠杆板块的走好,常常会使得固收板块走低,这就是市场常见的跷跷板情况。上周,该情况又出现了,且在几只固收板块品种上表现的十分显著,即:全周有四根阴线。由于这里各只品种的交易价格都是市场定价,因此,在特定的基础市场行情背景之下,价格的波动是常态。对于持有者来说,这是风险;对于场外人士来说,这可能就是机会。在固收板块里,有时可以有一些较好的、低风险的中短线投资机会,不过,这需要持久的、耐心的关注。
二、场外基金:多多关注行业特色鲜明的ETF
(一)主做股票的基金
1、被动型基金
随着指数型基金数量的不断增加,具有较强行业特征的指数基金品种开始增多,给投资者带来的投资机会也日益增多。上周,在全体标准指数型基金的周平均净值增长率为2.68%的情况下,国联安上证大宗商品ETF的周净值增长率竟然高达5.6%,高出市场的平均水平一倍多,另外,市场上还有11只指基的周净值增长率介于3%至4%之间。
国联安上证大宗商品ETF的净值涨幅遥遥领先,与上周基础市场行情方面的有色金属、黑色金属、采掘等板块的涨幅领先密切相关。该基金所跟踪的大宗商品指数,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从市场表现情况来看,该基金上周的领涨表现与前几周的垫底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未来,具有这种强烈行业特色的ETF,适合具有较强选时能力、较高行业配置能力的投资者多多关注。
2、主动型基金
标准股票型、偏股型、灵活配置型这三大类主做股票的基金上周的平均净值增长率分别为2.17%、1.88%和1.78%,标准股票型基金继续领先。从具体基金的市场表现来看,周净值增长率领先的基金全部在标准股票型基金里,其中,东吴行业轮动的周净值增长率为7.34%,仿佛基础市场行情又返回到了股改时代。该基金的净值增长率速度如此之快,关键的原因在于它重配了采掘行业,占比为38.32%,较市场上常规的第一大行业――制造业还多将近15个百分点;其次,对于个别券商类股票的成功投资,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净值的快速上升。从公司层面上来看,南方、广发、信达澳银、天弘、景顺长城等,上周旗下均有一些基金取得了良好的收益。
(二)主做债券的基金
一级债基、二级债基上周取得了较好的收益,平均净值增长率分别为0.47%和0.35%。上周,博时稳定价值是全体债券型基金里绩效最为出彩的一只,A、B两类份额的周净值增长率全部超过了2%,分别为2.74%和2.68%,这样的收益率,超过了很多股票型基金。作为一只债券型基金,能够取得如此高的收益,很不容易。从公开的信息披露来看,这种绩效的获取,很可能与该基金特别重仓持有的铜陵转债有关。截至去年年末,该基金持有铜陵转债2.31亿元,占该基金资产净值的比例为22.93%,该转债上周末的收盘价为197.48元,全周上涨了18.5元,涨幅为10.34%。
货币市场基金上周的平均净值增长率为0.0633%,继续属于一个较高的平均绩效状态,不过,相对于前周,该收益率已经降低了约三分之一。鉴于货基近期的整体投资背景情况,其收益率的井喷状况将会逐渐回归平静,因此,货基的绩效将可能有继续小幅回落的空间,直至回归其正常状态。从具体基金的绩效情况来看,近期收益率高的一些品种,多为以往中长期绩效表现一般的,因此,对于一些短期绩效表现突出品种的过多宣传,广大投资者应该注意分析,审慎投资。另外,货基是流动性储备品种,且其七日年化收益率并不等同于年度绩效,因此,短期绩效根本不可以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
总体来看,由于一些基金公司对近期这种短期收益的过度宣传,可能已经引来了很多的申购,这或许是一种因小失大的行为。因为:(1)摊薄了有限的收益,对于原持有人不利;(2)降低了相关基金的2011年度绩效排名,更为可惜。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