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产业政策让股价飞 基金经理抢挖政策金矿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21日 07:20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徐国杰 黄淑慧

  2月15日,三峡水利(600116)又一次收于涨停。基金经理老杨心情颇为愉快,这只股票在短短10个交易日里上涨了85.29%,为他管理的基金贡献了丰厚的收益。

  老杨回忆说,早在去年12月时就调整了投资组合,砍掉了近一半的医药股,把减下来的份额都配到了地产和水务板块上。1月26日,老杨等来了期待中的好消息:中央一号文件锁定水利发展。当日三峡水利、钱江水利(600283)等股票联袂涨停,随后几日其他水务板块个股也都呈现高开高走态势。

  在2011年更趋复杂的市场中,对于基金经理来说,吃透政策乃至预判政策成为投资制胜的法宝。踩准政策变化的步点,或许就能转换成沉甸甸的超额收益。

  把握政策各有绝招

  “我们的独立董事在这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高管说,政策的制定者都在北京,如果能清晰掌握政策变化的背景和来龙去脉,对于投资决策非常有用。

  谈起如何把握政策脉动的经验,老杨解释说,在某一项重大政策出台前,尤其是关于整个产业的政策,事前总会有很多迹象可以跟踪研究。比如一些产业振兴计划,事前都会向业内人士征求意见。如何能和一些部委和相关上市公司保持密切沟通,基本就能把握政策出台的时间和大致的脉络走向。

  实际上,去年底在相关部委正式出台“组合拳”控制价格过快上涨之前,不少基金经理就已经“嗅到”了政策变化的气息,圈内人士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足已看出基金经理对于政策的敏感性。

  而对于如何提前挖掘政策变化的轨迹,各家基金公司各有绝招。“我们的独立董事在这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高管说,毕竟政策的制定者都在北京,如果能清晰掌握政策变化的背景和来龙去脉,对于投资决策非常有用。所以公司聘请了一位知名学者提任独立董事,通过他的人脉再进一步接触相关人士。事实上,有不少基金公司都聘请了知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各部委研究中心学者出任独立董事。

  同时,也有的基金公司会定期邀请一些重点行业的知名专家或者部委研究机构的人士来公司座谈,一方面可以答疑解惑,加深公司投研团队对于行业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机建立联系,借助他们及时获取相关政策的信息。

  除此之外,借助券商“外脑”也是基金公司“刺探”产业政策走向的一大法宝。一般来说,目前基金投资很大程度上还依靠“卖方”研究报告。券商一方面研究员人数多、耕耘深,另一方面覆盖的行业也较基金公司更全、更细,通过券商研究员打探政策变化,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这既要看基金经理同券商研究员的私人关系“够不够铁”,也要看基金公司的整体实力。通常情况下,大基金公司由于管理规模大,对券商分仓多,往往更容易获得研究员的“增值服务”。

  牛股越来越难挖

  不少基金经理指出,越来越多优质股的价值已经被发掘殆尽,市场也越来越有效,一只好股票的价值很快就被市场反映、消化,甚至不给投资人留下一点思考和决策的时间。

  实际上,挖掘政策动向其实并不是基金经理的本职工作,至少不是主要工作。之所以目前基金经理强调投资跟着政策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目前投资难度加大,挖掘牛股越来越难。而行业政策的变化通常会影响该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受益上市公司更能打开股价的想象空间。据了解,两会之前会有稀土、维C等多个行业政策出台,相关上市公司已经开始有所表现,基金经理此时采取“投资跟着政策跑”的策略,确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2011年上半年将是典型的震荡市,“快鱼”吃“慢鱼”或将成为生存法则。除了对相关产业政策的预判和把握外,一些基金在仓位控制和板块轮动上也绷紧着弦,意图跑在对手的前面。

  一位曾经做过交易员的基金经理透露,2011年的操作尤其要掌握好火候,在市场有下跌苗头时要敢于把仓位迅速调低,在反弹酝酿之时又要果断调高仓位,波段操作、适时兑现收益将是重要的投资方法。他在年初一度将仓位降到了六成略多一些,躲过大跌之后预测反弹即将展开,自春节前一周起又逐步将仓位加到了九成。长信基金副总经理、长信金利基金经理付勇也表示,从年初到现在,期间主动调整了两次仓位,也适当把握了一些行业轮动的机会,虽然效果不如精选个股明显,但也为基金业绩做出了正贡献。

  如果说跑得比别人更快是方法之一的话,通过超额收益的另一条路径恐怕就是比别人挖得更深。如果能以几只大牛股以一敌十,效果未必逊色。

  上海一位基金经理就对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自己在年初时买入了一只家电行业股票,当时股价处于一年多来的最低点,随后这只股票就一路上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涨幅超过30%。而在他买入之前的很长时间里,这只股票并不为市场所关注,甚至连卖方机构的研究报告都很少。而恰恰是在这种冷门股里,孕育着否极泰来的希望,这种机会也只留给具有独特选股思路的人。

  不过,与2010年相比,不少基金经理都感慨,2011年的选股难度越来越大,2010年只要押在小市值股票上,除非眼光特别差,基本上都能赚钱,而2011年显然没那么容易了,以新兴产业和大消费为主的公司去年被反复挖掘,而周期类公司又受到通胀等隐忧的制约。

  当然,那些善于“自下而上”的基金经理反倒庆幸身处这样的市场,认为2011年恰恰是考验真水平的时候。付勇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开年以来,长信金利业绩靠前,如果作归因分析的话,在精选个股、仓位控制、行业配置中,贡献度最大的仍是精选个股。他所采取的策略是:投资组合中大部分股票与其他基金相似,目的是“跟住对手”。另有2到3只个股和别人不一样,是自己挖掘出来的市场不曾留意的品种,这则是给基金贡献超额收益的地方。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投资总监也认为,在当下的市场中,相对于“勤割韭菜”,深挖个股更具效果,他的思路是大牛股诞生于好行业,先观察各行业的景气度,再从两、三个重点行业中挑选出几只重点个股,比如自己就非常看好TMT类的公司。

  面对选股难度的加大,各家基金公司在研究力量上也纷纷加码。交银施罗德表示,自去年以来就加强了投研队伍的建设,着重补充了TMT、医药、机械设备等行业的研究员,同时还对研究方法进行了强化,加强对个股的深度研究,增配了一些自下而上选股型的投资管理人员。深圳一位研究总监也表示,去年以来,研究员已经从10人增加到20多人,并且还在继续招聘。这也是应对行业激烈竞争的必然要求。要获得超额收益,必须跑在别人前面,调研频率和质量都要提高。

  但从某个角度看,随着近年来卖方和买方研究力量的加强,又反过来进一步强化了基金的选股难度。不少基金经理指出,越来越多优质股的价值已经被发掘殆尽,市场也越来越有效,一只好股票的价值很快就被市场反映、消化,甚至不给投资人留下一点思考和决策的时间。

  基金陷入短期化囚笼

  一位基金经理表示,他在去年年底买入了高铁板块,也颇有斩获,可是出于在震荡市中及时止盈的心态,卖早了一步,“总是想着博弈对手,一不小心就把自己博出来了”,回头想想觉得非常可惜。

  不管是快人一步、先行把握热点,还是以静制动、精选优质个股,不同的基金历来有不同的投资风格,不过在市场震荡加剧、行业竞争越发激烈的情况下,基金经理们也面临着坚守还是改变的选择。

  一些基金经理除了发挥自己惯有的优势外,也在吸纳对手们的方法,并希望将其融入自己的策略。一位素以低换手率闻名的基金经理并不讳言,自己在岁末年初做了一次地产股的波段,在去年11月份以后逐步买入,开年后逢高卖出,抓住了一次比较容易把握的交易性机会。同样,擅长择时的基金经理也在加强选股的功力。

  不过,总体而言,由于是在一个典型的震荡市中面对“做猎人还是做农民”的选择题,天平不免有向前者倾斜的趋势。既然市场复杂、不确定强,那么备足弹药打几场歼灭战,然后适时兑现收益的想法蔓延开来,而春天播种、等待秋天收获的做法似乎不再流行。

  越来越多的观察者担忧,基金投资正呈现一个趋势,即盯着数据做投资,根据每个月的经济数据来调整自己的组合,这样难免陷入短期化的囚笼。

  由于参与者行为方式的变化,市场自然也随之而变。由于大家都基于震荡市的大前提作出自己的投资决策,那么很自然地会选择赶在对手之前逢高卖出,于是又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波动。事实上,就在这波反弹推进的时候,已有基金在逐步降低仓位。

  不过,也有基金经理在反思为应对市场而作出的风格改变是否真的必要。一位基金经理表示,他在去年年底买入了高铁板块,也颇有斩获,可是出于在震荡市中及时止盈的心态,卖早了一步,“总是想着博弈对手,一不小心就把自己博出来了”,回头想想觉得非常可惜。他表示,波段操作历来是把“双刃剑”,判断对错对基金业绩影响很大,踏准了节奏可为投资业绩“锦上添花”,踏错了节奏无疑也会走向期望的反面。如果自己坚持“觉得贵了才卖出,而不是涨得快了而卖出”的基本原则,就不会是这样的结果了。

  但不管采取何种策略,展望后市,多数基金都认为,目前推动A股市场趋势性上涨的关键驱动因素依然缺失,持续震荡仍将是市场的主要特征。基金或许仍将经历一段艰难的日子。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