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空头对冲基金饮恨2010 仅跑赢基准0.2%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16日 23:30  21世纪经济报道

  曹咏

  下月初,国泰君安资产管理公司将发行国内首只对冲基金,采用股指期货来规避大盘系统性风险。不过该公司透露,这款产品不能使用杠杆,且股指期货的运用也仅限于套期保值。

  作为国内对冲基金的破冰者,该款产品即将挑战的是以震荡难测闻名的A股市场;而在过去一年,即便全球股市整体上涨了10%,但却没有匀给某些对冲基金任何赚钱机会。

  晨星(中国)研究中心日前发布报告,称被纳入统计的17类对冲基金中,仅有卖空策略对冲基金出现负收益,其对应指数在2010年下跌2.03%,为全年最差表现;但在金融危机期间,这类对冲基金一直从全球资本市场的大幅下跌中获利。

  整体来看,2010年对冲基金整体成绩尚可:晨星对冲基金1000指数全年上涨10.20%,而反映全球股指的摩根士丹利世界指数(MSCI World Index)同期涨幅为10%,前者勉强跑赢大盘。

  空头抱憾2010

  得益于2010年最后一个月全球股市的大幅回升,对冲基金业绩应声而涨。

  晨星数据统计,当月所有股票型对冲基金指数在当月均录得了4%-7%左右的升幅,其中欧洲股票型对冲基金指数的升幅最大,达到6.7%。

  值得注意的是,采用卖空策略的基金经理们抗住了股指急升带来的压力,对应指数在12月份录得5.43%升幅,这也创下此类对冲基金自2008年后的最好单月表现。

  不过,综合全年表现,晨星卖空策略对冲基金指数依然表现最差,一年来下跌2.03%,纳入统计的17项对冲基金指数中唯一的下跌品种。

  事实上,随着全球资本市场逐渐从金融危机中恢复,擅长于做空套利的对冲基金已是今非昔比。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后,卖空策略对冲基金迎来最好时光,其在10月获得了令人羡慕的9.06%的回报率,为该指数有纪录以来的最高纪录。

  与卖空者受挫相比,另一部分对冲基金却称得上“日进斗金”。统计中,晨星困境行业策略对冲基金指数在2010年累计上涨24.51%,成为表现最佳的对冲基金类别。

  据晨星介绍,此类对冲基金主要投资于存在财务困境的公司,后者可能面临破产、企业重组等多种问题,除按照通常的做多手法,购买该公司股票或债券多头头寸外,也可以购买高级债务或做空优先股。

  “和一般投资者理解有所不同的是,投资于困境行业的近半数对冲基金是持有长仓的,但这些陷入困境的企业的股票或者债券因为本身都已经非常便宜,所以市场的下跌对其影响不会很大,往往能走出自己独特的行情。”晨星分析师孙振宁解释称。

  但孙振宁预测,这一类型的对冲基金较难在2011年延续表现。“目前据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两年,多数困境企业已经恢复了元气,因此接下来的2011年,困境行业类对冲基金要想再创佳绩应该会有相当大的难度。”

  新兴市场对冲基金新年遭撤资

  经历2010年最后一月的强势复苏后,新年第一个月份,对冲基金集体“歇了口气”。

  2月16日,总部设于新加坡的对冲基金研究机构Eurekahedge公布数据,称全球对冲基金在一月份增长0.06%,不敌摩根士丹利世界指数1.87%的涨幅。

  此外,当月对冲基金行业持续第七个月吸引到资金流入,投资者净投入达到33.9亿美元。“尽管1月资金流动通常迟缓,但得益于2010年最后一季度对冲基金的出色回报,以及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好转,投资者依然对对冲基金兴趣浓厚,”上述报告表示。

  发达地区成为对冲基金经理们的福地,Eurekahedge数据显示,投资日本的对冲基金当月获得1.26%回报,表现最佳;而侧重于北美的对冲基金指数同期上涨0.67%,欧洲涨0.10%。

  相比之下,新兴市场却出现明显的资金流出迹象。

  进入2011年,以亚洲股市为首的新兴市场一片惨淡。来自Hedgefund的数据显示,金砖四国中的巴西、中国和印度,领跌一月份的新兴市场,其中HFN巴西指数下跌3.74%,HFN中国指数下跌3.46%,而HFN印度指数则下跌3.11%。

  基于上述表现,侧重于新兴市场投资的对冲基金选择获利离场。

  1月最后一周,新兴市场股票型对冲基金遭遇三年来最大规模资金流出。

  EPFR统计显示,截止2月2日的这周,投资者累计从新兴市场撤出45亿美元,为有记录以来的最大规模;相反,发达地区的股票型基金却吸引到66亿美元的净流入。“投资者继续取出过去一年从新兴市场得到的回报,而把它们转投向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市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