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基金新增仓重点转向强周期行业 依然钟情小盘股

  ⊙本报记者 周宏

  在经历了1年“结构性”行情的强化后,在去年第4季度,A股市场中的偏股基金终于开始转身。

  根据天相的统计,截至去年年末,基金新增重点终于转向强周期行业:采掘、机械设备、金属非金属、电子、信息技术位列增持前五大行业。而去年大热的批发零售、医药、食品饮料等位居基金行业减持前三。

  有色煤炭再次“得宠”

  凭借着较低的估值,有色股、煤炭股聚集的采掘业,成为去年4季度基金持仓上升最快的行业。季度末,基金持有采掘业股票856亿元,占基金净值5.01%,相比上一季度上升1个百分点。

  除此以外,机械设备仪表、金属非金属、电子、信息技术业等4个行业也是基金的新宠。当季度,基金的增仓比例从0.81至1.26个百分点不等。其中,基金增仓机械行业的市值一度达到200亿以上。季度末持股市值超过2400亿。

  而曾经颇得基金欣赏的医药生物、食品饮料等行业则在4季度末遭遇减持,这个情况和此后2011年初消费品大跌的行情发展不谋而合。

  天相统计显示,基金当季度减持最厉害的行业为批发零售,持股市值从1320亿猛跌至1019亿,减持比例超过300亿,也是当季度净值份额变化最大的行业。

  医药行业和食品饮料行业紧随其后,基金合计减持3个百分点,约500亿市值。不过,大幅减持过后,基金对医药、食品等行业的持股市值仍高于市场指数比例,仍处超配之中。

  另外,令人惊讶的是,基金对于金融和地产行业采取了分化的投资策略。4季度中,基金持有的金融保险业股份还在减少,从1518亿跌落至1386亿,其中虽然有减持因素,年末金融股大跌也难辞其咎。根据统计,基金年末持有的金融股比例跌落至8.1个百分点,为6年来的最低水平,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业内最大的机构投资者对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的忧虑。

  而地产行业在连续遭遇减持后,终于在去年4季度中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基金持有的份额悄然上升,成为当季度基金增仓的周期行业之一。

  依然钟情小盘股

  不过深入到基金重仓股的组合中,基金依然明显偏爱中小盘股。

  以最具看点的新增个股看,中小盘股依然是基金新增持仓的重点,新材料概念的东方锆业是当季基金新增规模最大的个股。4季末,6只基金合并持有该公司1700万股,占流通盘近10%。

  另外,苏宁环球亿阳信通太原重工盘江股份也在增仓前列。当季度基金持仓市值都超过5个亿,持有基金个数都达到和超过3家。而山推股份深圳惠程恒源煤电海通证券汉钟精机则在新增仓的前十名中。

  从行业角度看,基金新增的行业集中在资源品(有色、煤炭),投资品(机械、电气设备),金融、技术、地产等,而少见往日青睐的消费、医药。显然,投资风气已有所改观。

  但若以持股比例看,S仪化奥飞动漫紫鑫药业等个股则是基金,基金新增仓都超流通盘10%。石化、文化产业和医药行业的小股票,这似乎表明,对于业绩增长更有保障的中小盘基金并不舍得马上放手。

  如果把眼光转到基金在去年4季度卖光了哪些行业,那么看点又出现了。根据天相统计,截至去年4季度末,基金剔出的前十大股票分别为复星医药华海药业、天音控股、中大股份广州国光友谊股份誉衡药业四川长虹宗申动力水井坊

  其中,不乏卖方反复看好的股票如天音控股,也不乏曾经被重点关注的医药、商业、食品等个股,而往下看,诸如ST昌河等王亚伟概念股也赫然在基金剔除榜单的行列之中。

  而回到基金资产占用最多的重仓股中,则过去一段的基金投资风格更加浓郁。根据统计,基金4季报的前十大重仓股别为中国平安贵州茅台招商银行苏宁电器双汇发展伊利股份东阿阿胶中兴通讯康美药业。显示消费品占据绝对优势,而金融股的领头羊,平安和招行仍然凭借过往的历史纪录而占得最关键的位置。

  令人关注的是,一些中盘股也逐步进入基金持有的前十大行列,双汇、伊利、东阿、康美,这些公司以往都只能在前50名中徘徊,而今一举进入基金的核心持股行列,其中,基金对康美、东阿、伊利等个股的持仓都在25%至37%以上,几乎已经控盘,这些股票未来走势令人关注。

  基金当家个股风气浓

  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是,同一公司旗下基金合力重仓股票的情况再度增多,基金对于当家个股的持有在4季度中再度升温。

  2010年大放异彩的华商基金即占据了基金当家个股的前两名,其中,该公司合计持有七星电子524万股,占流通股的31.66%,合计持有闽闽东1760万股,占流通股的20.61%。

  景顺长城当季增持汇川技术517万股,成为该股上市后强劲走势的最大受益者。另外,银华及基金继续交叉持仓万邦达、上投摩根大比例增持S仪化、国泰基金重仓出击星辉车模蓝色光标、华夏基金把持东方金钰等,这些都显示,基金在重仓股中的持股数量在增加。

  总体看,基金虽然在行业配置上偏向强周期行业,但核心持仓依然“抱牢”非周期股,对于机构的思维,投资者还是要多看多观察为妙。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