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草根私募谭正标的靓丽转身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22日 10:07  中国经营报[ 微博 ]

  米娜

  在刚刚出台的2010年私募基金排名榜中,草根出身的私募基金大放光彩。

  从587个产品的整体收益情况来看,草根背景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收益率最高,为7.81%,公募背景次之,为6.9%,而券商背景的排在最后,为6.16%。世通资产的常士杉、泽熙投资的徐翔两位名不见经传的管理人捧得了冠军和榜眼,这也让众多隐藏在民间潜行的私募跃跃欲试。

  在靠业绩说话的私募队伍中,除了科班出身的来自公募基金和券商背景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更多的则是来自各行各业。由于没有靓丽的出身背景和公开的业绩记录,这些私募大都以低调不为人知的状态生存。

  事实上,民间私募一直以代理理财业务的方式存在于中国资本市场,“在各省会城市,公开的阳光私募基金只有一两家,但私下的民间私募基金却至少有十来家”,从事私募基金投资的李先生这样表示。

  草根私募阳光化

  2010年刚过,股市维权名人谭正标就在为成立自己新的私募基金而到处奔波,这个来自湖北武汉的投资客同时也是武汉开拓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他透露其旗下的正标基金所管理的资金已上亿元。“现在基本属于代理客户理财,靠的是彼此之间的信任,但今后打算通过信托发行上亿元规模的私募产品,走阳光私募的路。”谭正标表示,目前他手中代理的客户资金大都来自温州相熟的朋友,盈利按比例分成。如果获得盈利,分成比例根据市场价约三七开,即客户七成、公司三成。

  谭正标也曾在2008年遭遇重创。据谭正标透露,之前一直从事实业的他在2005年以2万多元开始股市投资,之后通过资金运作的方式进行客户代理理财业务,在2007年10月股指高峰时期,管理资金达到1500万元。但在2008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折,他代理客户操作的5000万元资金,在当年的熊市大跌中整体亏损达35%,造成负债500万元。

  在长达一年多的煎熬之后,2009年大盘的那波回弹行情让谭正标东山再起。

  “我能够翻身,是ST兰宝(000631.SZ,现在的顺发恒业)和开滦股份(600997.SH)这两只票赚了将近1000万元。”谭正标不无得意地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此后他陆续将债务还清,并开始重新获得资金的青睐。

  然而,对于草根出身的谭正标,要想发行信托产品,还有两道障碍。首先,包括他在内的公司团队成员必须都具有证券从业资格;其次,现在私募信托账户已经被中登公司暂停发行,想要发行只能采取购买信托账户的方式。

  “目前信托空账户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此前开设的多余的老账户,二是阳光私募到期清盘后闲置的账户。买一个账户至少100万元,有的要300万元。如果我发行信托产品,至少要发5000万元以上,最好是1亿元以上。否则,从成本管理角度讲不合算。”谭正标表示。

  在2008年遭遇重创的一些民间私募,经过两年的沉淀后又开始重新浮出水面。曾经在2008年遭遇重创并将公司清盘的私募基金经理吴国平,2010年成立了广东达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今年元旦一过就开始大举招兵买马。“资金已经到位,现在准备发行信托产品。”吴国平告诉记者,“公募基金的业绩不佳给了私募基金发展的空间,如今稍有名气的私募基金相比较公募基金反倒更容易吸引资金。”

  私募转型 ST股淡出

  私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在民间潜行,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投资公司中,很多民间的投资高手大都以这种方式在运作资金。最普遍的是,资金账户仍在客户手中,代理方只拥有股票操作权,客户随时可以将自己股票账户中的资金抽走。

  但这种客户资金的不稳定性也给民间私募基金带来了忧虑,“当大盘出现动荡时,客户信念发生动摇,资金随时就会被抽走,这样很不利于资金长期的布局。”谭正标告诉记者,“私下募集,存在规范的问题,客户不容易有信赖感,因此私募阳光化才是出路,将业绩公开排名才能将私募做大。”

  但也有很多民间高手并不愿意参与到排名赛中。一些民间高手认为,将私募阳光化会导致更多的管制,在仓位和建仓品种上将会受到证监会的监管。如果不缺钱,宁愿闷声发财。

  如ST类股票正是证监会监管的重点品种。对此,谭正标表示,今年他将逐步淡出ST股投资,风格转向阶段性的价值发掘。

  在此之前,谭正标曾去20多家ST股上市公司做调研,“现在的ST股值得长期持有的已经不多,今后除非在3元钱以内才会考虑其投资价值。现在小股本的ST股也不多,有也价格很高。大部分是4亿总股本的ST股。即使4元的增发价格,全流通后,总股本4亿股,大股东要增发需要净资产16亿元。既然有16亿的净资产,为何不选择IPO?”谭正标分析说。

  而自2007年新《破产法》实施后,越来越多的ST股重组提出的方案让流通股股东让渡股份。“一般,平均流通股股东要让渡25%的股份,这无疑增加了持股的成本,在今后的私募阳光化过程中,将会逐渐淡出ST股。”李先生表示。

    中国经营报微博:http://t.sina.com.cn/chinabusinessjournal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