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宝盈等3家基金管理能力垫底 博时有规模无业绩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9日 03:15  信息时报[ 微博 ]

  信息时报讯 (记者 叶静) 虽然去年新基金的发行数量多达179只,不过自2007年以来,中国基金行业就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现实,规模一直在萎缩。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整个基金行业的规模由2009年末的2.69万亿元下降至2010年末的2.52万亿元,缩水1739亿元。这与2007年高峰时期的3万亿元规模相比,明显下降。更让人感到担心的是,基金公司的业绩分化明显,部分公司的规模有“虚胖”的苗头,规模长时间维持不动,其原因是因为出现大幅度的亏损,基民不得不“被持有”。

  三基金公司规模大缩水

  与前几年前十大基金公司所占份额逐步增加不同,2010年末前十大基金公司所占份额首次出现下降,份额占比从2009年末的48.57%降至47.84%。事实上,新发基金规模赶不上存量基金的大幅缩水是行业资产缩水的主要原因。2010年新发基金资产净值为2421.50亿元,但存量资金净值缩水达4121.50亿元,且整个2010年一直处于小幅净流出的状态。

  “在储蓄存款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基金却在不断遭遇赎回,说明行业发展遇到了瓶颈。”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胡立峰说。

  这一点在小基金公司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过去一年,既造就了华商的跨越,也造就了金元比联、信达澳银等业绩同样不错的公司规模缩水。在规模缩水的3家基金公司中,金元比联总份额下降19亿份,降幅达61%;信达澳银下降21亿份,降幅为25%;浦银安盛整体规模上升1亿份,但减去新发产品募集的8亿份,规模也在下降。

  在各家基金公司“抢发”产品的背景下,小公司只能在夹缝里挣扎;而在行业整体规模下降的浪潮中,小公司更被卷上了浪尖。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规模出现了下降,但是这3家基金公司的业绩还都“对得起”持有人,浦银安盛、信达澳银、金元比联旗下基金整体均取得正收益,2010年,3家公司加权平均收益率分别为1.42%、5.12%、2.73%。

  大公司业绩差或是“虚胖”

  一些大型基金公司则有规模没业绩,形成了虚假繁荣。昨日一位基金投资者向记者抱怨:“我是2009年下半年买的基金,到现在亏损幅度超过20%,不是我不想走,只是让我现在割肉,确实舍不得。一旦等净值回到1元面值以上,我肯定立马走人。”而根据记者了解,之前也曾出现过破净2年一朝回本、一个季度基金规模缩水超过70%的纪录。

  根据好买基金发布的一则报告显示,对基金公司主动管理的开放式权益类基金业绩统计显示,华商、东吴、银河等小基金公司的权益类收益居前三。数据显示,若考虑公司旗下所有权益类基金的业绩,华商基金以27.7%的平均收益居首,随后是东吴(20.29%)、银河(16.28%)、农银汇理(14.75%)和摩根士丹利华鑫(13.17%)。不过其中鲜见大型基金的身影。主动管理的开放式权益类基金收益前十名的公司中,仅有嘉实基金和大成基金整体业绩处于最前列。而基金公司的“带头大哥”华夏基金的排名仅在第15位。

  主动管理能力垫底的3家公司分别是宝盈、中邮、国联安。前十大基金公司中,博时基金的主动管理能力让持有人感到心忧,排在倒数第八,参与统计的9只主动型股票基金的平均收益为-4.17%。

  对于主动管理的开放式权益类基金业绩排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金行业分析师表示,这是判断基金公司的整体股票投资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考量的指标涉及基金的业绩和规模,相对科学。单凭比拼规模,虽然对于基金公司收取管理费来说很重要,但对于普通投资人来讲,意义不大。目前国内的不少基金公司是在吃老本,规模虽然巨大,但其实是“内强中干”、“徒有虚表”而已。这个在QDII基金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经过3年苦苦挣扎,第一批QDII基金仍然亏损超过30%,但规模都在百亿之上,一旦出现回归面值,赎回的规模可能让基金公司难以承受。这样的“庞大”规模,不过是一种虚假的繁荣而已,没有什么值得称道。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