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1年中国私募基金调查问卷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04日 13:30  私募排排网

  私募排排网   陈伙铸

   摘要:

    75%私募对2011年乐观 50%私募认为震荡上行

    私募最高看至4500点  最低看2400点

    私募青睐新兴产业大消费  蓝筹股望估值修复

    7.45%私募认为2011年会适度紧缩

    36.96%私募认为2011年流动性维持充裕

    私募认为高通胀是2011年主题

    50%私募认为房地产调控会进一步加码

    私募认为欧债危机影响逐步消弭

  2010年是复杂的一年,经济前高后低,但仍然稳步向前,经济结构转型刻不容缓;通胀前低后高,物价飞速上涨,房价居高不下,“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等层出不穷;国外形式复杂多变,欧美经济复苏步履蹒跚,欧债危机频频爆发。在纷繁复杂的经济形势中,中国政府政策调控陷入两难,调控的“达摩斯之剑”时刻悬在市场的上空,左右着市场情绪。

  回到A股市场,2010年的A股表现令人失望,沪指全年下跌14.31%,位居全球市场倒数第三;深成指全年下跌9.06%;沪深300指数全年下跌12.51%。但市场也有亮眼的地方,中小板指数年涨幅21.26%;创业板指数7个月累计涨幅13.77%。同时,新兴产业、医药和消费等板块的亮眼表现,广发证券、广晟有色、莱宝高科东方园林包钢稀土等牛股一骑绝尘,充分说明了市场的结构性机会明显。

  2010年,又是私募延续了2009年辉煌战绩的一年,也是私募基金大阔步发展的一年。据私募排排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全年逾80%私募产品取得正收益,大幅跑赢公募和大盘,截至11月底,今年收益率超过50%的私募产品达9只,超过40%收益率的私募产品达17%,18%私募收益率超过20%,近两年收益超过200%的产品高达3只,超过100%更是达到了45只。

  这是一个辉煌的战绩,出色的成绩也造就了私募行业的大发展,私募产品发行出现了井喷现象,2010年全年发行的非结构化信托产品高达299只,这也说明了私募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同时,私募群体的大幅扩张也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私募被纳为新股询价对象,《基金法》的修改也将明确私募的法律地位。

  2010年已经过去,2011年即将到来,“十二五”规划元年面临的复杂形势并不亚于2010年,那么,2010年表现出色的私募基金对2011年的市场持何种态度?看好哪些板块的投资机会?对政策面、资金面如何判断?如何看待房价、通胀的演变?对尚未涉足的股指期货持什么态度?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私募排排网研究中心对全国68家私募基金公司进行调查。

  75%私募对2011年乐观 50%私募认为震荡上行

  2010年A股主板表现惨淡,“熊居”全球市场前列,但中小板和创业板表现抢眼,结构机会明显。对于2011年,私募又持什么态度呢?

  据私募排排网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75%私募对2011年的A股市场持乐观态度,23%私募持中性态度,仅有2%的私募对2011年的市场悲观(如图一)。

图一:图一:

  对2011年乐观的私募表示,2011年中国的经济增速虽然会略有下降,但并不悲观,上市公司25%左右的增速足够支撑市场的走强;通胀水平在达到11月的高点后会开始向下,通胀水平并没有市场预期严重,通胀也会在政府可控制的范围内;政策面虽会适度收紧,但“十二五”规划元年会不断出台刺激政策,结构性的机会明显;资金面上,中国市场不会缺钱,只要有赚钱预期,资金就会充裕;同时,金融、地产的低估值使市场下跌空间不大,目前市场处于底部区域。

  对市场悲观的私募主要认为通胀会不断超预期,市场进入加息周期,紧缩政策使得市场机会缺乏,同时,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增速会出现下降,紧缩政策加上基本面的走弱,2011年的市场略显悲观。

  持中性态度私募认为经济转型期间,通胀会维持在高位,调控政策会随时出台,但由于目前市场处于低估值状态,市场下跌空间不大,市场维持震荡可能性极大。

  私募对2011年市场偏乐观,也反映在他们对2011年行情走势的研判上。据私募排排网研究中心调查显示,50%私募认为市场将震荡上行,33%私募认为市场会先抑后扬,这和目前的通胀水平和调控预期相关,在通胀水平得到控制后,市场有可能会出现阶段性的系统性机会(如图二)。

图二:图二:

  13%私募认为市场会先扬后抑,春节前由于政府的政策已经明朗化,短期内再加息的可能性不大,低估值的状态下走出一波反弹行情的可能性大,但随着经济的运行,会爆发出新的问题,通胀水平也会出现反复,市场会再度下行。而认为市场会震荡下行的私募仅为4%,也对应了少数私募对2011年市场悲观的结果。

  私募最高看至4500点 

  最低看2400点

  私募对2011年市场乐观,那么,他们认为2011年市场会位于何区间运行呢?

  据私募排排网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对2011年市场,私募最高看至4500点,最低看2400点(如图三)。

图三:图三:

  如图三所示,46.67%私募认为市场会位于2600—3500区间运行,震荡攀升,结构性机会明显。24.44%认为2011年市场的运行区间是2800—3800,对市场相对乐观。17.78%私募对市场比较乐观,认为市场会走高至4200点,低位为2700点。更有2.22%私募看高至4500点,而看跌至2400点的悲观私募也有8.89%。

  私募对2011年的市场莫衷一是,但整体而言较为乐观,大多私募期待“十二五”规划元年会带来更多的机会。

  私募青睐新兴产业大消费  蓝筹股望估值修复

  2010年,私募大幅跑赢公募和大盘,精选个股的能力是他们取胜之道之一,他们所看好的新兴产业、医药和消费表现抢眼,牛股黑马频出,让他们的业绩独立于市场潮头之上。那么,2011年,哪些板块是私募眼中的“香饽饽”呢?

  据私募排排网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新兴产业和消费仍然最受私募青睐,而医药股则明显受到私募的抛弃,68.18%私募看好新兴产业,59.09%私募看好消费,仅18.18%私募看好医药(如图四)。

  2011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一年,新兴产业七大行业已经被明确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行业,其他,高端装备制造、高铁、节能环保和信息技术等最受关注。消费被提到投资、出口之前,成为了“三驾马车”之首,国人财富的增加,消费能力不断增强,消费的前景广阔。医药股在2009年和2010年的表现非常强势,一直是私募重点配置的行业,但私募对医药股在2011年的表现持怀疑的态度,虽然仍被看好,但关注度明显下降,估值过高是被减持的最大原因。

图四:图四:

  蓝筹股目前估值明显偏低,得到了38.64%私募的推荐,他们认为金融、地产等已经跌无可跌,存在估值修复和阶段性的机会,周期性产业有会有轮动性的机会存在。通胀是未来绕不开的话题,11.36%看好抗通胀题材股票。同时,被私募看好的行业还有机械、高科技、军工、重组概念、资源、区域等,而年报中高增长的企业更是部分私募目前追逐的热点。

  7.45%私募认为2011年会适度紧缩

  2010年,我国政策整体宽松,信贷过于宽松,基础货币大量投放,使得市场资金泛滥,推高了通胀水平,致使政府年末不得不采取调控措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也确定为2011年的基调。那么,私募认为2011年我国的政策面会如何呢?

  据私募排排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57.45%私募认为2011年我国政策会维持适度紧缩的局面,呼应政府的政策基调,6.38%私募认为政策会紧缩,不容乐观,市场进入加息周期,加息、存款准备金率等调控手段会不断使用(如图五)。

图五:图五:

  27.66%私募对2011年我国政策持较为乐观的态度,认为政策会适度宽松,经济转型期间的不确定性会促使政府维持适度宽松的政策基调,同时,为扶持和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会不断有相关政策出台,对冲部分紧缩政策。但没有私募认为2011年我国政策会是宽松局面。8.51%私募持不确定态度。总体而言,私募对未来的政策面较为谨慎。

  36.96%私募认为2011年流动性维持充裕

  2010年我国流动性泛滥,大量投放的货币推高了我国的通胀水平,致使政府开始回收流动性,那么,2011年,我国市场资金面情况会如何?

  据私募排排网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私募对2011年市场资金面的情况分歧较大,认为流动性充裕和流动性紧缩的私募旗鼓相当(如图六)。

图六图六

  36.96%私募认为2011年市场的流动性会维持充裕,信贷规模会略有减少,但4万亿投资的后续资金要求信贷维持相当规模,同时,市场不会缺钱,缺的只是赚钱预期,只要市场好转,资金自然会流入市场。28.26%私募认为2011年市场流动性会紧缩,通胀的高企,使得政府紧缩政策会不断出台,流动性会不断被收紧。

  私募认为高通胀是2011年主题

  2010年,通胀绝对是最牵动国人神经的词汇,“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等全新词汇一次又一次的挑战着国人的承受能力,使得政府不得不出台措施来压制通胀的进一步攀升,甚至动用行政手段对物价进行干预。2011年,我国的通胀会如何演绎呢?

  据私募排排网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私募对2011年我国的通胀水平较为悲观,绝大多数认为通胀水平会维持在高位运行,没有私募认为通胀水平会在3%之下(如图七)。

图六:图七:

  63.83%私募认为2011年通胀会维持在4%--5%的水平,长期维持高位运行。21.28%私募认为通胀水平会高达5%--6%,更有2.12%私募将通胀看高至6%--7%。仅有12.77%私募认为通胀会处于3%--4%水平,但这也超过了通胀的警戒线。

  2011年,我国高通胀是私募的一致观点,政府的调控手段会不断出台,左右市场的走势。但部分私募也相信,我国政府有能力控制通胀的进一步恶化,使得通胀处于可以忍受的程度。

  50%私募认为房地产调控会进一步加码

  2010年,是政府调控和地产商博弈的一年,房地产市场风起云涌,4月17日,“国十条”的出台致使市场出现暴跌,但房价仍然居高不下,限购令、暂停第三套房贷、打击捂盘囤地等措施陆续出台,房价却依然坚挺,甚至再度出现楼王频现、量价齐升的现象。2011年,我国房地产调控会何去何从?

  据私募排排网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50%私募认为我国房地产调控会进一步加码,政府对房地产调控的决心非常坚定,但房价居高不下的现实会使得调控政策不断加码。26.09%私募认为房地产调控不会进一步加码,23.91%私募持不确定态度(如图八)。

图八:图八:

  回到资本市场,私募普遍认为房地产板块目前估值偏低,已经跌无可跌,不排除出现阶段性机会,但调控预期还是非常明显,房地产板块会存在不确定性,同时,商业地产受调控影响小,未来的机会比较明显。

  私募认为欧债危机影响逐步消弭

  2010年,欧债危机不断爆发,希腊、爱尔兰等国相续出现问题,短期影响着市场的走势, 而作为欧洲第五大经济体的西班牙,也存在债务风险。2011年,欧债危机还会进一步蔓延?

  据私募排排网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38.3%私募对欧债危机持乐观态度,认为欧债危机不会进一步蔓延,它只是金融风暴的后续表现,随着欧美经济的复苏,危机会逐步消失。17.02%私募认为欧债危机会进一步蔓延,欧洲经济体的问题会不断困扰市场的表现(如图九)。

图九:图九:

  虽然部分私募认为欧债危机会进一步蔓延,但大多数的私募对欧债危机的影响比较乐观,他们认为欧债危机只是2008年金融风暴的余波,会间断爆发,但影响会逐步减小,如希腊、爱尔兰的影响是在递减的。欧美经济的复苏非常明显,经济的恢复会使得原先存在的债务危机消失。同时,它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也不明显,仅仅是短期的影响,不用过于在意。

  私募憧憬参与股指期货  储备人才做准备

  2010年4月16日,股指期货正式交易,中国进入对冲时代。大半年时间,股指期货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成交量和参与人员都超出预期,公募基金获得套期保值条码、券商也试水股指期货,而作为股指期货可能最大的参与群体私募却迟迟无法参与。私募排排网研究中心对我国私募基金对参与股指期货的意愿和准备工作进行了调查。

  据私募排排网研究中心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8.09%私募有投资股指期货的经验,31.91%私募没有相关经验(如图十)。说明我国私募为参与股指期货已经做好了积极的准备,正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图十:图十:

  股指期货和股票市场存在巨大的不一致性,需求的人才也就存在不一样,那么,中国私募基金公司是否储备了相关的股指期货人才呢?

  据私募排排网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82.22%私募基金公司已经有股指期货相关的人才储备,私募基金已经提前为参与股指期货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而17.78%私募基金公司则没有相关的人才储备,部分私募没有参与的意愿(如图十一)。

图十一:图十一:

  和股指期货相关的市场有商品期货、外汇期货、债券期货等,那么,我国私募基金公司储备的股指期货人才中,他们的背景如何呢?

  据私募排排网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58.33%私募公司股指期货人才来自商品期货,8.33%来自外汇期货,16.67%有实际的股指期货操作经验,2.78%人才具有海外背景,13.89%是其他背景,而没有相关人员来自债券期货市场(如图十二)。

图十二:图十二:

  参与股指期货的目的无外乎套期保值来对冲风险,套利和投机,那么,我国私募基金参与股指期货的目的何在呢?

  据私募排排网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93.18%私募参与股指期货的目的是为了对冲风险,保障绝对收益。仅有2.27%私募是怀着投资的目的来参与股指期货,期望获得额外的超高收益(如图十三)。

图十三:图十三:

  由于目前私募无法以信托的形式参与股指期货交易,多以单账户形式参与,那么,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私募会否愿意通过信托的形式来参与股指期货交易呢?

  据私募排排网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80.43%私募愿意以信托形式参与股指期货,6.52%不愿意通过信托形式参与,13.05%私募需要看具体情况而定(如图十四)。

图十四:图十四:

  部分私募涉足香港市场  中国概念股成首选

  我国已经有部分私募试水海外市场,在海外发行对冲基金,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私募排排网特意针对我国私募对参与香港市场的意愿进行调查。

  据私募排排网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我国私募基金有38.3%投资香港市场,61.7%私募没有参与香港市场的投资(如图十五)。从这一数据看,我国私募并没有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对海外市场还是存在巨大的兴趣和参与感。

图十五:图十五:

  我国部分私募已经涉足香港市场的投资,那么,他们是否有意愿在香港发行对冲基金进行投资呢?

  据私募排排网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我国31.82%私募有计划是香港发行对冲基金,68.18%私募没有计划于海外发行对冲基金(如图十六)。海外市场具有其独特的吸引力,发行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扩大公司的收益,走向国际,是我国私募的未来之路。

图十六:图十六:

  我国私募对海外市场尚处于不熟悉和摸索的阶段,那么,如果我国私募到香港发行对冲基金主要顾虑哪些问题呢?

  据私募排排网研究中心调查显示,50%私募顾虑到香港发行对冲基金的手续会相当繁琐,37.5%私募认为海外资金的募集比较困难,34.38%私募认为到香港发行的差距较大成本过高,监管方面的顾虑则较少(如图十七)。

图十七:图十七:

  香港是国际金融市场,交易品种繁多,那么,中国私募基金到香港发行对冲基金,拟投资的标的选择是什么呢?

  据私募排排网研究中心调查显示,86.67%私募拟投资中国概念股,对中国企业的了解和优秀标的的选择性,是中国私募具有的优势。43.33%私募希望参与股指期货交易,50%私募想投资其他股票,13.33%私募欲试水香港的权证市场(如图十八)。

图十八:图十八:

  中国私募基金近两年蓬勃发展,业绩得到市场肯定,产品快速扩张,银行、券商、监管层都开始对私募行业刮目相看,私募行业的前景一片大好。但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中国私募基金也面临了一些问题困扰。

  《基金法》修改是2010年资本市场的大事,私募基金也可能被纳为监管,地位有望得到法律的认可。那么,私募基金是否愿意被纳入法律监管范围呢?

  91.11%私募认为阳光私募要纳入法律监管范围

  据私募排排网研究中心调查显示,91.11%私募认为阳光私募要纳入法律监管范围,认为阳光私募需要得到法律的认可,而被纳入法律监管能否使私募基金更加健康快速的发展。仅有8.89%私募认为监管层不应该对私募进行监管,认为监管会使私募失去原有的灵活性和隐蔽性,私募被“公募化”并不利于私募行业的发展(如图十九)。

图十九:图十九:

  阳光私募基金不满意政府政策支持力度

  由于经济发展的程度不一致,理财观念存在巨大差距,不同地区对私募基金的扶持力度不一样,那么,中国私募基金认为地方政府对阳光私募的政策支持力度如何呢?

  据私募排排网研究中心调查显示,51.12%私募认为地方政府对阳光私募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44.44%私募认为一般,仅有4.44%私募认为地方政府很支持阳光私募的发展(如图二十)。由此可见,私募基金对政府的支持力度并不满意,认为目前的环境并不支持私募行业的快速发展。

图二十:图二十:

  有限合伙制私募发展前景乐观

  有限合伙制私募是海外的主流模式,中国也开始出现有限合伙制私募,但由于存在各种原因,我国的有限合伙制私募发展并不顺利,仍属于襁褓阶段。那么,私募如何看待有限合伙制私募的发展前景呢?

  据私募排排网研究中心调查显示,46.67%私募对有限合伙制私募持肯定态度,认为其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24.44%私募认为有限合伙制不会是私募的主流,没有私募否认有限合伙制私募的发展前景(如图二十一)。

图二十一:图二十一:

  停开信托证券账户对53.33%私募造成影响

  2009年7月,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暂停信托公司新开设证券账户,至今,重启开户仍遥遥无期。虽然2010年私募产品发行创了历史新高,但由于现存的老账户日益稀少,信托账户的叫价越来越高,发行产品的成本越来越高。那么,停开信托证券账户对私募基金公司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呢?

  据私募排排网研究中心调查显示,53.33%私募表示停开信托证券账户对他们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对公司规模的扩大有比较大的限制。40%私募则表示停开信托证券账户对其影响不大,更有6.67%私募表示停开信托证券账户对公司没有造成任何影响,公司的发展一如既往(如图二十二)。

图二十二图二十二

  私募的发展在于自身的业绩,业绩好的私募会得到市场和客户的认可与追捧,业绩是立身之本也是扩张之源。但随着停开信托证券账户的持续,老账户的日益稀缺,影响会逐步加大,并不利于私募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89.13%私募依赖银行渠道

图二十二

  2009年和2010年阳光私募风光无限,超群的业绩得到了市场的一致认可,也得到了银行的青睐,私募产品逐渐成为银行叫卖的热销产品。与此相对的,由于银行销售渠道的天然巨大优势,银行也成为了私募的首选渠道,重阳二期的15亿,孙建冬募集18亿等记录都是在银行的帮助下创造的。

  据私募排排网研究中心调查显示,89.13%私募认为银行渠道在募集资金方面有巨大的作用,银行渠道是他们发行产品的最主要渠道。8.7%私募对银行渠道持无所谓态度,仅有2.17%私募认为银行渠道在他们募集资金中所起的作用并不重要。

  随着私募基金的进一步发展,和外界的合作是一个必然的过程,银行具有大量优质客户,天然的优势会让其成为私募的首选渠道。而私募,在银行的帮助下会更加快速发展,茁壮成长。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