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QDII赎回危机频现 投资者落袋为安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30日 06:17  时代周报[ 微博 ]

  本报记者 梅岭 实习生 韩祯 发自广州

  对于国内出现仅3年“稚龄”的QDII而言,在遭遇了金融危机高点买入的巨大重创后,在逐步回归轨道甚至超出同期A股行情之时,却陷入了怪圈之中。在2010年国内QDII市场新增成员超过过往总和、基金选择不再如此前一般风险集中、大部分取得正收益的情况下,新老QDII却共同面对共计50亿份的基金赎回总份额。被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越增长、市场净赎回越多”。

  QDII2010年翻身仗

  2010年,对于饱受金融危机“打压”两年的全球资本市场而言,无疑是一“V”型回转之年。在这一年中,除欧洲部分国家股市跌幅较大外,全球市场跌幅较小,其中,美股道琼斯指数、英国股市、恒生股市均出现10%左右涨幅。

  在新兴市场印尼、阿根廷、泰国则分别以44.35%、41.74%、40.97%涨幅位列全球股指前三位。对于致力于投资海外市场,分散国内A股风险的QDII而言,业绩表现也随着各国股指的强劲走势而水涨船高。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3日,国内QDII基金数共计31只,其中14只为 2010年新成立产品,此外仍有4只基金正处于筹备期内。另据基金行业咨询机构Z-BENAdvisors的最新报告预计,到2011年底QDII基金数量有望超过60只。

  在2010年新增QDII成员数已超过历年发行总和的同时,截至目前2010年新成立的14只基金中有11只取得正收益,占比79%。其中3月份成立的招商全球资源自成立以来净值增长达11.2%,而汇添富亚澳精选及国投瑞银新兴市场的净值上涨幅度同样超过8%。目前新增QDII成员中仅有1只出现了0.11%的小幅下跌。而据WINDS统计,截至2010年12月6日,国内22只净值可靠的QDII基金中,72.73%业绩为正。有5只QDII季度收益率超过10%。上投亚太优势收益率则一度冲上18.02%高位。

  统计显示:在2010年前11个月,收益率最高的QDII收益率高达83.6%,远超国内大部分A股市场。有9只QDII基金平均净值增长达55.75%。而曾经历过金融危机的首批QDII基金中,也有三分之一回归单位净值1元以上。

  另据统计,在199款QDII理财产品中,2009年年末净值过1元的仅有60款,而截至2010年12月中旬,这一数字增长至109款。仅有11 款理财产品净值出现下降,占比仅为6%。其中涨幅超过30%的理财产品共计12款,涨幅在20%-30%的产品共36款,而身处10%~20%涨幅间的则多达59款产品。“国内投资者比较保守,但未来肯定是好的,如果将来想自己发展起来,就需要业绩做好,然后让投资者认可,这是最主要的,业绩好了,普通投资者就认可你的产品,也就打开了市场”。 金元证券分析师黄宜中对时代周报记者称。

  50亿份额的赎回危机

  然而,这一适用于所有市场的规律在QDII这里,却碰了一个自2009年开始的大钉子。根据2010年基金三季度报表显示:QDII整体遭遇了集体赎回,其中表现良好的2010年新基金中7只遭遇集体赎回,成为重灾区。而被誉为交接的二代QDII也难逃厄运,在2010年三季报中4只遭遇净赎回。

  数据显示:2010年三季度国内QDII基金总份额则减少近50亿份,赎回率近50%,其中净赎回率最高达84.8%,最低的则为8.7%。成为不折不扣的基金赎回大户。若论2010基金赎回中最悲剧的基金,则为2010年6月20日新成立的国投瑞银新兴市场精选股票,这家新基金在成立几个月后规模从4.43亿份缩水至0.67亿份,缩水了84.81%,成为目前基金市场上赎回率最高的,同时也成为目前唯一一只规模不足1亿元的QDII。而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数据,除了国投瑞银新兴市场,三季度还有三只赎回率超50%的基金,分别是博时长盛环球景气行业基金、汇添富亚澳精选、大中华亚太精选,均为 2010年上半年新发行的“二代”QDII产品,赎回率分别为80.62%、68.13%和58.89%。

  2010年上半年,上证综合指数遭遇大幅下跌26.82%困境,国内基金净值出现普遍亏损近4400亿元的窘境之时,嘉实主题却“逆市而行”以6.34%的净值增长率成为上半年全球市场唯一获得正回报的偏股型基金。

  三季度,这位上半年基金明星却意外“落马”,出现了13.6%的净赎回。其外,头顶华夏基金金字招牌的华夏上证50规模从2010年二季度的116 亿份缩至112.9亿份。而2010年年初成立的易方达亚洲股票份额也从成立之初的5.92亿份下降至2.77亿份,缩水近50%。

  然而,高比例的净赎回率并非QDII表现欠佳所致,如上述言及的三家净赎回率 80%以上的QDII基金,博时长盛环球景气行业基金、汇添富亚澳精选、大中华亚太精选,截止2010年12月16日,这3只基金自成立以来收益分别为 7.1%、9.7%、2.7%。业绩尚属可圈可点。

  另据WINDS统计:从2010年三季度净赎回率来看,老一批QDII基金净赎回率最高为海富通海外精选的11.34%,最低的只有2.04%。而 2010年以来发行的次新QDII基金除了招商全球资源的8.73%净赎回率而外,其余的净赎回率均在10%以上。而这种收益为正却遭遇大幅净赎回的现象,在2009年也早已出现。当老一批QDII遭遇了2007年出海马失前蹄,高位买入惨遭大幅亏损后,2009年年末总资产达到735.94亿元新高。在基金公司终于迎来扬眉吐气的时候,整体赎回份额36.58亿份却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QDII为何频陷怪圈?

  市场较同期表现良好却出现大量赎回,同时,次级新基金的赎回比例也高于此前经历危机的老QDII,这些市场反应成为QDII最令人难懂的部分。

  “QDII投资者对产品的长久表现缺乏一定的信心,因为第一批QDII的名声不太好,长期被套,第二批QDII没有被套,有的还挣了钱,很多投资者就抱着落地为安的心态。亏钱的那些QDII赎回的比较少,赚钱的赎回反而多。这就是一种误区,是一种不理性的投资行为”。德圣基金首席分析师江赛春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

  同时江赛春还对时代周报记者指出:“QDII类似这种‘短期化’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是在为早期的误导买单,早期投资者是亏了大钱,现在整个行业都还是存量资产。2010年的规模都比较小,亏损的大都还是第一批QDII。因此投资者没有太大的信心,投资者短期化了,基金公司也得短期化”。

  所有QDII的参与者,无论是产品经理还是普通投资者,都不会忘记2007-2008年的成就与惨淡。在轰轰烈烈开启了境外投资通道后,首批 QDII均在高位进入,随即遇到金融危机,一片狼藉。而截至2010年11月26日,首批成立的9只QDII仅有三分之一面值在1元以上,获得正收益,其他的仍然处于套牢阶段。截至2010年三季度,国内7类基金类别净值增长率在经历了上半年的低迷后均回到正数。但同期QDII净值增长率均低于其他6类别,仅为10.86%。

  对此,全景基金品牌研究中心研究指出:“总体来看,QDII‘合格率’极低,基金公司契约上自定的‘合格线’都未能战胜,更遑论什么专家理财!” “我国的QDII基本上没有用到衍生工具,也没有用到国外复杂的衍生工具来做避险,所以到目前为止,我觉得QDII在整体的水平上还需要进行一些提升,多用一些避险的工具”。 华龙证券分析师关业文对时代周报记者称。

  此外,在此前饱受争议的QDII投资风险集中性问题如今也未能得到解决:据2010年基金三季报显示,9只老QDII平均投资于香港市场的比重仍在50%左右,基金布局重地仍集中在金融保险行业,在前三个季度中占比分别达24.48%、21.33%、18.82%。

  “现在要做的除了信心的重建,还有市场的更新换代,老一批基金公司投资心态还是转不过来,这需要一些更新循环。这是一个过程,投资者之所以赎回是对你的长期表现没有信心。市场的心态是没法改变的,所以基金公司只能把业绩做得稳定和持续”。江赛春对时代周报记者总结。

  年底再送红包 华夏回报分红43次

  华夏基金日前发布公告,旗下华夏回报基金实施第43次分红,每10份基金分红0.275元,权益登记日、除息日为2011年1月5日,派现日为1月 6日。华夏回报基金上次分红是在2010年11月17日,距本次分红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从分红次数来看,有“分红王”之称的华夏回报基金成立七年来分红次数多达43次,是市场中分红次数最多的产品之一,包括本次分红在内单位基金累计分红达2.0847元。

  作为混合型基金中少有的“追求绝对收益”的基金产品,华夏回报基金自2003年9月成立以来一直保持稳定的收益水平,根据Wind统计,截至 2010年12月24日该基金单位累计基金净值为3.476元,基金净值已经超越2007年上证指数最高点位的当日净值。华夏回报基金成立以来总回报率高达485.02%,给持有人带来持续良好的投资回报,因业绩持续表现出色,更获得晨星三年期、五年期“双五星”评级。华夏基金始终坚持为投资人切实创造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并将回报投资人落到实处:仅过去一年里,华夏基金为基金持有人现金分红高达270多亿元,公司成立十二年来累计为基金持有人现金分红超过了700亿元。

  (陆玲)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