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1年基金业六大猜想 二次整肃后会否再次破茧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26日 14:50  每日经济新闻[ 微博 ]

  每经记者 支玉香 徐皓

  2010年基金业无法回避的一件大事无疑是监管部门目前正在调查的多起基金经理参与内幕交易事件。在基金业迎来发展的第13个年头之前,这是继2000年掀起轩然大波的“基金黑幕”被曝光10年后,第二次大规模“扫黑”行动,只是这一次,矛头更多地指向从业人员个人。

  由于此次涉案人员包括了李旭利、郑拓等业内明星基金经理,业内人士认为,这对基金业带来的影响将是巨大而深远的。

  二次整肃 “青年”基金业必须迈过的坎

  每经记者 徐皓

  在二次整肃的背景下,正值本命年的“青年”基金业需要迈过哪些坎?

  力查内幕

  在中国资本市场20周年之际,直指股市最大机构投资者基金的一系列监管行动可以被看成肃清“内幕交易”行为的坚决姿态。

  在此背景下,此前主要以瞄准上市公司居多的内幕交易行为查处也开始将目光转向证券市场其他主体。基金业从业人员,无疑成为其中重要一环。

  严打之下,今年9月对检查中查处到违规的基金经理进行了严厉处罚,涂强、刘海受到行政处罚并被市场禁入,韩刚也成为第一例涉嫌违反“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被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

  此外,被查出有漏洞的基金公司也被监管层逐一点名要求整改,并在今年10月下发《基金监督管理措施例举对照表》,该对照表详细列举了79种基金公司日常经营业务中可能涉及的违规行为以及相应的处罚措施。

  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多次喊话,强调基金业坚决不能触犯“老鼠仓”、非公平交易、利益输送3条底线。

  信用危机

  尽管李旭利、郑拓等人涉嫌内幕交易的案件尚未公告调查结果,但有消息称,李旭利或将面临行政处罚。

  据媒体报道,除了原重阳投资合伙人李旭利之外,上海好望角股权管理公司总经理郑拓也被卷入内幕交易的调查中,两人此前同为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基金经理,曾分别任投资部总监和副总监。

  据《机构投资》引用接近监管部门人士的话,“针对李旭利和郑拓的调查为涉嫌老鼠仓,情节比较严重,”并称,“调查取证并没有遭遇太大困难,监管部门很短的时间就把情况了解清楚了。”

  除了“公转私”的李、郑二人,沪上还有公募基金经理在证监局的例行检查中,被“查出问题”。记者了解到的信息显示,除了原国海富兰克林基金经理黄林,上海某合资基金公司基金经理也被查出违规行为。目前上海证监局尚未对此事件进行说明和定性。

  不管事件最后处理结果如何,去年以来多位基金经理违规落马已经给基金业的诚信度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这给以“信托精神”为本的基金公司带来的商誉损伤是短期内难以修复的。

  制度重塑

  有基金公司人士表示,这一轮大范围的清查行动,不仅对持有人的信心造成影响,对从业者的心理也带来很大震动。投研人员的“束缚感”更强烈了,“现在不敢谈股票,即便出去(跳槽)了也不敢谈了”;“公募管得严,如今去私募也不轻松。”

  如何疏堵结合,成为政策制定者以及基金公司管理者思考的问题。

  据悉,正在进行的基金法修订中,明确规定有关基金从业人员的信用、诚实、谨慎、勤勉的义务以及违反相关义务的法律责任,进一步强化基金投资者的保护力量。

  证监会等有关部门也在酝酿基金制度改革方案,将逐步在三方面(即发行制度转向注册制,组织形式引入公司制,建立基金经理人评价体系等)取得突破。

  另外,基金业协会也已在筹备中,倡导基金业的自律管理工作。

  与此同时,基金业人士认为,可以借鉴海外经验,对从业人员炒股适当放开,在履行一定程序和遵守规则的情况下,对自己的财富进行投资管理。

  提升话语权 基金业协会加紧筹建

  每经记者 支玉香

  历经12年发展,基金业如今已成为拥有62家基金公司的 “豪门家族”,这个家族手握3万亿元资产,成为整个市场上不容忽视的力量。记者了解到,中国基金业协会正在筹建,欲意提高基金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话语权。

  加紧筹协会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接近证监会的人士处了解到,中国基金业协会在紧张有序地筹备之中。

  今年下半年,证监会基金监管部门发生人事变动,这被业内人士解读是为基金业协会的筹建做铺垫。与此同时,知情人士认为,此前担任基金部主任的孙杰或将担任基金业协会的负责人。

  目前仍在筹备的中国基金业协会将是根据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设立的全国基金行业自律性组织,为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法人。当前,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尚没有自己独立的自律组织,而是统一纳入中国证券业协会的自律管理体系中。

  基金行业发展到2001年,中国证券业协会基金公会成立。时隔一年,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投资基金业委员会成立,将之前的基金公会取而代之。

  “重拾”话语权

  曾几何时,基金在A股市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历史数据显示,2007年基金持股市值占同期A股流通总市值的28%,整个公募行业在市场上一呼百应。而如今,基金话语权旁落、地位边缘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截至今年10月底,基金的持股市值18957亿元,占沪深两市流通A股市值的10.61%。随着大小非解禁,基金持股市值从之前占据近三成到今天的1/10,其影响力势必也会随之降低。

  除基金地位下降外,基金界暴露出不少行业问题,如“老鼠仓”违规、投研人员频繁跳槽等,这些已被投资者诟病已久。虽然基金业目前有着类似的自律机构,但是拥有一个独立的行业自律组织,用于加强整个行业的自律,规范基金从业人员的执业行为似已迫不及待。

  摘帽“证券”投资基金法呼之欲出

  每经记者 徐皓

  基金法的修订已进入读秒阶段。

  历经两年反复调研修订的新法完成了10年前基金法制定时未竟的事业。据悉,新法将把《证券投资基金法》中“证券”二字拿掉,将新法调整的范围从证券投资基金扩大到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实现综合立法的“投资基金法”。

  调整范围扩大

  基金法起草组组长吴晓灵日前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目前的修改草案已具备向有关部门和地方征求意见的基础,在履行程序后,很快会进入广泛征求意见阶段。

  基金业内人士表示对新法颇感振奋:“在原法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基金业发展的现况下,此次基金法的调整范围涉及到更广泛的内容,从专业的‘证券’投资基金法向综合投资基金法方向迈了一大步。”

  权威人士透露,此次基金法调整范围从原来的“上市交易的股票、债券;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证券品种”扩大到“股权、已上市和未上市的股票、债券及其衍生产品”。

  在此框架下,“投资基金”涵盖的内容不再只局限于原法中 “通过公开发售基金份额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VC)也将纳入到法律调整的范围。

  对私募则实施有限度的监管,明确豁免注册条款,实施备案制。

  另一个重要的修改是基金的组织形式。此次基金法的修改确定了三种募集资金的形式:契约型、公司型和合伙型。

  盼新法“松绑”

  随着近几年私募基金的蓬勃发展,“入法立信”的呼声越来越高。曾有不少私募基金在多个场合表达了自己的诉求。在他们看来,“入法立信”对于建立私募基金公信力以及长期有序发展意义重大。但另一方面,业界也有对“一管就死”的尺度担忧。

  公募基金在愈发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也冀望法律能为其留出更灵活的空间。而监管层也有意推行“放松管制、加强监管”的思路。

  股权激励制度安排成为公募人士翘首以盼新基金法能够开放 “口子”之处。这一制度已被呼吁多年,但一直未能打破坚冰。基金业人士认为,作为具有“人力资源行业特征”的资产管理行业,公募基金的分配环节并没有体现出以人才为重的机制,这也被认为是造成公募人才流失的一大原因。

  与 “人才”切身相关的另一方面——基金从业人员能否进行股票投资也成为关注焦点。

  事实上,今年年初曾下发《基金从业人员亲属股票投资报备管理的指导意见》,由于对监管范围过广、程序过严等因素,最后无疾而终。

  此外,适当放松基金投资范围的限制,放宽基金公司的业务范围也是被提及已久的“老话”。有参与修法人士认为,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未来证券投资基金的品种会更多,法律应该具有一定前瞻性,作一个比较宽泛的解释。

  2011年基金业六大猜想

  每经记者 徐皓

  基金经理奇缺

  时值年末,不少基金公司已拟定出明年的发行计划——5只、6只新品已成常态,多者甚至定下8只、10只的“宏伟计划”。就在眼下,博时基金已经同时有3只新产品在报,富国、工银瑞信、华安等多家公司也已有两只产品进入申报程序。

  今年150只基金新产品发行使得不少公司基金经理的 “工作量”已近饱和。虽然今年不少公司已经加强了投研人员配备,即便如此不少公司仍在叫“缺人,严重缺人”。

  渠道择优而销

  基金公司纷纷加大发行频率的同时,渠道的压力也不断增大,几大主托管行拥堵得水泄不通——7、8只托管的基金同一时间发行。在此情况下,渠道出现明显 “左手倒右手”现象,对投资者和基金公司的利益都造成一定程度损伤。

  这样的情况会否在2011年嬗变?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有大行已开始选择性合作,与一些基金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主要推荐合作公司发行的产品。未来银行渠道在产品扎堆涌现的情况下或将对产品进行选择性销售。

  外资行加入代销队伍

  好消息是更多的销售渠道可能在2011年涌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渠道拥堵现象。记者获悉,不少外资银行已完成了对代销基金的准备,预期将在明年获准代销基金。虽然外资行的客户资源相对有限,但其拥有的高端客户群以及对海外产品的销售能力仍让基金公司动心。

  此外,已经获准放开的第三方销售也有望在明年迈出试验性的一步,“柜台”之外的创新销售模式也许会让人眼前一亮。

  中小公司突击“专户”

  对于专户业务的兴趣,不少小基金公司远胜于大公司。而今年年末监管层对基金公司开展专户业务的准入条件进行了多角度松绑,这被不少公司视为“重大利好”。据悉不少公司早已做好制度、流程和人员的配备,亟待开闸后马上推进这块业务。而今年不少小基金公司投资业绩凛然,也为其推出专户业务吹了东风。

  跨市场、跨境ETF涌现

  今年ETF产品大扩容,多种市场指数、行业指数、主题指数ETF纷纷涌现。不过,筹备良久的跨市场、跨境ETF却一直未能面世。

  沪深两交易所均表态,未来将大力发展指数产品,推动沪深跨市场ETF和跨境ETF产品发行上市,而产品方案与技术问题也已基本解决,明年这两类“呼之欲出”的创新产品有望面世。

  新基金公司冲刺“70家”

  以审慎的步调,监管层今年仅批准了纽银梅隆和浙商基金两家新公司设立,目前基金公司总数达到62家。不过在排队候审、“筹”字当头的基金公司名单还有很长。据悉,平安大华基金已进入筹备最后阶段,国金基金、富安达基金也已通过现场检查环节。明年新基金公司队伍或将加速涌入“新丁”。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