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0年基金回顾:本命年宿命 他在漩涡中挣扎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26日 14:49  每日经济新闻[ 微博 ]

  每经记者 李娜

  当时针指向2010时,基金业迎来了十二岁生日,踏上了首个本命年的征程。

  在国人的眼里,本命年总会有些不顺。身处快速成长期的公募基金们,似乎也注定在此次征程中不会一帆风顺。多番的漩涡出现在2010年,基金挣扎的景象也多角度地显露出来。以往跟不上市场节拍的老毛病没见好转,情节丰富的新兴产业“故事”,以及关乎“信任危机”的不利传闻等,更是轮番考验着公募基金的智慧与心理承受力。

  接连踏空 后知后觉明显

  多年的历史数据表明,基金难以成为市场的先行者,2010年的市场再次印证了这个道理。

  某大型基金公司的投研人士曾这样告诉记者:不要奢求基金公司能提前捕捉到市场的先机。实际上,没有任何个人或者机构能准确预测未来的走势,再者,公募基金的操作总是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束缚,也不可能完全按照着自己的想法去做——基金仓位与市场的反方向关系已成为市场的谈资。

  与此同时,自年初以来的绝大多数的时间里,基金的判断都并不准确,市场的演变和发展更是超出了整个行业的预期。

  乐观心态遭狙击

  2009年年底,基金对2010年的一季度抱有较高的期望。中小盘股自2009年三季度起步入了盛宴。在公募基金屡屡认为中小盘股与大盘股的估值差距逼近历史峰值时,市场风格转换之声悄然升起。同时,历经了2009年小牛市后,基金的乐观情绪也开始抬头,跨年度行情的憧憬也开始诞生。但基金预判的风格转换和跨年度行情都成为了泡影。在不温不火的3000点,基金也是饱受折磨。

  二季度的狂风暴雨,基金显然有所预感,却准备不足。市场接连的大幅回调、几次单日超过百点的折损、上证指数重归2300点……基金渐渐感觉市场的回调有些过头了。

  大小踏空轮番上演

  正当基金还在思考谁会成为反弹先锋时,退居二线的金融、地产渐渐活跃起来。但当时公募基金普遍认为蓝筹股反弹空间有限,“只是估值修复性行情”。

  由于市场资金缺乏和蓝筹普遍被认为“缺乏成长性”,公募基金认定风格转换在今年很难重现市场。然而,国庆节后的行情又让基金大跌眼镜。有色、煤炭等强周期板块,在全球流动性充裕的影响下,开始释放对长期低估值的 “不满”。突如其来的变化,公募基金几乎集体踏空,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随后,基金开出的疗法却不尽相同,有人紧急调仓,有人则是选择在一旁“歇凉”,等待市场重回原来的节奏。这段时间,基金净值的表现也远远落后于同期指数。

  后知后觉的基金,也在不断修正自身的预期。在最新的大势研判中,基金认为明年一季度大盘蓝筹股很可能将迎来机会,提前布局已经开始。

  故事与业绩:这是一个考题

  梳理2010年基金的投资路径,新兴产业充满诱惑的故事与捉摸不定的业绩,令基金不得不反复审视和下苦功研究。在新兴成长行业和传统大盘蓝筹之间摇摆不定,成为公募基金在2010年投资中最为鲜明的特点。

  故事繁多的新兴产业

  “年初的时候,大家都看不清楚,直到今年二季度大家的投资路径才统一。”一位坚定拥护新兴产业的基金经理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对新兴产业有些矛盾和分歧,主要来自于新兴产业过于擅长 “讲故事”。时至今日,在提及新兴产业时,某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仍告诉记者:“新兴产业中的好公司并不多,很多都是在讲故事,而讲故事的方法都还很老套,让人很容易看穿。”

  但政策的倾斜,逐渐消除了基金公司的内部分歧。在调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让新兴产业成为未来的支柱行业的指引下,政策基调已明确无疑,公募基金也在今年二季度掀起了新兴产业的调研狂潮,基金经理和研究人员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去公司调研的路上。

  估值忧虑的扩散

  基金公司的投资原则其实很简单:“一旦找到合适的品种,就会大量买进,即使给予较高的估值也不怕。”

  事实上,正是由于这种指导思想,基金不断地推高新兴产业的整体估值,将新兴产业的泡沫越吹越大。但不断膨胀的泡沫,也反过来加剧了公募基金投研团队的担忧——高成长性的“不确定性”。

  某基金公司的研究人员向记者表示:“据我们统计显示,目前新兴产业的整体估值水平,大多都位于40倍到60倍的市盈率,个别上市公司已超过60倍。创业板中个别成长性稍好的个股,估值都超过了80倍。即使上市公司能维持30%的高增长速度,也依然显得昂贵。且过往的数据显示,能维持两位数增长率的上市公司则是少之又少。”

  一位转投私募的基金人士表示,新兴产业中无论是估值还是成长性的泡沫都不小。当泡沫被刺破的时候,这些个股往往会面临“双杀”的尴尬局面。

  出于这些担忧,不少基金公司都将2011年的目光转移到了中盘蓝筹股身上。在那里,基金公司找到了高成长性、低估值,稳定性的三者统一。但新兴产业龙头也并没有就此被抛弃,基金仍在其中努力追寻。

  靠天吃饭 盈亏平衡路漫长

  基金行业靠天吃饭的光景并没有改变。年景好时,偏股型基金喜笑颜开收获颇丰,投资者争相抢购;年景不好时,基金亏损幅度也并不算小。

  2007年全线飘红,2008年全军覆没,“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征明显。进入2010年以来,这一切也在悄然改变:有人在思考如何扭亏,有人已经开始思索如何扩大战果。

  今年前高后低的走势没有出现,上证指数来来回回在3000点一线打转。倒是下半年两次大的反弹得以让众多基金实现翻身,度过亏钱的日子。

  来自wind的数据显示,剔除2010年新基金,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共有44只主动偏股型基金取得了正收益。随后,二季度的暴跌让嘉实主题成为唯一一只正收益的“独苗”。

  7月份沪深股市展开的反弹,让部分先知先觉的基金率先实现 “回本”。数据进一步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取得正收益的基金达到了117只。进入10月份,那些重仓煤炭、有色等强周期性板块的基金,迎来翻身时刻迅速扭亏。截至12月17日,纳入统计的325只主动偏股型基金中,有236只基金顺利摘掉亏损的帽子,剩下有接近90只基金奋斗于亏损和扭亏的边缘。

  将时间拉长来看,统计显示,从2008年年初到2010年12月17日,有200只基金仍在亏损。在各类型基金中,指数型基金无疑又是重灾区,成为亏损基金中的主力。但处于垫底位置的并不是指数型基金,而是两只主动偏股型基金,大摩基础行业和宝盈泛沿海增长净值在三年中被“腰斩”。

  也许,无论是2010年得以保本,还是挽回近三年来的损失,基金行业仍将为整体扭亏的目标而继续奋斗。

  “公转私”升级 高管跳槽频发

  当交银施罗德前任总经理莫泰山离职消息传出时,人们突然意识到2010年跳槽的“主旋律”不再限于基金经理,而是扩展到基金公司高层。

  进入12月以来,基金公司高层的变动更是进入频发期,天治、工银瑞信、益民等基金公司都出现了高层人事调整,而这对基金公司投研体系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基金高管变动年

  或许,本命年真是有些不顺。基金公司的高管正在经历着的前所未有的大调整,成为2010年不小的插曲。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粗略统计,仅仅是在上半年,就有18家基金公司的高层发生人事变动。

  2010年上半年,博时基金副总李全离职,融通基金两位高层离任。9月,万家基金发布公告,证实了原副总钱华的离职,但可能出任沪上另一家基金公司的总经理的消息至今未得到证实。12月8日,工银瑞信发布公告,同意杨凯生辞去公司董事长,并选举李晓鹏担任公司董事长。

  12月11日,天治基金发布高管人员变更的公告,称同意赵玉彪辞去公司董事长职务,刘珀宏辞去公司总经理职务,并决定由赵玉彪担任公司总经理职务,同时代为履行公司董事长职务。长时间无新基金可发行的益民基金,总经理再次变动,上任不久的祖煜离职,公司副总经理宋瑞代为履行职责。

  “公转私”拉开序幕

  之前,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辞职是转身奔向私募,但基金公司的高管大多数时候还在公募基金内部“流转”。

  其中,部分基金公司高层选择了券商和保险公司。比如原博时基金副总李全加盟新华资产管理公司,使得以往由保险、券商和银行等机构高层,到基金公司任职的单向流动模式有了改变。

  另外一些基金公司高层则是因为任期届满正常更迭;也有个别基金公司管理层因为突发事件而被迫离任,从而寻觅它处。

  但让业内关注最多的,还是被称为“国内公募基金新一代领军人物”莫泰山投奔重阳事件。从此,公募高层“公转私”的序幕也被开启。

  某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近几年来,私募基金的发展规模很快,当中不乏“大块头”出现。除了进一步招兵买马扩充投研队伍,达到增强投研实力的目的外,部分私募基金管理层的构架也逐渐变得清晰和完整,权责划分也越来越明确。

  随着基金法的修订,管理层对私募基金的监管也将纳入范围。也许,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基金公司高层尝试选择“私奔”,开启新的职业生涯。

  信任危机 充斥着传闻的市场

  2010年,基金业出现了很多新名词。“被离职”、“被老鼠仓”和“被调查”等传闻密集袭来。在一次次求证面前,基金公司疲于应付,资产管理行业遭遇“信任危机”。

  在不少基金人士看起来,有些莫须有的事情越传越神似,部分基金人士的心态也变得不再稳定——因为没人知道下一个传言会“轮”到谁。在各种传闻的背后,显示出基金业“娱乐化”趋势的加重,暴露出基金业日益浮躁的心态。

  “被离职”传闻是基金业常有的现象。2010年影响最大的离职风波当属王亚伟事件。

  基本上,每年王亚伟都会成为市场“被离职”的主角,只是今年更为神似。在上半年,由于其管理的基金业绩下滑,加上卸任华夏大盘投委会主席,和华夏基金股权变动的推波助澜,以及证监会因“社会影响太大”而驳回辞职申请的报道,都让王亚伟的辞职事件显得很真。

  上海基金圈内同样传闻不少。汇添富总经理林立军、国泰基金总经理金旭也都在“被离职”的“传说”范围,且已流传多时。最近,华富基金总经理谢庆阳欲离职的消息也开始在圈内流传。

  老鼠仓阴影未曾散去,在证监会反复强调坚决打击的决心后,“被老鼠仓”事件越来越多。上海某家基金公司涉嫌老鼠仓事件被舆论对号入座,漩涡中的基金公司苦不堪言。针对已离任的基金经理的传闻,基金公司最终选择发布澄清公告作为“盾牌”。

  打击内幕交易,已不仅仅限于公募基金范围,“公转私”的明星基金经理也成为主角。离开华夏基金开始私募创业的孙建冬,传出因在华夏基金期间涉嫌内幕交易被调查,一时间市场风生水起。而随后影响较大的是基金公司高层被证监会调查的传言,在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宏被排除嫌疑后,部分基金公司的高层被迫露脸,从而让传言不攻自破。

  可见,在公募基金跑马圈地的时代,心态也变得浮躁起来。但投资不是个轻松的活,需要平和的心态和智慧。浮躁恐怕对于基金经理的投资业绩不利,对基金行业的长远发展也不见得是件好事。

  二次工业化

  广发基金副总经理 朱平

  在美国曾经有一个很著名的讨论。当时很多美国人都认为,麻醉科医生的工作,不过就是给病人打一针、睡睡觉那么简单,怎么拿的薪水却是美国医疗行业的第一(平均工资)呢?——应该减薪。

  于是就有了一场非常热烈的电视辩论。绝大多数嘉宾,一边倒地支持给麻醉科医生降薪。这时,出席这次辩论会的麻醉科医生说了一句名言:“其实我打这一针是免费的……”全场立刻安静下来。

  他接着说道:“我打这一针是免费的,我收的费用,和我拿的薪水,不过是打完针后看着病人,不要让他(她)因为麻醉或手术出血而死去,并保证他们在手术结束后能安全醒过来。如果你们认为我钱拿多了,也没问题,我打完针走就是了。”

  从此美国不再争论麻醉科医生工资是否太高的问题了。

  这个故事可以从很多方面理解,类似的争论也几乎天天发生。比如现在的投资者最纠结的是,中小板或创业板估值太高,周期类或传统类大市值的估值又太低。到底是高估值的股票太高而没有投资价值,还是大市值股票被错杀,将会反转。

  其实就像那个麻醉科医生让大家哑口无言那样,决定权并不在争论者,而在上市公司。首先,中小板和创业板今年的业绩增长应该都在30%以上,而明年的预期增长也不会减速。可是今年以来,无论是中小板还是创业板涨幅也就在20%左右,所以无论是中小板还是创业板,其整体估值是在降低的。

  除非明年这些公司的基本面出现与预期不一致的结果,否则说中小板或创业板的估值太高,可能并不准确。所以与其争论,还不如仔细看看这些公司到底经营状况如何。

  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也是如此,大部分投资者的目光都盯着中央的新兴产业规划,实际上企业的利润才是核心。今年有一批大盘股如南、北车、东电、中国重工、中联、三一等都有非常优异的表现,突出的特点还是业绩超预期。

  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发展的原因正是这些行业和公司的快速增长,业绩提升、投资扩张,从而带动国民的工资增长,工资增长又提升了国民的消费。所以经济结构转型和消费提升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在 “国家新闻俱乐部”的演讲中称,中国在7个技术方面领先美国。

  首先是高压输电,中国已配置世界上第一批超高压交流直流传输线。这些线路比美国的线路效率高,在长距离内传输的功率更大。

  其次是高速铁路,在6年内,中国已从技术进口转为技术出口,建成世界上最快的列车和铁路网。

  第三是先进的煤炭燃烧技术,中国正快速部署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的煤燃烧工厂。

  第四是核能源,中国正建设30多座核电站,数量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而且中国正积极研发第四代核能技术。此外还有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超级计算机等技术都超过美国。

  所以中国经济的未来,正是在于包括这个七个技术在内的更多技术领先世界,并以此为核心构建中国的新型制造业产业群,发展经济学称其为“二次工业化”。这些新型制造业相比传统的制造业,有点像那个很牛的麻醉医生,拥有全球的定价权,从而获得更高的附加值。

  ——至于大市值还是小市值,其实真的无关根本。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