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2月23日专电(记者 桑彤) 在时隔一年半后,2010年QDII基金再度驶上“快车道”,总数超过30只。然而,QDII的“加速跑”却连遭冷遇,不仅新基金发行规模缩水严重,老基金也遭遇大规模净赎回的烦恼。在投资者的一片质疑声中,新一代QDII能否重整旗鼓,顺利远航?
QDII加速跑步大扩容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令各国股市巨幅下挫。受此影响,第一代以投资发达市场为主的QDII无可避免地出现全面亏损。不仅有QDII产品步入“三毛时代”,更有甚者因雷曼倒闭影响而致清盘。
时隔一年多后,金融危机逐渐远去,海外市场再度走强,这让沉寂已久的基金公司再度燃起了出海的希望。与此同时,外管局开始放行QDII额度,也表明了监管层对其再次出海的信心。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新成立的QDII基金共达20只,加上以前成立的10只老QDII,目前市场上已有30只QDII基金。
QDII大扩容的背后,是今年海外资本市场的走强。三季度以来,全球股市反弹颇为明显。以科技股为代表的纳斯达克100指数屡创2008年1月以来的新高,引领着发达市场走强。同时,新兴市场也走出一波靓丽的行情。
这种情况下,QDII实现了“咸鱼翻身”,第一代QDII基本都回归了面值。数据显示,截至12月15日,纳入统计范围的QDII今年以来净值增长率达到5.21%。其中,海富通海外和交银环球精选基金还达到了每份1.40元。
展望未来,QDII发行还将继续加速。基金行业咨询机构Z-BEN Advisors的最新报告预计,到2011年底QDII基金数量有望超过60只。
净值回归难挡赎回尴尬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今年QDII基金的数量大步前行,但是单只产品发行规模缩水严重。与第一代QDII发行时动辄200亿-300亿元人民币的风光无限相比,2010年的二代QDII首发规模几乎都在7亿元人民币以下。投资人对该类产品兴趣不大。
海富通基金的一位销售人员对记者表示:“由于此前业绩较差给投资者造成阴影,银行在销售时也尽量避免推销QDII。而今年来同时上线的QDII基金相互冲突,存在分流效应。”
不仅新发基金规模不尽如人意,老基金也遭遇赎回的烦恼。三季度QDII基金总份额减少近50亿份,成为绝对的赎回大户。
民生证券研究所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马永谙把QDII规模缩水归结为“处置效应”。“由于对市场预期不明朗,加上QDII被套的时间长,业绩稍有好转反而导致投资者急着赎回。”
QDII产品上演“突然瘦身”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大笔“帮忙资金”的离场。这一点在二代QDII产品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记者观察发现,不少新发行的QDII基金都是由公司自购才达5亿元左右的规模,勉强能够成立。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国投瑞银新兴市场基金规模已从4.43亿份缩水至0.67亿份。除此之外,还有今年上半年发行的长盛环球景气行业等3只基金,赎回率均超50%。
多元化产品体系逐渐形成
QDII基金再次出海表现如何,投资者们非常关注。如果说一年以前,QDII在投资区域上以中国香港和美国“两地独大”的话,那么新一代QDII的投资方向已经悄然发生变化。一个多元化、有差异的QDII基金全球配置策略正在逐渐形成。
渣打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李籁思指出:“当前世界经济正呈现着冷热不均的复苏态势,而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将超过三分之二,这将带来巨大的投资机遇。”
在已发行的新一代QDII中,汇添富亚澳精选将31.69%的净资产配置于澳大利亚市场;易方达亚洲精选将27.29%的净资产配置于韩国市场;南方金砖四国和信诚金砖四国更是典型选取新兴市场为投资区域的基金。
长江证券分析师俞文冰认为,通过在这些市场中形成全球化的资产配置,QDII基金可以规避在单一香港或美国市场上重配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平衡投资波动。
与投资区域多元化相对应,QDII产品的设计也更为丰富。我国第一只债券型QDII——富国全球债券和我国第一只挂钩黄金指数的QDII——诺安黄金基金相继推出,开创了QDII品种的新阶段。
在富国全球债券基金经理林如惠看来,过去债券市场的主要投资者是主权基金、退休基金、保险公司等,但从2009年来,由于金融危机个人投资者风险偏好开始下降,也开始通过共同基金加入到债券市场。“之前QDII市场重点是在非债券类的产品,因此全球债基对投资人来讲是一个新的投资配置工具。”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